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及

(重定向自紫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白及
Bái Jí
白及
別名 白根、地螺絲、白雞兒、白雞娃、連及草、羊角七、甘根、白給、白芨、冰球子、白烏兒頭、千年棕、君球子、一兜棕、皸口藥、利知子、臼根、白鳥兒頭、君求子
功效作用 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用於咳血吐血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皮膚皸裂肺結核咳血,潰瘍病出血
英文名 Common Bletilla Pseudobulb, Tuber of Common Bletilla , Tuber of Hyacinth Bletilla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毒性 無毒
歸經 肺經
藥性
藥味

白及是蘭科白及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葉4~5枚,基部互相套疊成莖狀,中央抽出花葶 。 總狀花序具數朵花;花紫色或淡紅色,直徑約5厘米,由3枚萼片、2 枚花瓣和1枚特化的唇瓣組成;唇瓣3裂,上面有縱褶片;雄蕊花柱合生而成合蕊柱,合蕊柱頂端有一個花藥,前上方有一個柱頭凹穴。地下有粗厚的根狀莖,如雞頭狀,富粘性,含白及膠質,即白及甘露聚糖,可供藥用,有止血補肺、生肌止痛之效,也可供作糊料。白及屬共有6種,均產於東亞。

Bkmrn.jpg

  

目錄

植物-中藥

學名:Bletilla striata (Thunb.ex A.Murray)Rchb.f.

英文名:Bletilla

科名:蘭科 Orchidaceae 【異名】甘根(《本經》),白根(《吳普本草》),白給(《別錄》),白芨(《證治準繩》),冰球子(《貴州民間方藥集》),白烏兒頭(《江蘇植藥志》),地螺絲、羊角七(《湖南藥物志》),千年棕、君球子、一兜棕、白雞兒,皸口藥、利知子(江西《草藥手冊》)。  

形態特徵

白芨

植株連花序高20—60厘米。球莖扁平,外有荸薺樣的環紋。葉3-6片,帶狀披針形至長橢圓形,長10-40厘米,寬2-6厘米,無毛。花序通常有花3-8朵;苞片膜質,帶紅色,早落;花紅紫色;中萼片和兩側花瓣近長橢圓形,長2.5-3厘米,側萼片近披針形,鐮刀狀彎曲,唇瓣抱蕊柱,內有白色縱褶,上部3裂,兩側裂片耳狀,中裂片頂端微凹或截平,邊緣皺縮。蒴果圓柱狀,兩端尖。花期4-5月,果期10月。  

地理分布

產連雲港、南通、南京、句容、宜興、溧陽、上海等地,生林下陰濕處或山坡草叢中;分布華東、中南、西南及甘肅、陝西等地。  

藥用價值

白芨

球莖含白及膠質、澱粉、揮髮油等;藥用,有收效、補肺止血、消腫等作用,外敷治創傷出血、癰腫、燙傷、疔瘡等;花美麗,栽培供觀賞。 用球莖繁殖,栽種在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質壤土和腐植質壤土,需溫暖較陰濕的環境。

【英文名】 RHIZOMA BLETILLAE

【別名】白根、地螺絲、白雞兒、白雞娃、連及草、羊角七、甘根、冰球子、白鳥兒頭、君求子

【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 Reichb. f.的乾燥塊莖。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置沸水中煮或蒸至無白心,曬至半干,除去外皮,晒乾。

【製法】洗淨,潤透,切薄片,晒乾。

【性狀】本品呈不規則扁圓形,多有 2~3 個爪狀分枝,長 1.5~ 5cm,厚 0.5~ 1.5cm。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有數圈同心環節和棕色點狀鬚根痕,上面有凸起的莖痕,下面有連接另一塊莖的痕迹。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類白色,角質樣。無臭,味苦,嚼之有黏性。

【鑒別】本品粉末淡黃白色。表皮細胞表面觀垂周壁波狀彎曲,略增厚,木化,孔溝明顯。草酸鈣針晶束存在於大的類圓形黏液細胞中,或隨處散在,針晶長 18 ~88μm。纖維成束,直徑11~30μm,壁木化,具人字形或橢圓形紋孔。梯紋、具緣紋孔螺紋導管直徑10~32μm。糊化澱粉粒團塊無色。

