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鼻竇普通炎症疾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 >> 鼻部疾病 >> 鼻竇普通炎症疾病
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

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目錄

鼻竇急、慢性炎症臨床多見,是由於它常為急性鼻炎併發症鼻腔和鼻竇粘膜連續炎症擴展);一竇發炎易延及多竇感染(竇壁竇口毗鄰)而呈多竇炎或全鼻竇炎發病率以上頜竇最高,依次為篩、額和蝶竇;鼻竇炎對鄰近器官和下呼吸道消化道功能有一定影響,且可發生嚴重的顱內併發症,此均有害於身體健康。致病原因:急性多與急性鼻炎併發症,游泳時污水進入竇腔,飛行或潛水時氣壓驟變,外傷急性傳染病期血行或淋巴經路感染竇腔有關;慢性乃為急性竇炎未愈或複發,妨礙竇口引流的鼻腔疾病牙病感染侵入和全身病影響而發病。常見致病菌流行性感冒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需氧菌厭氧菌常見脆弱桿菌、產黑素擬桿菌和消化鏈球菌等。

【診斷】

一、現代醫學

1.鼻竇炎均有特定部位的頭痛,前組鼻竇炎多在頭顱表面,而後組位於頭顱深部,多為頭部悶脹或沉重感,竇腔膿液排出在鼻腔不同部位——中鼻道開口鼻竇有上頜竇額竇前組篩竇上鼻道後組篩竇開口,蝶竇開口於蝶篩隱窩。鼻阻隨分泌物多少,鼻腔繼發性病變輕重和體位活動關係密切,嗅覺減退程度與受累鼻竇有關。常有咽部症状。全身中毒症状急性較重伴發燒,慢性以精神神經症狀常見。

2.壓痛均於近竇壁處,鼻腔內可見繼發性病變,如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性變,中隔粘膜增厚呈結節狀,分泌物呈現於病竇開口附近的鼻道附近,在收縮竇口處鼻道粘膜或作位置引流時,分泌物更易於流出,有利於判定屬何竇病變的體征

3.鼻竇X線片可顯示病變竇腔均勻性混濁或有氣液平面,此為目前主要診斷方法。鼻竇內窺鏡檢查竇口與竇腔病變,能作精確的診斷和決定治療方式。超聲檢查亦有助於診斷,而竇腔透照檢查現已少用。

4.鼻竇腔沖洗,導管探入額、蝶竇現已少用,而上頜竇穿刺沖洗術並注入藥物為臨床診斷和治療常用方法。

5.對鼻竇炎引起的併發症要作出診斷(詳見第十五節)。

二、中醫學

(一)急性鼻竇炎中醫鼻淵」範疇。本病因風熱邪毒,襲表犯肺;或風寒化熱,壅遏肺經肺失清肅,致使邪毒循經上犯,結聚鼻竅,灼傷鼻竇肌膜而為病。

1.辨證依據:鼻流濁涕而量多,涕從鼻腔上方向下流為其特徵,伴有頭痛,鼻塞,鼻內肌膜紅赤,眉間或顴部有壓痛等症状及體征。

2.臨床證型:主要由風熱邪毒襲肺犯鼻所致,可不分型。症見涕黃或粘白量多,從鼻道上方流下,間歇或持續鼻塞,嗅覺減退,鼻內肌膜紅腫,眉間或顴部有叩壓痛。伴發熱惡寒,頭痛,胸悶咳嗽多痰,口乾小便黃少,大便秘結舌質紅,苔微黃,脈浮數。

(二)慢性鼻竇炎屬中醫「鼻淵」範疇。本病可因風熱邪毒侵襲或風寒入里郁久化熱,壅遏肺經,久蘊鼻竅而成;也可因情志不暢,恚怒失節,膽失疏泄,氣鬱化火,膽火循經上犯,移熱於腦,傷及鼻竇,燔灼氣血,腐灼肌膜,熱煉津液而為涕;或邪熱犯膽,膽經熱盛,上蒸於腦,迫津下滲而為病。另若素嗜酒醴肥甘之物,濕熱內生,郁困脾胃,運化失常,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濕熱邪毒循經上蒸,停聚竇內,灼損竇內肌膜均可致病。

另外,久病體弱,病後失養,肺氣不足,衛陽虛弱,也易為邪毒侵犯,且因正虛抗邪不力,邪毒滯留鼻竅,凝聚於鼻竇,傷蝕肌膜而為病。或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思慮鬱結,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失調,氣血精微生化不足,清陽不升,鼻竅失養,邪毒久羈,肌膜敗壞,而成本病。且脾虛生濕,濕濁上泛,困結鼻竅,浸淫鼻竇,腐蝕肌膜也可致病。

1.辨證依據:鼻流粘涕或黃鼻濁涕,涕從鼻腔上方流下,伴頭痛,鼻塞,嗅覺減退,鼻內肌膜紅赤或淡紅腫脹

2.臨床分型

(1)風熱壅遏型:涕多黃濁,頭痛頭脹,鼻塞不利,嗅覺減退,眉間或顴部有叩壓痛。伴咽喉不利,咳吐黃痰,口渴喜冷飲。大便或干,小便黃少,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2)膽腑鬱熱型:鼻涕黃濁粘稠如膿樣,量多味臭,嗅覺差,鼻竅肌膜紅赤腫脹。頭痛較劇,鼻塞,眉間及顴部壓痛明顯。伴發熱口苦咽干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夜寐不安,急躁易怒,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3)脾胃濕熱型:鼻涕黃濁量多,鼻塞重而持續不通,嗅覺消失,鼻腔紅腫脹痛,腫脹較甚。伴頭暈重脹,頭痛較劇,胃脘脹滿嘈雜,食欲不振噯腐吞酸,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或滑數。

