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鼻出血
醫學電子書 >> 《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 >> 鼻部疾病 >> 鼻出血 |
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 |
|
鼻出血局部原因如外傷、新生物,全身原因如高血壓、血液病等。據統計,多發生於鼻中隔前下易出血區,或下鼻道後部近下鼻甲後端鼻咽靜脈叢區。輕者在滴數滴血後即可自行停止,嚴重者可以呈兇猛的致死性出血。所以處理時,除積極止血外,還應找到出血的原因及部位。
【診斷】
一、現代醫學
首先,不要將上消化道及下呼吸道出血誤診為鼻出血。確診為鼻出血後,就應進一步找到出血的部位及原因,特別是全身因素,如特異或特異性感染、高血壓、血液病、尿毒症、磷、砷、汞中毒、內分泌疾病、某種維生素缺乏、遺傳病、如先天性毛細血管擴張等病人應進行相關的全面檢查。
二、中醫學
1.病因病機:鼻衄的產生是各種原因引起的鼻部陽絡損傷的結果。其原因可歸納為虛實兩類。慮為陰虛、氣虛;實為血熱、氣逆。
(1)外感風熱或燥熱之邪犯肺,循經上壅鼻竅,熱傷脈絡,血溢鼻中,而致鼻衄。
(2)胃經素有積熱,或因暴飲烈酒,過食辛燥,以致胃熱熾盛,火熱內燔,循經上炎,損傷鼻中陽絡,血隨熱涌,妄行脈外,而為鼻衄。
(3)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暴怒傷肝,肝火上逆,血隨火動,鼻絡受損,血液外溢,發為鼻衄。
(4)房勞過度,耗傷腎精,或久病傷陰,肝腎不足,水不涵術,肝不藏血,虛火上炎,血溢鼻竅,而成鼻衄。
(5)久病不愈,優思勞倦,飲食不節,損傷脾氣,脾不統血,氣失攝納,血不循經,滲溢脈外,而致鼻衄。
2.辨證依據:鼻中出血量的多少,色澤的紅淡以及全身其他症状。
3.臨床分型
(1)肺熱型:鼻中出血,點滴而出,色鮮紅,量不甚多。鼻干口燥,呼氣烘熱,或咳嗽痰黃,舌尖邊紅,苔薄白而干,脈浮數。
(2)胃熱型:鼻血量多,血色鮮紅或深紅,鼻燥口乾或口臭,煩渴引飲,或胃脘不舒,嘈雜脹滿,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厚干,脈洪大而數。
(3)肝火型:鼻血量多,血色深紅,頭痛頭暈,口苦咽干,胸脅脹滿,急躁易怒,面紅目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4)陰虛型:鼻血色紅,時作時止,量不多,頭暈眼花,耳鳴,心悸,失眠,五心煩熱,兩顴潮紅,舌質嫩紅或絳而少津,苔少,脈細數。
(5)氣虛型:鼻血滲出,色淡紅,量或多或少,面色不華,倦怠乏力,心慌氣短,語聲低怯,飲食減少,舌淡苔薄,脈緩弱。
【治療】
一、現代醫學
1.嚴重出血病人就診時可能已處於休克狀態。出血不多的病人,往往由於恐慌、不安,也常在止血過程中虛脫。所以病人最好半坐於可以隨時調整為平臥頭低位的治療床上,一旦出現休克或虛脫,即方便於處理。
2.用麻黃素棉片暫時輕輕填塞鼻腔,目的是使出血停止或減少,使病人得到安慰,趁此準備檢查及徹底止血所用的器械及敷料。助手檢查病人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並作記錄,直至出血停止,全身情況恢復正常時方可停止記錄。
3.出血僅限於鼻中隔出血區時,即可在出血區被覆明膠海綿後,用凡士林紗條填塞壓迫。如有小動脈活動性出血,可在電凝後再用紗條壓迫。