性味歸經】苦、甘、澀,微寒。歸肺、肝、胃經。

白芨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用於咳血吐血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皮膚皸裂肺結核咳血,潰瘍病出血。

【用法用量】 6~ 15g,研粉吞服 3~6g。外用適量。

【注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白及

(《本經》)

【異名】甘根(《本經》),白根(《吳普本草》),白給(《別錄》),白芨(《證治準繩》),冰球子(《貴州民間方藥集》),白烏兒頭(《江蘇植藥志》),地螺絲、羊角七(《湖南藥物志》),千年棕、君球子、一兜棕、白雞兒,皸口藥、利知子(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蘭科植物白及的塊莖。

【植物形態】白及,又名:連及草(《本經》),蘭、朱蘭(《花鏡》),紫蘭、紫蕙、百笠。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塊莖肥厚肉質,為連接的三角狀卵形厚塊,略扁平,黃白色;鬚根灰白色,纖細。葉3~5片,披針形或廣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長鞘狀,全緣。總狀花序頂生,花3~8朵,疏生;苞片披針形,長1.5~2.5/厘米;花淡紫紅色或黃白色,花被片狹橢圓形,先端尖,唇瓣倒卵形,內面有5條隆起的縱線,上部3裂,中央裂片矩圓形;雄蕊與雌蕊結合為蕊柱,兩側有狹翅,柱頭頂端著生1雄蕊,花粉塊4對,扁而長,蠟質;子房下位,圓柱狀,扭曲。蒴果圓柱形,長3.5厘米,直徑1厘米,兩端稍尖狹,具6縱肋,頂端常具花瓣枯萎後留下的痕迹;花期4~5月。果期7~9月。

白芨

生長於山野川穀較潮濕處。分布河南、陝西、甘肅、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採集】8~11月採挖,除去殘莖、鬚根,洗淨泥土,經蒸煮至內面無白心,然後撞去粗皮,再晒乾或烘乾。

【藥材】乾燥塊莖略呈掌狀扁平,有2~3個分歧,長1.5~4.5厘米,厚約0.5厘米。表面黃白色,有細皺紋,上面有凸起的莖痕,下面亦有連接另一塊莖的痕迹,以莖痕為中心,周圍有棕褐色同心環紋,其上有細根殘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橫切面呈半透明角質狀,並有分散的維管束點。氣無,味淡而微苦,並有粘液性。以根莖肥厚,色白明亮,個大堅實,無鬚根者為佳。

主產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浙江、陝西等地;此外,安徽、雲南、江西、甘肅、江蘇、廣西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新鮮塊莖含水分、澱粉30.48%,葡萄糖1.5%。又含揮髮油、粘液質。根含白及甘露聚糖,是由4份甘露糖和1份葡萄糖組成的葡配甘露聚糖。

【炮製】揀去雜質,用水浸泡,撈出,晾至濕度適宜,切片,乾燥。

【性味】苦甘,涼。

①《本經》:"味苦,平。"

白芨

②《吳普本草》:"神農、黃帝:辛。李氏:大寒。雷公:辛,無毒。"

③《別錄》:"辛,微寒,無毒。"

李杲:"苦甘,微寒,性澀。"

【歸經】入肺經

①《綱目》:"入肺。"

②《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功用主治】補肺,止血,消腫,生肌,斂瘡。治肺傷咳血,衄血,金瘡出血,癰疽腫毒,潰瘍疼痛,湯火灼傷,手足皸裂

①《本經》:"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痱緩不收。"

②《別錄》:"除白癬疥蟲。"

③《藥性論》:"治結熱不消,主陰下痿,治面上皯皰,令人肌滑。"

④《唐本草》:"手足皸拆,嚼以塗之。"

⑤《日華子本草》:"止驚邪、血邪,痢疾,赤眼,癥結,發背,瘰癧,腸風,痔癭,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湯火瘡,生肌止痛,風痹。"

⑥《本草圖經》:"治金瘡不瘥,癰疽方中多用之。"

⑦李杲:"止肺血。"

⑧《滇南本草》:"治癆傷肺氣,補肺虛止咳嗽,消肺癆咳血,收斂肺氣。"

