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

(重定向自大脑性麻痺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9gv.jpg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又稱大腦性癱瘓腦癱。腦癱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致的症候群,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常合併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基本與小兒腦癱同義。病變常損傷錐體束錐體外系。該病與腦缺氧感染外傷出血有直接關係,如妊娠早期患風疹帶狀皰疹弓形蟲病,妊娠中、晚期的嚴重感染、嚴重的妊娠高血壓症候群、病理性難產等可致新生兒腦性癱瘓。  

目錄

腦癱病因

致病的原因包括胎盤異常、胎位不正、宮內窘迫、早產多胎、出生時窒息,以及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感染、外傷、腦出血、腦部畸形等。

1)缺氧窒息:包括 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缺氧窒息、分娩新生兒缺氧窒息、呼吸窘迫症候群、周身循環衰竭紅細胞增多症

2)腦部受傷: 如分娩過程中嬰兒腦部受傷, 新生兒顱腦受傷或腦部感染、腦血管意外

3)早產和胎兒發育不良胎兒宮內感染,宮內生長緩慢 ,先天畸形。新生兒體重少於2500克,腦癱可能性大大增加(腦癱兒童中約有40%的體重低於2500克)

4)某些遺傳病新生兒核黃疸

5)孕婦的原因:包括孕婦腹部外傷, 孕婦先兆流產產前出血妊娠毒血症以及胎盤原因(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盤壞死或胎盤功能不良),還有孕婦的某些慢性疾病高血壓肝炎糖尿病、吸毒、藥物過量等) 。  

腦癱的臨床分型

由於腦癱病因多樣,臨床表現各異,並隨年齡增長而不同,因此.至今仍無統一的分類。2002年2月版全國七年制《神經病學》規劃教材依據運動障礙的性質和體征,臨床分為五種類型。

1、痙攣型腦性癱瘓 是最典型和常見的類型。主要表現以雙下肢為主的痙攣性截癱四肢癱瘓。患兒行走、站立困難,走路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態。肌張力明顯增高,腱反射亢進,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語言及智能障礙

2、肌張力不全型腦性癱瘓 多見於幼兒,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明顯降低。不能站立行走,頭頸不能抬起,運動障礙明顯,關節活動幅度過大,但腱反射活躍,可出現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語及智能低下。

3、手足徐動型腦性癱瘓 多由核黃疸、新生兒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損害而發病。患兒表現為面、舌、唇及軀幹肢體的舞蹈樣或徐動樣動作。伴有運動障礙和肌張力增高。

4、共濟失調型腦性癱瘓 較為少見,是由於小腦發育不良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共濟運動障礙、意向性震顫構音障礙及運動發育遲緩

5、混合型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點。  

腦癱臨床表現

腦癱的表現可以分為多個類型。

1.痙攣型小孩以四肢僵硬為主要表現。

2.手足徐動型 四肢和頭部出現不自主的無意識動作,做有目的的動作時,全身不自主動作增多,如面部出現"擠眉弄眼",說話及吞咽困難,常伴有流口水等。

3.共濟失調型 以四肢肌肉無力、不能保持身體平衡、步態不穩、不能完成用手指指鼻等精細動作為特徵。單純性共濟失調較少見。共濟失調也可與手足徐動聯繫在一起。患兒常常無法保持一個固定姿勢,當站立時,為了維持站立姿勢不得不進行頻繁調整。學走路時間晚於正常兒童。當行走時為了獲得較穩定的平衡,雙腳左右距離較寬,步態蹣跚,方向性差。

下列症状有助於腦癱的早期診斷

(1)小兒出生不久常少哭、少動、哭聲低弱,過分安靜。或多哭、易激惹、易驚嚇或反覆出現肉跳。

(2)生後喂哺困難,如吸吮無力、吞咽困難、口腔閉合不佳。

(3)動作不協調、不對稱、隨意運動很少。

(4)經常出現肌張力異常、姿勢和動作模式異常。

(5)運動發育遲滯。例如,3~4個月小兒俯臥位不能豎頭;4個月後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雙手常握拳,不能將手伸入口中吸吮;6~7個月仍不能翻身和獨坐片刻;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雙腿屈曲不能負重,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腦癱診斷

1、詢問有無上運動神經元發育不良或受損病史,如早產、難產、高熱腦缺血、腦缺氧、顱腦損傷、腦感染等。

2、檢查有無痙攣性癱瘓、肌肉運動失調、肌張力增強、反射亢進肌肉萎縮關節畸形、共濟失調及智力障礙。  

腦癱輔助檢查

根據臨床表現診斷為腦癱的患兒,還須經以下輔助檢查:①智力測試;②腦電圖檢查;③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測定;④影像學等檢查確診。  

