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
A+醫學百科 >> 心理問題 |
心理問題不同於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內在精神因素準確的說是大腦中樞神經控制系統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它會間接的改變人的性格、世界觀及情緒等。不同人群的心理問題有所差別。
目錄 |
心理問題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1)遺傳因素: 觀察、模仿而重複長輩的行為方式或心理活動方式,即如何思維與交談,愛什麼恨什麼,如何與人相處,何種情況引起焦慮、厭惡與應激等等。心理障礙者心情壓抑、心境較差,他們往往脾氣大、易激動,以孩子為發泄對象,經常責備和打罵孩子也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2)軀體與心理因素:過於好勝、孤僻、敏感等。
(3)促發因素
1、心理社會因素:如工作壓力大、晉陞失敗、被上司批評、婚戀挫折等。
2、感染、外傷和軀體疾病:如長時間加班勞累、身體長期被疾病折磨等。
(二)發病機制
不同心理學流派對心理障礙發生機制的看法不同:
(1)精神分析學派認為
被壓抑在潛意識的原始衝動、慾望和本能是心理障礙的病因,尤其強調性本能潛力(里比多)和性創傷經歷在心理障礙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按照這一說法,人成年後性本能衝動(本我)遇到心理困境或性創傷而未獲得滿足時退行(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到幼年,並以幼年性慾的表現方式表達出來,形成露陰癖。窺陰癖、施虐症等性變態,同樣,神經症是由於「自我」為避免「超我」的干預而使用心理防禦機制將性本能衝動化裝,混過自我的檢查,以不帶性內容的神經症状表現出來的心理障礙。
(2)行為主義認為
人的任何行為都是有環境決定的,都是學習得來的。同樣,「疾病行為」也是由環境決定和學習得來的,因此可以用行為矯正的方法治療「疾病行為」。
(3)認知心理學認為
人的行為主要決定於認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特彆強調主觀心理意識活動的作用。「疾病行為」則來源於認識的不正確;因此可以採取糾正錯誤認知的方法治療「疾病行為」。
心理問題的症状
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
1、一般心理問題:
由現實生活、工作壓力等因素而產生內心衝突,引起的不良情緒反應,有現實意義且帶有明顯的道德色彩。
求助者的情緒體驗持續時間未超過2個月。
不良情緒反應在理智控制下,不失常態,基本維持正常生活、社會交往,但效率下降,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影響。
情緒反應的內容沒有泛化。
2、 嚴重心理問題:
是較強烈的、對個體威脅較大的現實刺激引起心理障礙,體驗著痛苦情緒。
超過2個月,未超過半年,不能自行化解。
遭受的刺激越大,反應越強烈。多數情況下,會短暫失去理智控制,難以解脫,對生活、工作、和社會交往有一定程度影響。
反應對象被泛化。
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
一般而言,我們將兒童的心理問題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類。一般性的問題如:口吃、尿床、逃學、不吃飯、說謊、好動等;特殊性的問題如:自閉症、適應障礙、癲癇、兒童期精神分裂症等。
自閉症
典型自閉症的孩子,目光與言行都不與人接觸,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而且脾氣異常強烈,他們同時會固執的愛聽某種旋律或某種玩具,甚至具有靈巧的動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對「物」的興趣比對「人」來得高,有時甚至會把人的肢體當成物體來玩;玩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重覆且節奏性的動作;對於喜歡的東西相當執著且一成不變。
過動兒
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東跑西、爬上爬下、話多、手勢多、父母或老師往往非常討厭這種孩子,他們有時會認為這些孩子是故意搗蛋的。
恐懼症
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是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著,則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
某些兒童身上會集中地出現經常性和持久性的吮手指和咬指甲的癖好,這是一種典型的焦慮不安和精神緊張的表徵,這種行為通常反映了兒童內心缺乏安全感。
攻擊性行為
如果父母雙方都處於極大程度的情緒緊張狀態,就很容易漠視兒童的存在,忽略兒童的需要,從而使孩子產生被忽略感和不受重視的感覺。得不到充分的愛與關懷的孩子,會因此產生悲觀、猜疑、憂鬱、孤僻等不良心理狀態,並因此引發攻擊性行為。
說謊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說謊。正常的兒童也會因為種種原因撒謊,但通常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是與一定的具體情境相聯,並能找到明確的因果的一種現象;而問題兒童則不同,他們的撒謊行為長期存在,不易糾正,似乎已成習慣,屢教不改。說謊的兒童往往受到別人的卑視和不信任,這使他們常常會遇到種種交往的困難,因而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的心理問題。
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