⑨《中國藥植圖鑑》:"治矽肺。"

白芨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塗。

【宜忌】外感咳血,肺癰初起及肺胃有實熱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紫石英為之使。惡理石。畏李核,杏人。"

②《蜀本草》:"反烏頭。"

③《本草經疏》:"癰疽已潰,不宜同苦寒藥服。"

【選方】①治肺痿:白及、阿膠、款冬、紫苑等分。水煎服。(《醫學啟蒙》白及散)

②治肺痿肺爛:豬肺一具,白及片一兩,將豬肺挑去血筋血膜,洗淨,同白及入瓦罐,加酒煮熱,食肺飲湯,或稍用鹽亦可。或將肺蘸白及末食更好。(《喉科心法》白及肺)

③治咯血:白及一兩,枇杷葉(去毛,蜜炙)、藕節各五錢。上為細末,另以阿膠五錢,銼如豆大,蛤粉炒成珠,生地黃自然汁調之,火上炖化,入前藥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噙化。(《證治準繩》白及枇杷丸)

④治肺熱吐血不止:白及研細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本草發明》)

⑤治疔瘡腫毒:白及末半錢,以水澄之,去水,攤於厚紙上貼之。(《袖珍方》)

⑥治一切瘡癰疽:白及、芙蓉葉、大黃、黃柏五倍子。上為末,用水調搽四周。(《保嬰撮要》鐵箍散)

⑦治發背搭手:白及五錢(炙,末),廣膠一兩(烊化)。和勻,敷患處,空一頭出氣,以白蜇皮貼之。(《衛生鴻寶》白及膏)

⑧治瘰癧膿汁不幹:白及、貝母、淨黃連各半兩,輕粉三十貼。前三味,銼焙為末,仍以輕粉乳缽內同杵勻,抄一錢至二錢,滴油調擦患處,用時先以槲皮散煮水候溫,洗淨拭乾,方塗藥。(《活幼心書》白及散)

⑨治跌打骨折:酒調白芨末二錢服。(《永類鈴方》)

白芨

⑩治刀斧損傷肌肉,出血不止:白及,研細末摻之。(《本草匯言》)

⑾治湯火傷灼:白及末,抽調敷。(《濟急仙方》)

⑿治手足皸裂:白及末,水凋塞之,勿犯水。(《濟急仙方》)

⒀治婦人子藏挺出:烏頭(炮)、白及各四分。上二味搗散,取方寸匕,以綿裹內陰中,令入三寸,腹內熱即止。日一度著,明晨仍須更著,以止為度。(《廣濟方》)

⒁治鼻淵:白及,末,酒糊丸。每服三錢,黃酉下,半月愈。(《外科大成》白及丸)

⒂治產後傷脬,小便淋敷不止:白及、鳳凰慶,桑螺娟等分,入豬脬內,煮爛食之。(《梅氏驗方新編》)

⒃治心氣疼痛:白及、石榴皮各一錢。為末,煉蜜丸黃豆大,每服三丸,艾醋湯下。(《生生編》)

⒄鼻血不止。用口水調白及末塗鼻樑上低處(名"山根");另取白及末一錢,水沖服。

⒅心氣疼痛。用白及、石榴皮各二錢,研細,加煉蜜和成丸子,如黃豆大。每服三丸,艾醋湯送下。

⒆婦女陰脫。用白及、川烏藥,等分為末,薄布包一錢,納入陰道中,覺勝利內熱即止。每天用一次。

⒇疔瘡、腫瘡。用白及末半錢,澄水中,等水清後,去水,以藥攤厚紙上貼於患處。

(21)跌打骨折。用白及末二錢,酒調服。

白芨

(22)刀傷。用白及、煅石膏,等分為末,灑傷口上。

(23)冬季手足皸裂。用白及粉加水調勻,填入裂口。患處不能沾水。

(24)湯火全國各地。用白及粉調油塗搽。

(25)重傷嘔血。每日服白及末,米湯送下。

(26)肺、胃出血。治法同上。

【各家論述】

1.《綱目》:白及,性澀而收,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也。

2.《本草經疏》:白及,苦能泄熱,辛能散結,癰疽皆由榮氣不從,逆於肉里所生;敗疽傷陰死肌,皆熱壅血瘀所致,故悉主之也。胃中邪氣者,即邪熱也;賊風痱緩不收,皆血分有熱,濕熱傷陰之所生也,入血分以泄熱,散結逐腐,則諸證靡不瘳矣。