腦癱治療

無特殊治療方法,除癲癇發作時用藥物控制以外,其餘症状多為對症處理。應早期實行智力、心理的教育和訓練。

1、宜採用綜合性治療,包括智力和語言訓練,理療體療針灸按摩、支架及石膏矯形。

2、矯形手術目的是減少痙攣、改善肌力平衡、矯正畸形、穩定關節。手術方法可分4類:①後根神經切斷術;②神經切斷術:支配痙攣肌肉的神經分支切斷術;③肌腱手術;④骨關節手術。

3、神經外科手術重在緩解痙攣。

中醫治療

 1、腦性癱瘓的拔罐療法肩井曲池腎俞環跳承山,兩側交替,隔日一次,每次拔3~5分鐘。10次為一療程,療程中間休息3~5天。

 2、腦性癱瘓的辨病論治

腦癱(腦性癱瘓)的康復訓練視頻教程


專病專方

1.腦癱靈 適用於各型腦癱患兒。由党參丹參黃芪赤白芍厚朴當歸枸杞子杜仲、豬脊髓、兔腦髓川芎三七粉、羊脛骨組成,經煎取汁濃縮乾燥而成。成人和≥12歲的兒童每次服1包(10g),溫開水送服,每日3次;≥3歲而<12歲的患兒每次半包,每日3次;<3歲者每次/3包,每日3次。並隨證加服其他相應藥物。共治療46例腦癱患兒,痊癒6例,顯效15例,好轉23例,無效2例。(雷正榮.腦癱靈的臨床觀察運用.中國中醫急症,1997<1>:18)

2.治五遲鹿角、党參、牛膝各6g,枸杞子、熟地黃茯苓、當歸、白芍、山藥、菟絲子各10g,水煎服,每日l劑。

3.行遲干生地黃酸棗仁(酒浸去皮炒香)、辣桂、白茯苓防風、當歸、川芎、牛膝等份研末,每服4.5g,以粥調飲,次入好酒數滴再調,食前服,每日2次。

4.補天益氣養陰安神散 龜甲膠炒棗仁麥冬各30g,鹿角膠、枸杞子、山萸肉、當歸、五味子、鹽炒黃柏菖蒲土茯苓、炒白朮各20g。將上藥輕焙乾,共研細末,3~5歲者每服3~5g,6~lO歲者每服6g,日服2次,白開水沖服

治療腦癱的偏方

1. 治五遲方:

鹿角、党參、牛膝各6g,枸杞子、熟地黃、茯苓、當歸、白芍、山藥、菟絲子各10g,水煎服,每日l劑。

2. 補天益氣養陰安神散:

龜甲膠、炒棗仁、麥冬各30g,鹿角膠、枸杞子、山萸肉、當歸、五味子、鹽炒黃柏、菖蒲、土茯苓、炒白朮各20g。將上藥輕焙乾,共研細末,3~5歲者每服3~5g,6~lO歲者每服6g,日服2次,白開水沖服。

3. 行遲散:

干生地黃、酸棗仁(酒浸去皮炒香)、辣桂、白茯苓、防風、當歸、川芎、牛膝等份研末,每服4.5g,以粥調飲,次入好酒數滴再調,食前服,每日2次。

★★ 點穴療法推拿治療 ★★

(此節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基金資助研究課題。作者: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吳夏勃主任醫師)

中醫傳統手法治療筋傷疾病有悠久的歷史。我們運用點穴推拿手法治療小兒痙攣型腦癱,有活血化瘀平肝熄風健脾益氣調和陰陽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組織血運,松解軟組織粘連,緩解肌肉攣縮,糾正軟組織攣縮引起的肢體畸形,改善肢體活動功能。對促進腦性癱瘓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防止肢體畸形的出現和加重,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點穴療法是在病人身體特定部位上施行點、按、叩、掐、拍的一種方法,操作上可分為整體點穴和區域治療,每次治療20~30分鐘,每周五次,40次為一療程。

點穴療法的操作規範:

(一)整體點穴:包括頭頸部點穴、軀幹部點穴和四肢點穴,共治療10分鐘。

1、頭頸部點穴:點按、叩擊百會印堂四白陽白絲竹空睛明迎香廉泉承漿天柱、腦府、風府風池率谷、垂根(武功穴,位於耳垂根部)、完骨大椎等穴,沿督脈、太陽、陽明三焦經走向點叩頭頸部經脈,同時叩擊頭部運動區、感覺區,有醒腦解痙活血、止涎作用。

2、軀幹部點穴:點壓肩井、膈俞腰眼關元俞穴位,沿督脈、膀胱經走向點叩經脈,點壓華佗夾脊穴,點撥骶棘肌,有活血通絡作用,對加強腰背肌肉力量、改善坐姿、調節平衡有積極意義。

3、四肢點穴:分別在四肢沿三陰經、三陽經循經點穴,重點點叩經過痙攣肌群的經絡和穴位。同時結合掐法刺激指關節(武功穴)、指甲根(武功穴)、十二井等穴位,有活血通絡、解痙熄風作用。