據專家估計我國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在心理諮詢中,青少年期常見的心理問題大致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心理障礙
青少年心理問題中最常見也嚴重的要數青少年抑鬱征,因為由其導致的自殺可給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和損失。如果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體驗到心情不愉快、高興不起來、煩悶;對平時感興趣的事情變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腦子變鈍了、注意力難集中、記憶減退;學習失去了動力、人變「懶」了甚至厭學;對成績下降變得無所謂或對什麼都無所謂、;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著沒意義、產生輕生的念頭。應及早求教於專科醫生,以防不良後果的發生和疾病的進一步的發展。
對人恐怖症
也是青春期常見的心理疾病,表現為見到異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臉紅、怕跟人目光對視或怕被別人目光注視,控制不住用「餘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對方的敏感部位,覺得別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變化和窘態,能洞察到他內心的想法等等,於是避開他人,影響和別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難於啟齒而不敢就醫,通常要到出來社會工作之後,感到實在無法忍受才尋求治療,從發病到治療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餘年,強迫症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產生性煩惱和性困惑
性煩惱的產生是由於性意識覺醒之後青少年的生理需求與社會行為規範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來是青少年對自身性發育、性成熟的生理變化產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於社會倫理道德的約束和對性教育的神秘化,常會導致青少年的心理衝突。他們常認為「性是不好的」、「對異性長輩出現性幻想是可恥的」、「手淫對身體是有害的」等,出現對性的消極評價和過度的性壓抑。通過對各種神經質症的深入研究,我們有理由相信,由錯誤的性觀念而引起的對手淫、性幻想等的嚴厲的自我懲罰(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導致產生神經質症状發生的心理溫床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嚴重的自卑感、對人恐怖症等症状。男孩對手淫、遺精、性夢的錯誤認識,女孩對月經、性幻想、自己體象的消極認知和評價,偷看黃色錄像,早戀及過早性行為等,是青少年期較為突出的心理行為問題。
學習壓力
對於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務就是讀書。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常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因為學習壓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屢見不鮮。這其中不乏重點學校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的思想壓力常來源於他們對學習現狀的不滿和不恰當的比較,不能接受自己的現狀,過分注重結果,而體會不到學習的興趣,整個社會、整個學校都在比較的氛圍中,要學生真正做到放棄比較,接納自己的確不易。考試焦慮、厭學及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記憶力問題等,是青少年及家長前來諮詢的常見問題。這些情況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圍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如父母關係發生突變等)時更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這些心理壓力,有時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反抗情緒,形成家庭暴力,有極個別甚至消極自殺。
人際交往的壓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的增強,青少年與社會的交往越來越廣泛,他們渴望獨立的願望日益變得強烈,社會交往、發展親密的夥伴關係是青少年一種精神需要。因人際關係壓力而煩惱的年輕人通常表現為自卑、過分注意他人評價、容易受到傷害、虛榮心強、怕丟面子等。
一方面,他們要求獨立,希望能夠擺脫依賴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夥伴關係;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心理承受能力較弱,而自尊心又極強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體中感到壓抑感和孤獨感,被這種心理陰影籠罩而不能自拔。
男性常見心理問題
1、對生活上的事情,大多取負面的態度,或者太在乎小事情。比如空調壞了,沒有煤氣了,別人從衛生間出來忘了關燈。這些小事也足以使他們產生不悅的情緒。
2、態度保守,拒絕新事物的發生。對任何家裡要添置的東西都抱否定態度,不喜歡新的變化。對於工作上任何細小的變化也感到無所適從。