3.《本草匯言》:白及,斂氣,滲痰,止血,消癰之藥也。此藥質極粘膩,性極收澀,味苦氣寒,善入肺經。凡肺葉破損,因熱壅血瘀而成疾者,以此研末日服,能堅斂肺藏,封填破損,癰腫可消,潰敗可托,死肌可去,膿血可潔,有托舊生新之妙用也。如肺氣鬱逆,有痰有火有血,迷聚於肺竅氣管之中,此屬統體一身氣道之故,理直清肺之原,降氣之逆,痰血清而火自退矣,若徒用此藥,粘膩封塞,無益也。

4.《本草經百種錄》:白及,氣味沖淡和平,而體質滑潤,又極粘膩,入於筋骨之中,能和柔滋養,與正氣相調,則微邪自退也。

5.《本草求真》:白及,方書既載功能入肺止血,又載能治跌扑折骨,湯火灼傷,惡瘡癰腫,敗疽死肌,得非似收不收,似澀不澀,似止不止乎?不知書言功能止血者,是因性澀之謂也;書言能治癰疽損傷者,是因味辛能散之謂也。此藥澀中有散,補中有破,故書又載去腐、逐瘀、生新。

6.《重慶堂隨筆》:白及最粘,大能補肺,可為上損善後之藥。如火熱未清者,不可早用,以其性澀,恐留邪也。惟味太苦,宜用甘味為佐,甘則能戀膈。又宜噙化,使其徐徐潤入喉下,則功效更敏。其法以白及生研細末,白蜜丸龍眼大,臨臥噙口中,或同生甘草為細末,甘梨汁為丸亦可。若痰多咳嗽久不愈者,加白前同研末,蜜丸噙化。

7.《本草便讀》:白及,必虛而有熱者,乃為相宜耳。雖稟收斂之性,而仍具苦泄辛散之意,與白蘞相近,故每相須而用。

8.《本草正義》:白及,《本經》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別錄》除白癬疥蟲,皆以癰瘍外敷及摻藥言之。味苦辛而氣寒,故能消散血熱之癰腫;性粘而多脂,則能療敗疽之死肌;苦辛之品,又能殺蟲,則除白癬、疥蟲,外瘍消腫生肌之要藥也。主胃中邪氣者,則苦寒之品,能除胃熱耳。惟賊風痱緩不收,其義未詳,不敢強解。白及治肺癰,世每疑其膩滯而不敢用,然苦寒本清肺胃,又能補傷,苟非火焰極盛之時,而臭痰腥穢之氣,已慚退舍,即可用以兼補兼清,不致助痰留患,與二冬玉竹等比也。

9.《本經》: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痱緩不收。

10.《別錄》:除白癬疥蟲。

11.《藥性論》:治結熱不消,主陰下痿,治面上疹皰,令人肌滑。

12.《唐本草》:手足皸拆,嚼以塗之。

13.《日華子本草》:止驚邪、血邪,癇疾,赤眼,癥結,發背,瘰癧,腸風,痔瘺,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湯火瘡,生肌止痛,風痹。

14.《本草圖經》:治金瘡不瘥,癰疽方中多用之。

15.李杲:止肺血。

16.《滇南本草》:治癆傷肺氣,補肺虛,止咳嗽,消肺癆咳血,收斂肺氣。

17.《中國藥植圖鑑》:治矽肺。

【臨床應用】①治療肺結核

抗癆藥治療無效或療效緩慢的各型肺結核,加用白及後能收到較好效果。據觀察:60例久治不愈患者,用藥3個月後,42例臨床治癒,X線顯示病灶完全吸收或纖維化,空洞閉合,血沉正常,痰菌陰性,臨床症状消失;13例顯著進步,2例無改變。又40例有空洞的浸潤型及厚壁空洞患者,服藥後空洞閉合者24例,明顯縮小者12例,病灶吸收好轉者16例。有人認為,白及療法以對於酪性病變為主的浸潤型肺結核療效較好;在症状方面以對咳嗽、咳血等治療效果比較明顯。用法:研粉內服。成人每日~30克,一般用12~18克。3次分服。可連服數月,最多有服至2年的。此外,以白及粉3錢,每日3次分服,用於肺結核咯血13例,大都於1~3日內收到止血效果。