(二)區域點穴:包括局部點穴和矯形手法,共治療10~20分鐘。主要是針對肌肉痙攣引起的關節攣縮(畸形)的治療。

1、局部點穴主要點叩、按壓受累肌肉、關節部的穴位,注重肌肉起止點、肌腹、肌腹與肌腱移行處、肌間隔以及周圍神經的走向和分布區域,刺激力度可稍重,指力要垂直、深透,以患者有痛感為度。

2、矯形手法是指在點穴治療的同時,間斷結合扳法撥法推法等手法。扳法是反向用力牽拉攣縮的關節,緩慢牽拉痙攣肌肉(肌群),注意動作要和緩,以令肌肉不致反射性痙攣為妥。撥法是在肌肉放鬆狀態下和扳法牽緊時,用手指彈撥肌肉的起止點、肌腹以及肌腹與肌腱移行處的方法。推法則是順肌肉、經絡走向推捋的一種方法。矯形手法操作的要點示範(以右側為例):

(1)肩關節內收攣縮畸形。被動外展肩關節,同時點揉、彈撥胸大肌背闊肌,點擊三角肌等。

(2)肩關節後伸攣縮畸形。被動前屈、外旋肩關節,同時點揉、彈撥背闊肌、大圓肌等。

(3)肘關節屈曲攣縮畸形。被動伸直肘關節,彈撥肱二頭肌肱肌,點擊肱三頭肌

(4)前臂旋前畸形。醫生左手托拿患孩右肘部,拇指點扣曲池,右手拿住尺橈骨遠端,拇指置於橈骨背側,兩手相對用力,令患孩右前臂被動旋後。同時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緊扣,彈撥旋前圓肌,右手則適當彈撥旋前方肌

(5)腕關節屈曲攣縮畸形。被動伸腕,用扳法矯正。

(6)拇指內收、屈曲攣縮畸形。醫生右手抓住患者右手2~4指,左手則抓住其拇指,令其拇指被動伸直、外展、背伸,並做患腕背伸和前臂旋後活動。

(7)手指屈曲攣縮畸形。醫生右手抓住患者右手2~4指,左手則抓住其左掌部,令手指被動伸直、過伸。

(8)髖關節內收攣縮畸形。做蛙式試驗動作,屈髖90º,令雙膝被動分開,並彈撥股內收肌群。

(9)髖關節屈曲攣縮畸形。仰臥位按壓膝前,俯臥位則按壓部,令髖關節後伸,並點撥髂腰肌下部。

(10)膝關節屈曲攣縮畸形。仰臥位按壓膝前,俯臥位則壓按骶髂部及足踝部,令膝關節伸直。

(11)馬蹄足畸形。用整足法:患者仰臥,醫生立其右側,先做踝關節被動背伸牽拉,彈撥、推捋小腿三頭肌,然後令右足放平,醫生右掌托前足部,左手掌根置足弓高處下壓,右手同時向遠端牽抬,可聞響聲。

(12)踝關節內翻攣縮畸形。用扳法令踝關節被動背伸、外翻,彈撥脛後肌。

(三)放鬆手法:充分放鬆,輕手法刺激肌肉,包括推捋、捻搓、拍揉等法2分鐘。

(四)特殊症状的治療:流口水、言語不利者,點壓、揉按承漿、廉泉、迎香穴各4次,拇食指相對,按摩喉結舌骨及舌骨上方的小肌肉各15次。流口水者加點垂根穴,言語不利者加點啞門穴

(五)平衡肌力:除針對痙攣肌肉直接治療外,還要注意其相應拮抗肌群的刺激治療。

(六)功能鍛煉:針對患兒功能障礙情況,制定相關的鍛煉方法,並讓家長掌握、配合練習。主要是練習伸手上舉、拿東西、用手持物、吃飯、穿衣、擠紐扣,以及下肢伸直位足跟落地站立、行走等功能。

(七)外固定的運用:對嚴重的肌肉痙攣導致的關節攣縮畸形者,如嚴重的馬蹄足畸形、膝關節屈曲攣縮等可結合採用石膏托外固定的方法協助矯正。

(八)關鍵技術環節

1、選穴:

(1)根據被累及的肢體,採用局部選穴、循經選穴的原則選取穴位;

(2)結合頭部相應的運動區、感覺區點穴;

(3)根據四肢神經干走向選取穴位;

(4)根據肌肉走向選取穴位;

(5)關節周圍、肌肉起止點附近、肌腹與肌腱移行處附近的穴位比較敏感,可作為重點穴位。

2、操作:

(1)對攣縮的肌肉(肌群),點穴刺激力度可稍重(即瀉法),指力要垂直、深透,以患者有痛感為度。同時點擊其拮抗肌群,力度輕重結合,以輕為主,以重為輔(即補法)。

(2)對痙攣型腦癱做局部點穴時,間斷結合扳法、撥法、推法等矯形手法。

(九)注意事項

全面仔細檢查,明確導致功能障礙的受累肌群及所屬經絡,操作上要有的放矢。治療力度要適中,應根據患兒大小及操作部位合理掌握,操作要和緩,嚴禁粗暴,以免造成肌肉、韌帶或神經血管損傷,甚至出現撕脫性骨折或骨幹骨折。治療前醫生要剪掉過長的指甲, 避免患兒皮膚受傷。

