醫學微生物學/破傷風梭菌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醫學微生物學》 >> 厭氧性細菌 >> 厭氧芽胞桿菌 >> 破傷風梭菌
醫學微生物學

醫學微生物學目錄

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是引導起破傷風的病原菌,大量存在於人和動物腸道中,由糞便污染土壤,經傷口感染引起疾病

(一)生物學性狀

破傷風梭菌菌體細長,長4~8um,寬0.3~ 0.5um ,周身鞭毛芽胞呈圓形,位於菌體頂端,直徑比菌體寬大,似鼓槌狀,是本菌形態上的特徵。繁殖體革蘭氏陽性,帶上芽胞的菌體易轉為革蘭氏陰性。破傷風梭菌為專性厭氧菌,最適生長溫度為37℃pH7.0~7.5,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瓊脂平板上培養24~48小時後,可形成直徑1mm 以上不規則的菌落,中心緊密,周邊疏鬆,似羽毛狀菌落,易在培養基表面遷徒擴散。在血液瓊脂平板上有明顯溶血環,在皰肉培養基中培養,肉湯渾濁,肉渣部分被消化,微變黑,產生氣體,生成甲基硫醇(有腐敗臭味)及硫化氫。一般不發酵糖類,能液化明膠,產生硫化氫,形成吲哚,不能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對蛋白質有微弱消化作用。本菌繁殖體抵抗力與其他細菌相似,但芽胞抵抗力強大。在土壤中可存活數十年,能耐煮沸40~50分鐘。對青黴素敏感,磺胺類有抑菌作用。

(二)致病性

破傷風梭菌芽胞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中可由傷口侵入人體,發芽繁殖而致病,但破傷風梭菌是厭氧菌,在一般傷口中不能生長,傷口的厭氧環境是破傷風梭菌感染的重要條件。窄而深的傷口(如剌傷),有泥土或異物污染,或大面積創傷燒傷壞死組織多,局部組織缺血或同時有需氧菌兼性厭氧菌混合感染,均易造成厭氧環境,局部氧化還原電勢降低。有利於破傷風桿菌生長。破傷風梭菌能產生強烈的外毒素,即破傷風痙攣毒素(Tetanospasmin)或稱神經毒素(Neurotoxin)。破傷風毒痙攣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為蛋白質,由十餘種胺基酸組成不耐熱,可被腸道蛋白酶破壞,故口服毒素不起作用。在菌體內的痙攣毒素是單一和一條多肽鏈,分子量15萬。破傷風毒素毒性非常強烈,僅次於肉毒毒素。破傷風梭菌沒有侵襲力,只在污染的局部組織中生長繁殖,一般不入血流。當局部產生破傷風痙攣毒素後,引起全身橫紋肌痙攣。毒素在局部產生後,通過運動終板吸收,沿神經纖維間隙至脊髓前角神經細胞,上達腦幹,也可經淋巴吸收,通過血流到達中樞神經。毒素能與神經組織中的神經節苷脂結合,封閉了脊髓抑制性突觸末端,阻止釋放抑制衝動的傳遞介質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從而破壞上下神經原之間的正常抑制性衝動的傳遞,導致超反射反應(興奮性異常增高)和橫紋肌痙攣(圖14-1)。

破傷風痙攣毒素作用的機制


圖14-1 破傷風痙攣毒素作用的機制

破傷風多見於戰傷。平時除創傷感染外,分娩時斷臍不潔,手術器械滅菌不嚴,均可引起發病。新生兒破傷風(俗稱臍風)尤為常見。破傷風潛伏期不定,短的1~2天,長的達2個月,平均7~14天。潛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發病早期有發熱頭痛、不適、肌肉酸痛等前驅症状,局部肌肉抽搐,出現張口困難,咀嚼肌痙攣,患者牙關緊閉,呈苦笑面容。繼而頸部、軀幹和四肢肌肉發生強直收縮,身體呈角弓反張,面部紫鉗、呼吸困難,最後可因窒息而死。病死率約50%,新生兒和老年人尤高。

(三)檢驗診斷

破傷風梭菌分布廣泛,如果病人無臨床症状,即使傷口找到破傷風梭菌也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故破傷風的診斷主要根據有無創傷病史和臨床症状,一般不需要作微生物檢驗,僅在必要時才進行檢驗。取創傷滲出物或壞死組織鏡檢,或加熱80℃經20分鐘以殺死無芽胞雜菌,接種血液瓊脂培養基或皰肉培養基中,在厭氧條件下培養24~48小時,挑選可疑菌落進行鑒定,也可取培養濾液0.1毫升接種小白鼠,作毒力和毒力保護試驗。

(四)特異防治

破傷風一旦發病,治療困難,應以預防為主。

1.人工自動免疫平時對戰士、建築工人等接種吸附精製破傷風類毒素全程基礎免疫,以刺激機體自動產生抗毒素。兒童則注射白喉破傷風類毒素混合製劑。當受傷後有可能感染時,應加強免疫一次吸附精製破傷風類毒素。

2.人工被動免疫

(1)緊急預防如遇嚴重污染創傷或受傷前未經全程基礎免疫者,除用類毒素加強免疫外,可再注射破傷風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即在一臂注射抗毒素,另一臂注射類毒素,6~12周後再注射一針類毒素。實踐證明,同時注射抗毒素和類毒素,預防效果好,且互不干擾。

(2)特異治療一旦發現病人,應立即注射破傷風抗毒素,要早期足量,每次可肌肉或靜脈注射6~10萬單位,注射前必須作皮膚試驗,防止馬抗毒素血清過敏性休克的發生。國外已開始用人的破傷風丙種球蛋白(Teatanus immunoglobulin, TIG)進行治療,既可避免過敏反應,還可提高療效。

大劑量的青毒素(或四環毒)能有效地抑制破傷風梭菌在局部病灶中繁殖,並且對混合感染的其他細菌也有作用,故亦可用於治療。

若已確診為破傷風時,應及時採取給予適當的鎮靜劑和肌肉解痙劑等措施,以減輕病人的痛苦和預防病人呼吸肌痙攣而窒息死亡。

參看

32 厭氧芽胞桿菌 | 產生莢膜梭菌 32
關於「醫學微生物學/破傷風梭菌」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