3、對別人的要求,不懂得說「不」。有些事情明知道自己做不好,但是還是礙於情面答應下來。使自己處於進退兩難的地步。
4、非常剛愎自用,自己什麼都說了算。有時候即便是錯了也不願意改正。
5、經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喜歡跟人接觸。不關心除了自 己之外的任何事情。
6、約好的時間經常遲到。哪怕是跟女友約會,也要找出理由來說明自己遲到是有原因的。
7、把自己的痛苦無限放大,身體出現毛病,就重複地向不同人講述入院經過,手術過程和病後生活。渴望別人照顧自己。
8、在聽別人講一件事或者一個笑話時,常常打斷對方的話並說,自己已聽過。
9、任何人談論的問題,都表示知道。並且見解總是與別人不同。跟人爭論時,顯得氣急敗壞。
10、碰到一點困難就悶悶不樂,不能用一個常人的心態來對待問題。 處理方法
女性常見心理問題
1、年齡恐慌,女人都擔心衰老,所以由年齡而產生的恐慌正在女性中瀰漫開來。她們面臨隨時被老闆解僱的風險,又因年過35歲而被眾多招聘信息排斥而沮喪。
2、心理疲勞,隨著閱歷的增長,職業女性對工作的新鮮感逐漸減少,不少人出現了莫名的疲勞。她們擔心這種來自心理的疲勞會降低工作效率,也會削弱自己的競爭力。
3、懼怕寂寞,這也許是現代人為了獲取物質上的富足而付出的代價。儘管生活和工作繁忙而緊張,可是,一旦閒下來,就會從內心渴望將心中的煩惱、幻想和情感向人傾訴。但是,又苦於找不到可靠的、有耐心的、能夠溝通的聽眾。
4、缺乏自信,事業發展不順利的時候,很多女性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正是因為自信心不足,過多地消耗了她們的精力和時間,減弱了她們追求成功的動力。信息時代隨時隨地的知識更新,而這也正是許多職業女性所欠缺的,由此而產生恐慌。
5、不平衡心態,許多女性愛跟別人比,總覺得自卑,處處不如別人。同樣的學歷、工作經驗甚至能力的人,會下意識地互相比較,但這種比較往往會造成心理不平衡,心態很 容易出現紊亂。
6、薪水少,大多數的職業女性還處於工薪族,但來自家庭的壓力卻讓她們時刻感到薪水缺乏,囊中羞澀。
7、緊張中年職業,女性徘徊在工作和家庭之間,處於承上啟下的角色。她們承受著各種壓力,諸多的社會心理因素,常常使她們處於莫名的緊張狀態。
大學生心理問題
1、不能面對和接納現實
涉世尚淺,理想往往脫離客觀條件。在擇業過程中並未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知識、能力、性格、愛好、氣質與以後從事的職業是否匹配,沒有深入考慮所選擇的單位是否有利於自己的發展。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產生不安或不滿的情緒,失去競爭勇氣。
2、缺乏腳踏實地的敬業精神
對自我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他們往往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希望一畢業就進入好單位,在較短時間裡一舉成名,沉溺在對未來的設想中,卻不能從小事做起,從基層做起,從現在做起。大學生剛步入工作崗位,單純地攀比薪資、工作環境和頻繁跳槽,不僅不利於自己正確的職業心理素質培養,同時,工作經驗和知識也得不到積累。在職場中沒有核心競爭力,職位總是處在一種最低且沒有安全保證的級別上,更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同時,也不利於健全的社會職業人格的形成。
3、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學生一入社會,就面對就業的不景氣和擇業的困惑,使得應屆畢業生在經歷了短暫痛苦的職業歷程後,往往會選擇繼續深造。有的人對自己的信心不足,迎合社會熱門需求,盲目追求「本本」,借考證來緩解對社會就業競爭壓力的恐懼。
心理問題的診斷
心理問題的鑒別診斷
心理問題等級劃分從健康狀態到心理疾病狀態一般可分為4個等級:健康狀態-不良狀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狀態
心理健康狀態與非健康狀態的區分標準一直是心理學界討論的話題,不少國內外心理學學者根據自己研究調查的結果提出了多種心理健康標準。筆者在臨床心理學實踐工作中,總結了前人的理論與經驗,提出了一簡捷的評價方法。即:從本人評價,他人評價和社會功能狀況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覺得痛苦-即在一個時間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樂的感覺大於痛苦的感覺。
2.他人不感覺到異常-即心理活動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出現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現象。
3.社會功能良好-即能勝任家庭和社會角色,能在一般社會環境下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利用現有條件(或創造條件)實現自我價值。
不良狀態
又稱第三狀態,是界於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狀態。是正常人群組中常見的一種亞健康狀態,它是由於個人心理素質(如過於好勝、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壓力大、晉陞失敗、被上司批評、婚戀挫折等)、身體不良狀況(如長時間加班勞累、身體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點是:
1.時間短暫-此狀態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一周以內能得到緩解。
2.損害輕微-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比較小。處於此類狀態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只是感覺到的愉快感小於痛苦感,「很累」、「沒勁」、「不高興」、「應付」是他們常說的辭彙。