(十)可能的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案

1、皮下瘀斑肌肉血腫。如果患者有出血性傾向,或醫生點穴力度過大,就有可能出現這種損傷,往往在第二天比較明顯。一旦出現,應停止治療,局部可不做處理。如屬醫生點穴力度過大者,觀察數天,待反應消退後仍可以繼續治療,但要注意控制力度。

2、皮膚擦傷。如果醫生指甲過長,就可能傷及皮膚。另外治療中,患兒躁動也是導致皮膚擦傷的主要原因。一旦出現,應停止治療,局部根據傷情酌情做清創、包紮或藥物外用。

3、肌肉撕裂韌帶損傷與撕脫性骨折。如果矯形手法操作過急、範圍過大,就可能引起肌肉反射性痙攣,導致肌肉撕裂、韌帶損傷,甚至出現撕脫性骨折。一旦出現,應停止治療。必要時進一步拍片檢查、治療。  

腦癱預防

1、首先是孩子出生前:

(1)孕婦要積極進行早期產前檢查,做好圍產期保健,防止胎兒發生先天性疾病

(2)應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煙、飲酒,不能濫用麻醉劑、鎮靜劑等藥物;

(3)預防流感、風疹等病毒感染,不接觸貓、狗等;

(4)避免與放射線等有害、有毒物質接觸及頻繁的B超檢查。

2、胎兒出生時,即分娩過程中。因分娩引起的胎兒窒息和顱內出血是造成小兒腦癱的一個重要原因。應預防早產、難產。醫護人員應認真細緻地處理好分娩的各個環節,做好難產胎兒的各項處理。

3、胎兒出生後一個月內要加強護理、合理餵養,預防顱內感染腦外傷等。

4、有下列情況的孕婦應儘早做產前檢查:

(1)大齡孕婦(35歲以上)或男方50歲以上;

(2)近親結婚

(3)有不明原因的流產、早產、死胎及新生兒死亡史;

(4)孕婦智力低下或雙方近親有癲癇、腦癱及其它遺傳病史。如果懷孕早期發現胎兒異常,應儘早終止妊娠。  

腦癱的心理護理

(1)與患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定專人進行護理,只有互相信任和尊重,患兒才能真實而詳細地反映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2)護理人員可採用交談、問答及特定、有效的量表或問卷,對患兒及其親屬進行心理測試,以了解患兒及其親屬的心理、行為問題所在,根據患兒存在的心理問題採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3)護士應經常巡視病房,多與患兒交流溝通,鼓勵患兒多與他人交往,不要理會社會上對腦癱患者的誤解及歧視,消除恐懼心理,鍛煉社交能力,教育患兒通過鍛煉照樣可以自食其力,長大後要做一個身殘志堅的人。

(4)指導家長幫助患兒克服依賴心理,不要什麼事都替患兒去做,能自己做的盡量讓患兒自己去做,培養其獨立意識,使其生活能夠自理,減輕家長負擔。

(5)與患兒交流要耐心、細心、語調輕柔、語速放慢、使用簡單明確的語言及耐心、充分地傾聽,盡量解答患兒提出的問題。

(6)多安慰和鼓勵患兒,少批評,患兒有了某些進步,護士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7)協助家長正確地教育和引導患兒,盡量克服心理障礙,使患兒的身心都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8)指導家長多與患兒交流、溝通,告訴家長腦癱患兒的康復是一個長期乃至終生的過程,光靠訓練人員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家長的幫助在腦癱患兒的康復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認知功能差的患兒一定要指導家長配合訓練人員在業餘時間對患兒進行教育和訓練,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概:

對單純腦性癱瘓的病兒可採取物理療法進行治療,如按摩、被動運動、自動介助運動、自動運動、抵抗運動、條件下運動、混合性運動、合併性運動、休息、鬆弛、弛緩肢體運動、平衡運動、交互運動、伸手運動等手法,這些運動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孩子的肢體運動,刺激神經末梢和受損的腦細胞,使癱瘓的孩子早日恢復。這些功能訓練的方法不是幾句話可以說清楚的,它是根據腦癱病人而設計的一套嚴格的訓練方法。如果孩子患有腦性癱瘓症,父母就應當帶孩子到腦癱中心接受治療或是家人到中心學習一套治療方法,在家裡對孩子進行康復訓練。外科手術,例如跟腱延長手術,可以幫助一部分病人減輕症状,但這種手術不是一種根除性手術,而是輔助性治療,手術後的功能訓練仍然很重要。除了進行運動訓練以外,還以可服用一些藥物,如腦活素等刺激組織代謝,長期服用這些藥物可促進智力和體力的發育。  

腦癱的特色療法

腦癱的特色治療多為微創組合式矯形手術,是由神經解剖學神經纖維外科領域經驗豐富的權威課題組共同攻關而提出的先進技術。它是一種採用運籌學原理,一次性完成的多肢體、多部位的矯治手術,多分為以下幾種:

