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型類天皰瘡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幼年型類天皰瘡是一種以表皮下水皰為特徵的,嬰幼兒多發的慢性皮膚病。

目錄

幼年型類天皰瘡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類天皰瘡自身免疫皮膚病。其抗體主要是Ig,少數為IgAIgM。80%的患兒血清中可檢出此抗體。抗原與抗體結合,通過經典補體激活途徑導致基底膜損傷,形成臨床上的皮膚損害。

(二)發病機制

表皮下皰,皰內以嗜酸性細胞為主,還有嗜中性白細胞,皰頂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乳頭水腫,淺層血管絲周圍及乳頭部有大量嗜酸性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還可有少數嗜中性白細胞。

幼年型類天皰瘡的症状

根據皮膚損害可分為大皰型、小皰型、紅斑型和局限型。兒童主要為小皰、大皰型,基本損害為直徑0.5cm左右的張力性小皰和大皰,最大直徑可達7cm,皰壁厚且緊張尼氏征陰性,皰液清亮,偶為血性,在正常皮膚或紅斑基礎上發生。好發於軀幹及四肢伸側。約25%患者有黏膜損害,可在口腔、咽、外陰和肛周等黏膜處發生水皰糜爛。自覺有程度不等的瘙癢,水皰破裂後如無繼發感染,可很快乾燥結痂,痂脫落後可留下色素沉著色素減退斑。如無適當治療,皮疹可此起彼伏或成批出現。

根據水皰特點,輕中度瘙癢,結合組織病理所見及免疫熒光檢查,不難診斷。

幼年型類天皰瘡的診斷

幼年型類天皰瘡的檢查化驗

30%~50%患者末梢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升高。取大皰周圍皮膚做直接免疫熒光檢查,80%患者示基底膜帶有IgG呈線性沉積,100%患者有C3在此呈線狀沉積。少數患者可同時有IgAIgM沉積。取活動期患者的血液做間接免疫熒光檢查,70%~80%的病例血清中有抗表皮基底膜帶抗體免疫鏡檢查示IgG和C3沉積在基底膜的透明帶上部及基底細胞胞漿膜的半橋粒上。電鏡檢查示表皮真皮分離發生基底膜的透明帶。

若臨床伴有中毒症状,應做X線胸片、心電圖等檢查。

幼年型類天皰瘡的鑒別診斷

需與本病鑒別的有:

1.先天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此病多於生後或1歲以內發病,水皰多為鬆弛性水皰,好發生在摩擦部位。組織病理所見為表皮內或表皮下皰,細胞浸潤很少。直接和間接免疫熒光均陰性。

2.皰疹樣皮炎

3.兒童線狀IgA大皰性皮膚病 本病與這兩種皮膚病鑒別的關鍵,在於皮膚的直接免疫熒光檢查

直接免疫熒光檢查:類天皰瘡IgG和C3在基底膜帶呈線狀沉積;皰疹樣皮炎為IgA和C3在真皮乳頭頂部和(或)基底膜帶呈顆粒狀沉積,而線狀IgA大皰性皮膚病則為大皰性皮膚病為IgA基底膜帶呈均質線狀沉積。

幼年型類天皰瘡的併發症

可並發皮膚感染,重者可發生敗血症

幼年型類天皰瘡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1.做好嬰幼兒皮膚黏膜的清潔護理,防止發生感染或損傷。

2.積極尋找誘發因素,並注意今後避免。

3.注意營養、增強體質,改善居住環境等。

幼年型類天皰瘡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1.一般治療 足夠蛋白質維生素的飲食,適當給予微量元素,尤其鋅、鐵的補充。久病和滲出多的病兒,必要時不定期地進行支持治療,如輸入小量、多次新鮮血或血漿血漿代用品

2.全身治療

(1)皮質類固醇激素:首選藥物,最常用的為潑尼松(強的松),開始劑量每天為1~2mg/kg,分~3次口服,皮疹控制7~10天可開始減量。逐漸減至最小維持量,並維持一定時間。

(2)氨苯碸:兒童類天皰瘡多為全身泛發,氨苯碸不足以控制病情,因此很少用。

(3)免疫抑製藥:兒童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免疫抑製藥慎用,對少數激素依賴或有激素使用禁忌證的病例,方可應用。常用環磷醯胺每天1~3mg/kg,硫唑嘌呤每天2.5mg/kg,也可用甲氨蝶呤口服或肌注。應用期間定期查末梢血象及肝功能

(4)雷公藤:偶在激素減量時加用,可輔助激素順利減量。

(5)血漿交換療法:僅在病情較重,上述治療不足以控制病情時酌情應用。

3.局部治療 由於患者全身布滿水皰,亦可出現大片糜爛、滲出,口腔黏膜可出現相似皮損,因此局部治療也很重要。皮損泛發、滲出較多的嚴重病例,應住單間隔離,定期消毒,預防創面感染。保持一定溫度,暴露創面為好,清潔濕敷創面,可選用0.5%小檗鹼液、0.1%依沙吖啶液或0.1%呋喃西林溶液口腔護理每天至少4次,可用1%~2%的硼砂漱口液,或1%雙氧水嗽口,然後外塗2.5%金黴素魚肝油。為促進口腔糜爛的癒合,可囑病人服激素時先在口腔含化後再服下。輕型病例,保持創面清潔,外塗一些收斂劑,用安撫保護、抗炎或抗菌劑即可。

(二)預後

本病呈慢性過程,有複發和緩解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繼發細菌感染,如支氣管肺炎敗血症等。

參看

關於「幼年型類天皰瘡」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