3.能自己調整-此狀態者大部分通過自我調整如休息、聊天、運動、釣魚、旅遊、娛樂等放鬆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可能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狀態。這小部分人應該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以儘快得到調整。
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因為個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狀態的某—方面(或幾方面)發展的超前、停滯、延遲、退縮或偏離。它的特點是:
1.不協調性-其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與其生理年齡不相稱或反應方式與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現出幼稚狀態(停滯、延遲、退縮);兒童出現成人行為(不均衡的超前發展);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異常(偏離)等等。
2.針對性-處於此類狀態的人往往對障礙對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環境等)有強烈的心理反應(包括思維、信維及動作行為),而對非障礙對象可能表現很正常。
3.損害較大-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較大。它可能使當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標準完成其某項(或某幾項)社會功。如:社交焦慮考(又名社交恐懼)不能完成社交活動,銳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礙者難以與異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於心理醫生-此狀態者大部分不能通過自我調整和非專業人員的幫助而解決根本問題。心理醫生的指導是必須的。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於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動作行為、意志)並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是大腦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其特點是:
1.強烈的心理反應-可出現思維判斷上的失誤,思維敏捷性的下降,記憶力下降,頭腦粘滯感、空白感,強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緒低落成憂鬱,緊張焦慮,行為失常(如重複動作,動作減少,退縮行為等),意志減退等等。
2.明顯的軀體不適感-由於中樞控制系統功能失調可引起所控制人體各個系統功能失調:如影響消化系統則可出現食欲不振、腹部脹滿、便秘或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等症状;影響心血管系統則可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等症状;影響到內分泌系統可出現女性月經周期改變、男性性功能障礙……等等。
3.損害大-此狀態之患者不能或勉強完成其社會功能,缺乏輕鬆、愉快的體驗,痛苦感極為強烈,「哪裡都不舒服」、「活著不如死了好」是他們真實的內心體驗。
4.需心理醫生的治療-此狀態之患者一般不能通過自身調整和非心理科專業醫生的治療而康復。心理醫生對此類患者的治療一般採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手段。在治療早期通過情緒調節藥物快速調整情緒,中後期結合心理治療解除心理障礙並通過心理訓練達到社會功能的恢復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如何判斷心理疾病與精神病
在嚴重心理問題之上還需要判斷區分嚴重心理問題和精神病區別,其中若是屬於精神病範疇需要由具有處方權的心理醫生或精神病醫生提供專門的治療,特別是藥物治療。在心理學界與精神病學界有普遍公認的判斷病與非病三原則,即:
第二、自我認知是否出現問題,能否或是否願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療。
第三、情感與認知是否倒錯混亂,知、情、意是否是統一,社會功能是否受到嚴重損害。
重點在於對幻覺與情感是否倒錯混亂兩個方面,對於是否有自我認知的判斷應是在這兩個重要判斷基礎之上。
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首先要正視自己的精力,能力有限,凡事不要勉強,把所有事情盡量進行全面安排,分清輕重緩急。同時,要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對自己的期望值不要過高。
合理地安排生活、工作時間的同時,要相信家人和朋友、同事。無論生活、工作再緊張再繁忙,也要保持有規律的生活,有張有弛,盡量避免做過多的事情。重要的是,要盡量擠時間和家人在一起,約上朋友去郊遊,徹底放鬆自己,享受自己的時間。
日常飲食要特別注意,一定要定時定量,別因為忙碌而放棄正常的飲食。營養不良只會影響精力,不僅不利於工作,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心理壓力最好的排解方法就是宣洩。當感到有悲傷、憤怒、急躁、煩惱、怨恨、憂愁、恐懼等情緒時,可以大聲地喊出來或哭出來,同時要勇於向親友傾訴,或是向心理醫生嘮叨,在他們的勸慰和開導下,不良情緒便會慢慢消失。
大學生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呢?