1.開創法:一次性完成多肢體、多部位的手術,使患肢的多個畸形部位得到矯正。術後肢體功能的協調性、整體性、靈活性大大增強。

2.康復療法:術後整體功能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一般術後一周即可見明顯效果。節省了以往多次手術的治療過程,大大減輕了患者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3.非手術環衛療法:非手術部位也可得到矯正。肢體畸形消失後,其他部位的痙攣肌肉如眼肌舌肌等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所以斜視語言障礙也隨之會得到改善或消失。

4.交錯糾正法: 糾正相反神經支配造成的紊亂,建立正確支配途徑,改善神經支配功能,使神經、肌肉、關節活動協調。

5.整合微創法:通過頸總動脈交感神經網剝脫術,擴張腦血管,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上海西郊骨科醫院採用增加腦供血供氧量,全面修復受損腦神經細胞,促進腦發育,改善腦萎縮,使流涎、語言不清、多動、智力低下等症状得到改善。  

小兒腦癱的翻身鍛煉

小兒腦癱尤其是重症患兒因為沒有較好的頭部控制功能,加上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的影響,想翻身時軀幹沒有旋轉,故需對腦癱患兒進行翻身訓練。

(1)針對小兒腦癱不能翻身的障礙原因,首先要進行頭部控制能力訓練和對稱性姿勢保持訓練,頭部控制能力的訓練如前所述,對稱性姿勢保持是要使頭保持中立位,雙上肢自由姿勢具體可以參見正確的抱姿、臥姿。這兩種訓練是翻身的基礎。

(2)翻身訓練有很多種方法,這裡介紹幾種:

①逗引翻身法:先讓患兒側臥,叫他自己翻成仰臥,然後再叫他向側面翻身。以後用發聲玩具逗引,使其追逐再仰臥。同樣的方法再向對側逗引,在完成時給予誇獎,如圖4.59。

②上肢幫助翻身法:讓患兒俯臥,先使患兒臉轉向要翻身的方向,使其後頭側手臂向頭上抬舉,屈曲下肢,同時拉推骨盆,使其向仰臥方向翻動,或用玩具引逗患兒從俯臥位向仰臥位來翻。注意盡量讓患兒自己來做,必要時給予扶持。注意兩側要平均翻動。

③下肢幫助翻身法:讓患兒仰臥,屈曲單側的髖和膝帶動骨盆,充分傾斜股骨來使身體扭轉翻動,並慢慢減少協助使患兒自己完成動作。患兒仰臥位,持兩膝,屈曲一側的腿扭轉向側方,迴轉骨盆成為半側位。反過來再回復到仰臥位後,再屈曲對側腿,帶動骨盆向對側翻轉如圖4.60、圖

④手足動作分離翻身法:讓患兒仰臥,然後慢慢地拉起,使頭隨之抬起,但切不可突然拉拽。也可以用聲音或玩具引逗,使其向左前方或右前方慢慢傾斜,以達到身體整體的轉動。其次,再訓練手腳分離動作,即仰臥位固定肩部來扭轉腰下部,或固定下肢來扭轉肩部,一直訓練到患兒能控制軀幹為止。

⑤浴巾幫助翻身法:在平台鋪上大浴巾,讓患兒挺直仰臥,然後提動浴巾的一端,向側方向滾動,使其成為俯臥位。也可以使患兒扭轉上半身,伸手去抓玩具,一點點逐漸扭轉腰部,達到完全翻身。再用玩具逗引向另一側,連續做翻身動作。

如何正視腦癱?

(1)正視問題,面對現實,堅持科學治療;

(2)對患兒要有耐心,有愛心,有康複信心;

(3)對患兒不過分保護,不憐憫、不放棄、不恐嚇、不溺愛、儘可能讓他/她上學和接受教育、盡量不與其他孩子相比,鼓勵參加遊戲和活動,儘可能讓孩子多出去  

兒童腦癱治療誤區

誤區一: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誤區二: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著自然生長發育慢慢地恢復,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誤區三:家長發現小兒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常常以為是孩子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而貽誤了就診時機。

誤區四: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小兒患腦癱有先兆

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後1個月內因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症候群。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經常伴有智力、視聽覺、進食、吞咽、言語、行為等多種障礙,會嚴重影響兒童的一生。

腦癱患兒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如果超過五歲,治療效果就不太好了。有幾種通俗易學且又有可靠效果的方法可以用來觀察並判斷孩子有無小兒腦癱的徵兆:

1.睡眠時間過長或不睡覺。

2.哭時沒有聲音或哭聲低沉、發直。

3.吞咽不好。

4.運動時手腳不協調,偏側運動較多。

5.撒尿時把不開雙腿。

6.三個月還不能抬頭,六個月還不能翻身,八個月還不會坐。

7.眼神與父母沒有交流,並且經常驚厥

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上現象一定要注意了,儘快到正規醫院或專科去檢查,確診後就要及時治療。

