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氯黴素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藥理學》 >> 四環素類及氯黴素 >> 氯黴素
藥理學

藥理學目錄

氯黴素(chloramphenicol,chloromycetin)是由委內瑞拉鏈絲菌產生的抗生素分子中含有氯。

抗菌作用】氯黴素對革蘭陽性、陰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對後者的作用較強。其中對傷寒桿菌流感桿菌、副流感桿菌和百日咳桿菌的作用比其他抗生素強,對立克次體感染如斑疹傷寒也有效,但對革蘭陽性球菌的作用不及青黴素四環素。抗菌作用機制是與核蛋白體50S亞基結合,抑制肽醯基轉移酶,從而抑制蛋白質合成。

各種細菌都能對氯黴素發生耐藥性,其中以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等較為多見,傷寒桿菌及葡萄球菌較少見。細菌對氯黴素產生耐藥性比較慢,可能是通過基因的逐步突變而產生的,但可自動消失。細菌也可以通過R因子的轉移而獲得耐藥性,獲得R因子的細菌能產生氯黴素乙醯轉移酶(acetyltransferase)使氯黴素滅活

體內過程】氯黴素自腸道上部吸收,一次口服1.0g後2小時左右血中藥物濃度可達到峰值(約10~13mg/L)。血漿t1/2平均為2.5小時,6~8小時後仍然維持有效血藥濃度。氯黴素廣泛分布於各組織和體液中,腦脊液中的濃度較其他抗生素為高。氯黴素的溶解和吸收均與製劑的顆粒大小及晶型有關。肌內注射吸收較慢,血濃度較低,僅為口服同劑量的50%~70%,但維持時間較長。注射用氯黴素為琥珀酸鈉鹽,水中溶解度大,在組織內水解產生氯黴素。

氯黴素在體內代謝大部分是與葡萄糖醛酸相結合,其原形藥及代謝物迅速經尿排出,口服量5%~15%的有效原形藥經腎小球過濾而排入尿中,並能達到有效抗菌濃度,可用於治療泌尿系統感染腎功能不良者使用時應減量。

【臨床應用】氯黴素曾廣泛用於治療各種敏感菌感染,後因對造血系統有嚴重不良反應,故對其臨床應用現已做出嚴格控制。可用於有特效作用的傷寒副傷寒和立克次體病等及敏感菌所致的嚴重感染。氯黴素在腦脊液中濃度較高,也常用於治療其他藥物療效較差的腦膜炎患者。必要時可用靜脈滴注給藥。

【不良反應】主要不良反應是抑制骨髓造血機能。症状有二:一為可逆的各類血細胞減少,其中粒細胞首先下降,這一反應與劑量和療程有關。一旦發現,應及時停藥,可以恢復;二是不可逆的再生障礙性貧血,雖然少見,但死亡率高。此反應屬於變態反應與劑量療程無直接關係。可能與氯黴素抑制骨髓造血細胞內粒線體中的與細菌相同的70S核蛋白體有關。為了防止造血系統的毒性反應,應避免濫用,應用時應勤查血象,氯黴素也可產生胃腸道反應和二重感染。此外,少數患者可出現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反應,但都比較輕微。新生兒早產兒劑量過大可發生循環衰竭灰嬰症候群),這是由於他們的肝發育不全,排泄能力差,使氯黴素的代謝、解毒過程受限制,導致藥物在體內蓄積。因此,早產兒及出生兩周以下新生兒應避免使用。

【應用注意】

1.開始治療前應檢查血象(白細胞、分類及網織細胞計數),隨後每48小時再查一次,治療結束還要定期檢查血象,一旦出現異常,應立即停藥。

2.氯黴素治療時,對用口服降血糖藥的糖尿病患者或服抗凝血藥者,尤其是老年人,應分別檢測血糖及凝血酶原時間,以防藥效及毒性增強。

3.對肝腎功能不良,G-6PDH缺陷者、嬰兒、孕婦、乳婦應慎用。

4.用藥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二個月,能達到防止感染複發即可,避免重複療程。

參看

32 米諾環素 | 四環素類及氯黴素製劑與用法 32
關於「藥理學/氯黴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