(4)肺氣虛寒型:鼻涕白粘,鼻塞或重或輕,嗅覺減退,鼻內肌膜淡紅腫脹,鼻甲肥大,遇風冷鼻塞流涕加重。伴頭昏脹,形寒肢冷,氣短乏力,咳嗽有痰,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5)脾氣虛弱型:鼻涕白粘或黃稠,量較多無臭味,鼻塞較重,嗅覺減退,鼻內肌膜淡紅或紅,腫脹較甚。伴肢倦乏力,食少腹脹,大便薄,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薄,脈緩弱。

【治療】

一、現代醫學

1.全身治療:急性需臥床休息,多飲水和增加營養,並應用抗生素和鎮痛劑。

2.局部治療

(1)鼻腔處理,滴用或噴霧血管收縮劑,浸1%麻黃素棉片收縮鼻道或位置引流,以利竇腔積膿排出,用置換療法使藥物進入竇腔。

(2)竇區理療,蒸汽吸入可減輕症状,注意變態反應局部表現並應用相應藥物。

(3)促進竇腔膿液排出,用導管或穿刺入竇沖洗並給抗生素或激素藥物,每周1次,多數可獲治癒。

(4)鼻腔妨礙引流的病變去除,如切除肥大中甲和鼻息肉,矯正鼻中隔偏曲等。

(5)擴大竇口或重建引流窗口性手術,鼻竇內窺鏡下作竇口、鼻道複合體區清理功能性手術,或鼻下道上頜竇開窗術

(6)鼻竇根治術,單竇或多竇聯合手術。

二、中醫學

(一)急性鼻竇炎

1.治療原則:祛風清熱解毒通竅。

2.治療方法

(1)外治:①用鵝不食草650g,辛夷花150g,煎水2次,藥液混合後濃縮成1500ml,加鹽酸麻黃素粉3.75g,葡萄糖粉15g,過濾消毒後滴鼻,每日4次。②用黃連3g,辛夷花3g,冰片0.6g,共研細末,吹入鼻腔,每日~4次。③針刺迎香印堂合谷風池尺澤、太陽、曲池等穴,每次選2~3穴,強刺激,每日1次。

(2)內治:用連翹10g,葛根15g,荊芥10g,薄荷10g,蒼耳子10g,辛夷花10g,黃芩10g,梔子10g,菊花10g,白芷10g。水煎,每日劑,分4次服。

(二)慢性鼻竇炎

1.治療原則:根據不同證型以疏風清熱,清泄膽熱,清脾利濕,補肺散寒,健脾化濁等。

2.治療方法

(1)風熱壅遏型:①外治:用鵝不食草30g,辛夷花15g,野菊花30g,薄荷15g,冰片15g。水煎將其蒸氣吸入鼻腔,每日2次。②內治:用薄荷10g,銀花15g,蒼耳子15g,辛夷花15g,白芷10g,板藍根30g,大青葉15g,麻黃10g,藿香10g,荊芥10g,赤芍10g。水煎,每日劑,分3次服。

(2)膽腑鬱熱型:①外治:同上。②內治:用龍膽草6g,梔子10g,黃芩10g,柴胡10g,生地20g,車前子10g,澤瀉15g,木通10g,蒼耳子10g,白芷10g,當歸10g,甘草5g。水煎,每日劑,分3次服。

(3)脾胃濕熱型:①外治:同上。②內治:黃芩15g,滑石30g,木通10g,茯苓15g,豬苓10g,大腹皮10g,白叩6g,大黃6g,石膏25g,辛夷花10g,蒼耳子10g,草河車10g,白芷10g。水煎,每日劑,分3次服。

(4)肺氣虛寒型:①外治:a.用魚腦石粉9g,冰片0.9g,辛夷花6g,細辛3g,共研細末,吹鼻,每日~3次。b.用兒茶60g,鵝不食草30g,冰片15g,共研細末,用麻油調勻,納入鼻內,每日~3次。c.針刺選主穴迎香、百會上星、合谷,配穴攢竹通天、風池,每次各取1穴,強刺激,留針10~15分鐘,每日1次。d.艾灸囟會前頂、迎香、上星,懸灸至患者覺焮熱,皮膚潮紅為止。②內治:細辛3g,荊芥10g,人蔘10g,訶子10g,桔梗10g,魚腦石粉6g,辛夷花10g,蒼耳子10g,白芷10g,黃芪15g,防風10g,川芎10g。水煎,每日劑,分3次服。

(5)脾氣虛弱型:①外治:同上。②內治:用人蔘10g,黃芪20g,白朮15g,山藥30g,蓮子10g,澤瀉10g,扁豆10g,茯苓15g,苡仁15g,砂仁6g,桔梗10g,白芷10g,辛夷花10g.水煎,每日劑,分3次服。

32 鼻中隔膿腫 | 上頜竇炎 32
關於「耳鼻喉科/鼻竇普通炎症疾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