腦癱姿勢異常表現

有的患兒靜臥時即表現明顯的異常姿勢,有的患兒則在運動時表現出明顯的姿勢異常。靜止時姿勢異常包括緊張性頸反射姿勢、角弓反張姿勢、偏癱姿勢等;運動時姿勢異常包括

舞蹈樣手足徐動扭轉痙攣痙攣性截癱步態小腦共濟失調步態等。

1.緊張性頸反射姿勢

是頭部位置變動時,影響四肢肌張力、眼位的變化。分為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與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在新生兒出生後1周左右出現,2~3個月呈優勢,以後受上位中樞的控制而逐漸消失,若生後3個月仍然持續存在則為異常;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出生後6個月仍存在則為異常。

2.偏癱姿勢

患兒常表現為一側肢體運動,而另一側肢體的廢用,左右肢體有明顯的不對稱。

3.角弓反張姿勢

患兒表現為四肢肌張力增高,頭背屈

4.舞蹈樣手足徐動姿勢

患兒表現為不自主的動作,其運動常以舞蹈的形式或扭動的形式,不間斷地出現。運動外觀顯的持續而鬆散,幅度大而無法控制。

5.共濟失調步態

患兒呈醉漢步態,他們常不能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當站立時為維持站立姿勢,必須不停地進行調節。

6.其他

2個月以後的小兒仍有手緊握拳現象,患兒上肢內旋位,雙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足位。有的患兒安靜時無明顯的姿勢異常,而當檢查者突然扶患兒腋下,使其足底著床時,可見患兒下肢內收、交叉,同時雙上肢內收、內旋。超過6個月的小兒仍不能呈現正常的坐位姿勢,而表現出特殊的異常坐位姿勢,如前傾坐位、後傾坐位等。  

腦癱兒童語言障礙

約70~80%的腦癱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他們在呼吸、共鳴、言語和大腦綜合等方面都受大腦損傷的影響,不能正確控制言語所需要的運動,致使說話的速度過快、過慢,或者不準確、不流暢,甚至失語。腦癱兒童的語言障礙多屬於構音異常,表現因肌控制失調,造成構音器官衰弱、遲鈍、不協調。這種情況被稱作為吶吃(dysphasia)。

痙攣型兒童的典型表現為肌張力增高,抵抗肌不能互相協調收縮。當患兒說話時,面部、口腔部及舌部肌肉的痙攣往往導致構音異常。

徐動型兒童的構音動作有時緩慢並且費力,而有時則快而無規則,不自主的頭部和發音器官的運動與發音所需要的運動矛盾,發音器官在發聲時相互碰撞部位不完全、不準確,舌尖上提困難。

共濟失調型兒童,則由於肌肉收縮力量不夠,造成言語不清。

腦癱失調型表現 

腦癱失調型是由於損傷小腦,腦幹損害,失去平衡功能的病型。不但肌張力低下,而且肌收縮的調節也不準確,從而不能完成正確的動作。手和頭部可看到輕度搖顫(震顫)。多數用拐杖可以行走,但不能調節步伐,當邁大步走時有失去平衡傾向。所以像醉酒人走路一樣,搖搖晃晃容易跌倒。重病者不僅步行時常摔倒,坐位時亦不穩定,上肢功能障礙明顯。輕、中症病兒常伴有智能障礙。語言以缺少抑揚聲調,而且徐緩為特徵。眼球震顫極為常見,可伴有先天性白內障觸覺知覺異常,肌張力常低下。  

發現腦癱關健是在零歲

腦癱是孩子出生前、或出生時、出生後因感染髮生的一種非進行性運動功能障礙,重者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聽覺與視覺障礙,行為異常。早發現、早治療對腦癱患者今後的生活自理有極大幫助。

如何早期發現?

出生後第一個月:若嬰兒仰臥時雙下肢僵直,被動屈曲和外展困難,頭頸伸直,肩臂回縮,雙臂外展……這些都提示家長注意腦癱。大多數腦癱嬰兒在新生兒期並不出現痙攣的體征,而以不同程度的肌張力低下為多。

3個月以後:如果小孩兩手握拳,拇指緊握在手掌中時,一隻手能張開而另一隻手則緊握,同時俯臥位時表現為抬頭困難,這些都能提示注意腦性癱瘓存在。6個月以內是認識腦性癱瘓最困難的時期,若有跡象,應速找專科醫生檢查。

7、8個月以後:不會爬,不會坐,這是腦性癱患兒最常見的症状。

1歲時:小兒如果常用一隻手去拿東西,而且表現不對稱自主運動,這提示有腦癱表現。  

小兒腦癱肌張力測定方法

腦癱患兒的運動障礙是由於大腦損傷後肌肉不協調收縮所引起,因此,一般不宜作肌力測定。而採用肌張力的測定。通過肌張力測定可以了解肌肉不協調收縮的失控程度。

測定方法如下:

(1) 抱

通過抱起嬰兒的手感,可以初步了解患兒肌張力的情況。肌張力低下的患兒,抱起時會感到困難,有下沉的感覺,患兒易從測試者手中滑下。而痙攣的嬰兒,抱起時會有強直感和抵抗感。

(2)姿勢觀察

超過3個月的正常嬰兒,如把他放置於仰臥位,他會自然躺著,並不斷地對抗重力進行運動,自如地保持一定體位和姿勢。而肌張力低下的軟癱患兒,如被放置於仰臥位,上下肢常屈曲、外展,缺乏主動運動。肌張力亢進的痙攣患兒,若被放置於仰臥位,往往出現不對稱的異常姿勢,主動運動少,動作顯得刻板。肌張力越高,主動運動就越少。原始反射就越強烈,姿勢異常越嚴重。

(3) 觸摸

測試者可以通過用手觸摸患兒上肢及下肢的肌肉(上肢的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下肢的腓腸肌股四頭肌),來感受肌肉組織的緊張度。若患兒肌張力低下,那麼手感柔軟、鬆弛,對手指的按壓較少有抵抗。若肌張力正常,觸摸時手感柔軟適中,結實而富有彈性。若肌張力高,則手感緊張,對手指的按壓有比較強的抵抗。

(4)被動運動

測試者對肢體作被動屈伸運動,若肌張力低下,則會感到沉重,無抵抗力,肢體無自我控制能力。若肌張力高,測試者則會感到明顯的抵抗,而且這種抵抗力往往在運動開始時大於運動結束時。肌張力正常的肢體在作被動運動時,既可作出抵抗,又可作出協同,在一定的範圍內,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測試者手感既不像低肌張力的肢體那樣沉重,也不像高肌脹力肢體那樣有很大的抵抗力。

孕婦要定期做腦癱檢查:

生命始於受精卵細胞,一個細胞經過分裂、分化,發育為正常胎兒並娩出,需要母體和胎兒各方面的協調作用。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母體還是胎兒出現異常,都可能影響妊娠的正常進行。孕婦應該了解孕期常見的異常情況,一旦發生,立即就醫。

孕期間出現腹痛陰道流血,可能是流產、葡萄胎異位妊娠的表現,如果B超檢查提示子宮內孕、胎兒存活,則應絕對臥床休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保胎治療。妊娠晚期的陰道出血,如果量少,是臨產先兆;如果量較多,則應注意有無前置胎盤、胎盤早剝。

堅持定期產前檢查。月經規則的已婚婦女,月經過期10日或以上,即應到正規醫院或專門的婦幼保健機構進行檢查,確診懷孕後建立圍產保健手冊,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早孕期檢查無異常的孕婦應於妊娠20周起進行產前系列檢查。於妊娠20至36周期間每四周檢查一次,自妊娠36周每周檢查一次。檢查過程中發現異常的孕婦,應遵醫囑增加產前檢查的次數。產前檢查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推算孕齡及預產期。正常推算預產期、採取必要的醫療措施預防早產和過期妊娠對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是非常重要的。

月經規則,周期為28天的孕婦,末次月經月份減3加9,日數加7即為預產期。因排卵多發生在下次月經前14日,故月經規則、周期較長的孕婦,預產期向後推的天數與平時月經推遲的天數是相同的。產前檢查時孕婦應向醫生提供準確的月經周期及末次月經日期。如果平時月經不規則或忘記了末次月經時間且沒有進行定期的產前檢查,則可根據早孕反應出現的時間、開始自覺胎動時間、首次確診早孕時間估計大概的預產期,孕婦應儘可能向醫生提供這些資料。  

腦癱康復與教育的建議

對一般孩子而言,教育無非是多加一點知識或少加一點知識,可是對殘疾的孩子來說,教育成了他們適應生活,從不能生活到能自理生活,從不能活到能活的條件。——鄧朴方。這對於腦癱孩子來說更加現實,但大部分的腦癱孩子只能呆在家裡,無法與同齡的孩子一樣上學,有些重度腦癱孩子甚至只能在床上度過,這是很殘酷的事實,這事實並非不能改變的,因為大部分的腦癱孩子還是可以接近正常人的水平或降低到中度的,可惜的是許多腦癱孩子未能得到比較好的康復治療,康復治療與教育對腦癱孩子來說是從不能活到能活的條件,有些家長重康復治療,輕教育,筆者認為這樣的思想是錯誤的,在21世紀信息化社會,競爭非常強烈的社會,如果一個正常的孩子,不接受任何的教育,將來他必然成為社會的廢人,更何況情況很特殊的腦癱孩子?,可想而知,當教育與康復的地位同等的時候,筆者相信大部分的中度腦癱孩子至少不會在家中度過,有些腦癱孩子由於小時候失學,當他們長大懂事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很無奈,他們上不了學,也就不了業,他們只能在無聊中度過。筆者認為專門為腦癱孩子辦一所家長都能接受的義務教育學校比較好,因為大部分的家長都不想讓孩子去普通學校就讀,原因很複雜的,所以筆者認為不如建專門的腦癱學校。