首先要客觀評價自己,樹立良好心態。大學生之所以在進入社會後,遇到職業困惑會頻繁的跳槽,是因為他們面對工作壓力時,初期進入社會的激情不持久,所以容易在重複無緒的工作狀態下產生職業厭倦。只有在對於自身的性格和專業方向上有明晰的認識,把握住正確的職業方向,才能夠有一個很好的心態來迎接工作中的挑戰。
其次要正確認識社會,尋找適合自己的最佳位置。
對於大學生而言,他們需要一個環境來培養增強社會競爭力,工作的初期對於所選擇的行業必須有個清楚的認識,針對目標企業的有明晰的職務分析,並結合自身的資源做一個最佳的匹配,這樣才能勝任工作,找到自己真正的社會角色。
心理問題的西醫治療
必須接受自己的「心理有某些問題」的現實,自己承擔起克服心理病的主要責任。尋求專業心理幫助或專業心理治療。
心理諮詢與治療行業中有著眾多的流派,其中最常見的有「精神分析療法」、「心理動力學療法」、「來訪者中心療法」、「現實療法」、「行為療法」、「交互療法」、「格式塔療法」及「理性情緒療法」等。據美國心理諮詢協會的統計,現已記錄在冊的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療法已有300種之多,而且還在不斷增加。美國心理學家朗敦(Perry Landon)認為,所有這些療法可大抵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認知領悟」(insights)療法,旨在通過改變提高人的認知方式來緩解其心理困惑和障礙。另一類是「行為矯正」(behavioral modification)療法,旨在以建立新的條件反射來矯正人的不良行為方式。其實,在具體實踐中,人們常常是兩者兼用,互為補充的。
心理問題的護理
何為健康的心理?
(1)充分的安全感,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安全感需要多層次的環境條件,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等等,其中家庭環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為重要。具有充分的安全感才能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良好。
(2)充分地了解自己,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就是指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並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制定生活目標。
(3)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個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生活中才能體驗出幸福感和滿足感。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通過學習達到要求,也是能夠體驗到成功感。如果不學習,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4)能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繫是人際關係的主要特徵。在人際關係中,有正性積極的關係,也有負性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給予釋放或稱為宣洩,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
(5)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的情況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一個人的才能與興趣愛好應該對自己有利,對家庭有利,對社會有利。否則只顧得發揮自己的才能和興趣,而損害了他人或團體的利益,就會引起人際糾紛,而增添不必要的煩惱。
心理問題吃什麼好?
進食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時,與碳水化合物含量多的食物,如米飯、麵食、蔬菜以及水果一起食用,有助色氨酸消化、吸收和供大腦利用。此外,可以消除焦慮緊張情緒、振奮精神的另一種重要營養物質是ω-3脂肪酸。有研究人員發現,ω-3脂肪酸可使人頭腦清醒,反應靈敏,智力增強。尤其重要的是,如果血中ω-3脂肪酸含量高,則大腦中的5-羥色胺含量也高,精神也更為平靜、愉快。ω-3脂肪酸主要存在於魚類中,其中含量最高、質量最好的是深海魚類,尤其是肉食性魚,如鯖魚、鯡魚、金槍魚和山葉魚等。故欲使體內有足夠的ω-3脂肪酸,最好的辦法是經常食用魚肉尤其是深海魚。如果每星期吃魚三次,則對緩解緊張情緒有明顯效果,並可有效預防抑鬱症的發生。
另外,種子或果仁類食物也含有較多的ω-3脂肪酸,如葵花子、南瓜子、亞麻子、大麻子、花生、核桃和芝麻等。對於不易吃到魚類尤其是深海魚類的內陸地區,可以吃種子或果仁類食物代替。同時上述這些食物也是患者所需蛋白質、微量元素、抗氧化等重要營養素的很好來源。
通過飲食來改善情緒,通過情緒的好轉來增加食物攝入量,對幫助患者建立良性循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病人以更好的體力抗擊疾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使生活質量發生質的改變。
參看
關於「心理問題」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給心理問題--172.56.31.28 2016年4月15日 (五) 11:17 (CST) 留言: 請問心理問題會不會影響一個人胃漲風和嘔吐呢?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