4.如出血來自鼻腔的深部,且看不清具體部位,先用浸有地卡因或利多卡因及腎上腺素的棉片暫時填塞,一則止血,二則作為表面麻醉。鼻腔填塞止血應力爭看清出血部位的情況並使下一次止血成功。所以充分收縮鼻腔,暫時減少出血並麻醉鼻腔粘膜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看清具體的出血部位,至少要明確出血在中鼻甲以上或以下,鼻腔的前段還是後段。發現出血部位後,即用凡士林或碘仿紗條準確壓迫出血部位,觀察5分鐘,如不再出血,即記錄填塞紗條之條數,讓病人安靜休息。
5.如出血過於兇猛,看不清出血的部位或出血來自鼻底的後端,即應作前後鼻孔填塞。填塞止血者,一律全身使用抗生素,最長可在填塞後72小時抽出或交換紗條。
6.鼻腔填塞未能達到止血目的,需行血管結紮。出血部位於中鼻甲水平以上者結紮篩動脈,中鼻甲水平以下者結紮頸外動脈。近年來,有人主張經上頜竇結紮上頜動脈取代結紮頸外動脈,因為在近蝶齶動脈結紮上頜動脈出血區附近,不致因側枝循環而影響止血效果,同時也對其他頸外動脈供血區域的血運影響較少,對老年患者,特別是患高血壓者有人主張寧肯作頸外動脈結紮或上頜動脈結紮,而不主張作後鼻孔填塞,因不僅易繼發感染,而又增加呼吸道阻力,甚有報告發生猝死者。
7.鼻中隔易出血區反覆出血的患者,可採取鼻中隔粘膜下剝離或粘膜劃痕的方法。
8.伴有出血的全身因素者,在局部止血的同時,應進行針對性的全身治療。有不良挖鼻習慣者應勸告其戒除。接觸粉塵或砷、汞、磷等化學物品者,應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或改變工作環境。
二、中醫學
1.治療原則:宜急則治其標,先用外治止其血,再辨證求因,配合內治法。
2.治療方法
(1)外治:①用五倍子、訶子、明礬、白及、麻黃各100g,細辛50g,加水5000ml,蒸至100ml,過濾裝入喉頭噴霧器備用。將出血灶處血液拭乾,找到出血點,迅速將藥液噴洒於出血灶,若仍滲血還可噴洒第二次至血止。也可將棉片蘸藥貼於出血灶壓迫止血。注意勿將出血灶表面粘附物拭去,以免重新出血。②以冷水浸濕毛巾或冰袋敷於患者的前額或頸部。③用手指揉按患者入前髮際正中線1~2寸處,或緊捏一側或兩側鼻翼,以達止血目的。④令病人雙足浸於溫水中,或以大蒜搗泥敷於足底湧泉穴上。有引熱下行的作用,以協助止血。⑤用血竭、蒲黃各等份研末,吹入鼻腔出血處,或放棉紗上貼於出血處。⑥艾條灸囟會,或針刺迎香、合谷、內庭穴。
(2)內治:①肺熱型:用阿膠9g,杏仁9g,茜草10g,茅根30g,側柏葉10g,藕節炭10g,桑葉10g,枇杷葉9g,生石膏30g,麥冬15g,北沙參15g,黑芝麻30g,知母10g。水煎,每日劑,分4次服。②胃熱型:用石膏30g,生地10g,側柏炭10g,黃連6g,荷葉10g,茅根30g,藕節炭10g,仙鶴草10g,丹皮10g,沙參10g,大黃6g,甘草3g。水煎,每日劑,早晚各服1次。③肝火型:用龍膽草6g,黃芩10g,柴胡10g,梔子10g,青黛3g,澤瀉12g,木通10g,車前子10g,當歸3g,生地10g,甘草6g。水煎,每日劑,分3次服。④陰虛型:用黃柏10g,知母10g,熟地20g,山茱萸12g,山藥12g,澤瀉10g,茯苓10g,丹皮10g,旱蓮草15g,藕節炭10g,阿膠10g,玄參15g,血餘炭6g。水煎,每日劑,早晚各服1次。⑤氣虛型:用党參15g,黃芪15g,山藥15g,白朮10g,當歸10g,白芍10g,五味子10g,側柏葉30g,地榆10g,藕節炭6g,仙鶴草10g,炙甘草10g。水煎,每日劑,分3次服。
參看
鼻腔異物 | 鼻中隔偏曲 |
|
關於「耳鼻喉科/鼻出血」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