康復治療與教育結合的腦癱學校;由於腦癱孩子需要長期的康復治療,但也不能因為康復治療而放棄教育,所以康復治療與教育結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讓每個腦癱孩子的康復價值放大到最大化,同時也不影響他們學習和接受教育。幼兒園主要以康復治療為主,小學採用康復治療與教育結合,初中普通班以應付中考和適應社會與適應普通學校生活為主,這種學校並不全是特殊教育學校,設有普通班,也設有特殊班,普通班是招收能接受普通教育的腦癱孩子,特殊班是招收無法接受普通教育的腦癱孩子,普通班和特殊班的區別就是,教材不同,質量指標不同,升學不同,普通班使用普通學校的教材,注重升學率,普通班必須配合現行的普通教育制度和升學制度,普通班的初中畢業生可以參加普通中考,普通班除了康復治療,生活能力訓練等特殊課程以外,與普通學校沒有什麼區別。特殊班使用特殊教育學校的教材,注重生活自理能力和就業率等,特殊班的初中畢業生繼續接受職業教育或到特殊教育學校上學。筆者雖然不贊成專門的腦癱學校,這種隔離式教育對腦癱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但由於考慮到腦癱的特殊性,因為腦癱需要長期的治療,從最大的限度降低腦癱對孩子的傷害。初中畢業的孩子,由於年齡比較大,沒有多少康復價值了,他們也將要走向社會和面對大學生活,因此筆者認為沒必要辦專門的普通高中部,就讓他們在普通學校繼續完成他們的學業吧,為將來讀大學和工作做好準備。但由於考慮到無法接受普通教育的學生,筆者認為最好辦特殊教育職業高中,僅招收特殊班的學生。由於考慮到學習應試課程的時間比較短,筆者認為應該辦個中考複習班,為了防止普通班的初中畢業生,因為未能通過中考而無學可上,在家無事可做。這種學校存在的目的就是儘可能幫助腦癱孩子回歸普通學校和擁有正常人的生活,而不是鼓勵他們正常的學生和社會隔離開,如:當一個腦癱孩子無法寫字,無法適應普通學校學習生活等,經過腦癱學校康復和培養後,能適應普通學校學習生活後,可以選擇留下繼續完成義務教育或轉學到普通學校就讀。

腦癱兒口運動訓練的方法

口腔感覺刺激:用矽膠指套、牙刷對口周、雙唇、面頰、舌、牙齦頰粘膜及咽岬部,每日2次,每次min。目的是減輕口腔高敏狀態,增加口腔感覺。

面肌群運動:用冰塊刺激或指尖反覆叩打唇周、面頰肌等,每日2次,每次min;如果患兒能夠配合,可囑其儘力咬合切牙;儘可能大的張嘴,然後閉嘴,重複10次;雙唇閉緊後,突然張開,每日重複30次。將患兒手指洗乾淨,囑其用力吮指,每日重複30次;目的是增強口輪匝肌、頰肌和咬肌等的功能及運動協調性,減少流涎,增強口腔對食團的控制能力。

舌肌運動訓練:用紗布纏繞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患兒的舌體,進行左右、上下運動,然後鬆開舌體,使其恢復原位,反覆進行,每次min,每日2次;用壓舌板對舌中央部位施行反覆按壓,每日20次;如果患兒能夠配合訓練,應誘導其舌外伸、左右側擺、上抬及彈響。目的是增加舌對食團的控制能力,防止食團過早通過口腔,導致吞咽前誤吸。

吞咽能力訓練:使用矽膠牙刷蘸少許冰水,輕輕刺激軟齶舌根及咽後壁;用拇指指腹對舌骨施行觸壓,誘發吞咽動作,提高吞咽力度,每次min,每日2次。目的是增強吞咽反射,避免因吞咽反射減弱或延遲所造成的吞咽前吸入。   

嬰兒智力發育判定標準

嬰兒智力發育判斷表

智力表

以上本表作為篩查標準,可以及時發現神經發育的超長或遲緩兒童。對孩子將來的智力開發有極大的幫助。

動作提前一個月出現有可能是超長兒童;

動作落後三個月以內為遲緩兒童;

動作落後三個與以上為異常兒童;

下表中列出了一些孩子的危險表現和小動作及該表現對應出現的時間,橫向是嬰兒的出生時間,縱向為孩子的一些危險表現,建議您通過孩子的月份數進行對照查找。紅色為危險表現,黃色是值得注意的表現,藍色為正常表現。

對比
圖例

需要注意的其他情況:

測量

(*)專家提示: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的危險表現或值得注意的表現, 則表明您的孩子有患兒童腦癱的可能,請按照「簡單的姿勢反射檢查」頁面提供的反射檢查進行簡單的診斷,或去附近正規的大醫院進行檢查

健康問答網關於腦性癱瘓的相關提問

關於「腦性癱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