②治療百日咳

白及粉內服,劑量為1歲以內0.1~0.15克/公斤體重,1歲以上0.2~0.25克/公斤體重。治療89例,結果37例服藥5天內症状顯著減輕,15例於10天內顯著減輕,6例無效,31例中斷治療。

③治療枝氣管擴張

成人每次服白及粉2~4克,每日3次,3個月為一療程。21例患者經1~2療程,痰量顯著減少,咳嗽減輕,咯血得到控制。

④治療矽肺

每次服白及片5片(每片含原藥1分),每日3次。44例單純型患者,服藥3個月至1年後,胸痛、氣急、咳嗽、吐黑痰、咯血等症状均顯著減輕或消失,體重增加,肺功能改善,血液枸櫞酸鈉反應有所進步。但X線改變不太顯著。

⑤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

成人服白及粉每次~2錢,每日~4次。觀察69例,大便轉黃和潛血轉陰平均時間分別為5.17天和6.5天,平均住院19.7天。治療中曾以白及內服加紫珠草注射進行觀察,但療效不見顯著提高。

⑥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

在嚴格規定的指征下,白及療法可能使某些患者免去手術;獲得穿孔治癒的效果。據29例觀察,成功者23例,失敗改行手術治療者1例,發生膈下膿腫十二指腸瘺者1例,死亡4例(1例是在白及治療過程中發生休克,改行手術後死亡。3例入院時已呈垂危狀態)。適應白及療法的理想病例是一般所謂急性潰瘍穿孔,或穿孔前潰瘍症状不嚴重,屬於縫合術指征範圍以內的;如病變已呈局限化的病例,則更為合適,白及療法的反指征是:一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診斷不夠肯定者;二飽食穿孔者;三保守療法即使獲得成功,但仍須作延期手術者;四體檢時已有明顯腹脹、低位濁音,肛檢有明顯觸痛或有腫塊觸及,估計腹腔內液體較多者;五患者一般情況已呈輕度不良者。治療方法:先以胃管抽盡胃內容物,然後拔去胃管,用冷開水快速吞服白及粉3錢,冷開水量以不超過90毫升為宜。1小時後再重複以上劑量1次。第二天開始,白及劑量改為1錢,每日3次。第1天應絕對禁食,第2天可少量飲水或給流質;第3天開始可恢復半流質飲食。治療過程中,抗休克、補液輸血抗菌素的使用等與一股常規處理同,同時必須強調嚴格觀察全身和局部症状的演變。如有全身情況惡化,如脈率增速、腹膜炎症状擴展或低位濁音程度增加等現象,應當機立斷,立即改變治療方針,採取手術治療。實踐中觀察到,白及具有高度的粘性,可能在胃內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膠狀膜,從而使穿孔堵塞,胃內容物停止外溢。治療成功的病例,疼痛在1~5小時內開始顯著改善,12~24小時內可完全消失,腹肌緊張及壓痛亦隨之改善。但亦有報導指出:服用白及後增加胃內容,促進了胃的蠕動,妨礙了大網膜的包繞和肝的覆蓋,甚至有使包繞的網膜再度脫落的流弊;服用白及時的吞咽動作和噁心呃逆足以增加腹內壓,可使穿孔擴大和再穿孔;服用白及若不成功,白及糊流入腹腔,因其具有粘性,給手術清理腹腔帶來困難,甚至促成術後腸粘連,故認為白及療法並不理想。

⑦治療結接性瘺管

用白及粉局部外敷,根據分泌物多少每日敷藥1次或隔日1次,分泌物減少後可改為每周1次或2次。通常敷藥15次左右即漸趨癒合。藥粉須送入瘺管深部並塞滿,如瘺管口狹小可先行擴創,清除腐敗物。10例肺結核並髮結核性瘺管患者,經敷藥12~30次左右均治癒。其癒合後的瘢痕無特別隆起,且未見複發。實踐證明,白及外敷,具有吸收與排出局部分泌物,恢復和增強機能,促進肉芽組織新生,清潔傷口,加速癒合等作用

⑧治療燒傷及外科創傷

取新鮮白及削去表皮,用滅菌生理鹽水洗淨,按1:10比例加入無菌蒸餾水,冷浸1夜,至次日加熱至沸,以經滅菌處理的4號玻璃漏斗減壓過濾。濾液分裝於安瓿或玻瓶內,熔封。15磅高壓蒸氣滅菌30分鐘,即成為白及膠漿。凡占體表面積約20%以內的局部外傷或第一、二度燒傷,均可應用白及膠漿塗敷治療。塗藥前,先以生理鹽水作創面清理;塗藥後用凡士林紗布覆蓋,包紮固定。如無嚴重感染,可在5~7日後換敷。對感染創面需隔日換藥1次。9例燒傷患兒(平均傷面為8%),2例闌尾手術切口及38例外傷患者(傷面平均為11%),均經1~3次治癒。白及膠漿用於一般外科創傷及燒傷,其治療作用可能是:一通過神經反射機制而增強機體的防衛能力,刺激肉芽組織增生;二對葡萄球菌鏈球菌具有抑菌作用,且可在局部形成一保護膜,能控制及防止感染;三可縮短血凝時間,減少出血,從而有利於創面的癒合。

⑨治療肛裂

取白及粉用蒸餾水配成7~12%的液體。待溶解後稍加溫,靜置8小時,過濾,成為黃白色膠漿。每100毫升膠漿再加入石膏粉100克,攪勻,高壓消毒,便成白及膏。用藥前先以溫水或淡高錳酸鉀液肛門坐浴,然後用無齒鑷挾白及膏棉球從肛門插入約2厘米,來回塗擦2~4次,取出。再用一個白及膏棉球留置於肛門內2~3厘米處,另取一個白及膏棉球放在肛裂創面,將塗有白及膏之紗布塊敷於肛門,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全療程10~15日。如第1次治療不能往內塞藥時,可先用多量白及膏敷於肛門部;第2日肛門括約肌鬆弛,棉球便可順利塞入並來回塗擦。治療11例,經3個月觀察無1例失敗。9例於第1次換藥後便血消失,2例括約肌痙攣,經敷藥1次後括約肌鬆弛,能順利塞藥,第2次換藥便血即止。敷藥後,第1~2次大便時全部無痛或疼痛減輕;6~10日肉眼觀察創面全部癒合。認為獲效原因,主要是由於敷藥後能很快使肛門括約肌鬆弛及止痛止血,同時白及膏有潤滑、保護創面、促進生肌的作用。

⑩其他

用白及製成的止血粉,對某些手術的皮膚、肌層切口的小血管出血和滲血有較好的止血效果,對拔牙後的止血效果更佳;但對切斷中小靜、動脈的止血效果不夠滿意。應用白及粉治療血吸蟲病晚期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潰瘍性結腸炎出血,出血性紫癜,以及口腔粘膜結核性潰瘍,均有一定療效。又據報導,以白及粘膠質部分製成白及代血漿,經動物實驗對失血性休克具有一定療效,與右旋糖酐有相類似的作用;臨床試用有維持血容量及提高血壓的效果。未發現抗原性,亦無明顯副作用,無熱原反應,對肝腎功能、血象、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均無影響。試用時,有3人曾發生一過性的輕度發熱(37.5℃以下),另有1人於第5次注射時曾發生過敏反應。上述情況可能與製劑不純有關。  

傳說中的動物

白及亦為古籍傳說中的牛名。據《太平廣記》卷四三四引南朝梁元帝《金樓子》:「大月支及西胡,有牛名曰白及,今日割取其肉一二斤,明日其瘡即愈。」  

食療作用

白及味苦、甘、澀,性微寒;歸肺、胃經;質粘斂澀,可散可收;

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

主治肺癆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外傷出血,癰瘡腫毒,瘰癧,痔漏,燒燙傷,手足皸裂,肛裂。

參考

關於「白及」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