鯡魚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鯡魚
Fēi Yú
鯡魚
別名 青魚、青條魚
功效作用 補虛利尿。主肺結核浮腫小便不利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目錄

名稱種類

名稱:鯡魚

英文名:herring menhaden

拉丁學名Clupea pallasi

分類:硬骨魚綱(Osteichthyes),鯡形目(Clupeiformes),鯡科(Clupeidae)

別名:鯡魚又叫做青魚(按,一作鯖魚,但據《辭海》,鯖魚為鮐魚之別名,而鯡魚別名是青魚,與淡水魚青魚不同)。

鯡魚是體形側扁的北方魚類。鯡魚一詞常指大西洋鯡(Clupea harengus harengus)和太平洋鯡(C. harengus pallasii);兩者一度被認為是兩個種,今認為只是亞種。  

鯡魚簡介

鯡魚頭小,體呈流線形;色鮮艷,體側銀色閃光、背部深藍金屬色;成體長20~38公分(8~15吋)。是世界上數量多的魚類之一。以橈足類、翼足類和其他浮游甲殼動物以及魚類的幼體為食。成大群遊動,自身又為體型更大的掠食動物,如鱈魚、鮭魚和金槍魚等所捕食。鯡魚可用流網、圍網類(主要是旋曳網或拖網)捕撈。在歐洲,捕到的大部分鯡魚或腌漬在桶內製成鹹魚,或用煙熏製成熏魚,以供出售。在加拿大東部和美國東北部,供食用的鯡魚大部分是幼魚,是在沿岸水域以魚籪或圍網捕撈並製成沙丁魚罐頭。在太平洋捕到的大量鯡魚用以製造魚油魚粉,小部分用以腌漬或煙熏。  

生長繁殖

鯡魚自12月至仲夏產卵,產卵時間取決於緯度和溫度。每條雌魚可產4萬枚黏性的卵,附著於海草或岩石上;約2周幼魚孵出。鯡魚游向近岸產卵,產卵後魚群分散。大鯡魚場每年的捕獲量差異極大,因為幼魚種群存活率每年不同。幼魚約4年後成熟,壽命可達20年。鯡屬(Clupea)的其他種類(如黍鯡或北歐沙丁魚)和鯡科的其他種類(如金綠西鯡〔Alosa chrysochloris〕和灰西鯡〔A. pseudoharengus或Pomolobus pseudoharengus〕)以及各種較少見的種類亦稱鯡。還有其他幾科的一些魚亦俗稱為鯡,如寶刀魚(Chirocentrus dorab)俗稱狼鯡。  

鯡魚魚群

鯡魚是重要的經濟魚類;其魚群之密,個體之多,無與倫比,可以說它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一種魚。鯡魚為什麼能得以如此大量的繁殖呢?原因是鯡魚善於調劑光照,使魚體能順利地進入各種深淺不同的水層中捕獲食物的緣故。

鯡魚的密集遊動,是一個十分壯麗的場面。鯡魚在集群洄遊開始前的2-3天,有少數顏色鮮明的大型個體作先頭部隊開路,接踵而來的便是密集的魚群出現在岸邊。漁人根據岸邊水的顏色、海水的動向和竄動的魚群所濺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鳥的盤旋和嗚叫聲,就能準確地判斷出大魚群來臨。此時就要馬上安置網具進行捕撈了。

密集的鯡魚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米左右的地方游弋l一2天後,便進入海藻叢生的淺水處進行生殖。雌魚產卵、雄魚排精。鯡魚的卵子是粘性卵,受精卵粘著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隨之開始了。因為鯡魚的產卵場所水深只有l米左右,由於魚群過於密集,所以上層的魚頭部和脊背都會露出水面。雄魚排出的大量精液,致使海水都因此而變成白色膠狀的樣子。

鯡魚為什麼要如此密集而行呢? 這也是長期外界自然環境作用的結果。因為鯡魚集群十分利於它們繁衍後代和有效地保護好仔魚,同時集群又是一種集體行動,大家通力協作.便於覓食。另外,集群對於防禦敵害也有著積極作用。因為鯡魚密集成大群快速遊動的線條和閃爍不定的形狀,把敵害弄得眼花繚亂,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條魚身上,即使敵害沖入魚群把密集的隊伍衝散,被吃掉的魚也為數不多。所以集群行動在鯡魚的生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鯡魚做法

鯡魚是一種只有18~40厘米的油性小魚,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找得到,曾經因為非常便宜而歸類為窮人吃的魚,然而今日已成為絕佳美食。市售的新鮮鯡魚不是整尾就是切片出售,可以塞餡料、燒烤、油炸、炖煮、扒烤或做沙拉。也可以買到罐頭。由於鯡魚富含油脂,因此非常適合腌制,如酸味及鹵味的腌鯡魚、鯡魚卷、布克林熏鯡魚、咸小鯡魚乾、布羅特熏鯡魚、紅色熏鯡魚以及基普熏鯡魚。鯡魚在夏季時肉質最好。世上有幾類魚很像鯡魚,例如太平洋里的海鯡,另外鯡魚也有淡水品種。在荷蘭,人們保持著最初的傳統,很多人直接拿著生的鯡魚,拿著尾巴,一口吃掉。  

鯡魚藥用

藥名:鯡魚

漢語拼音:fei yu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upea pallasi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藥化學成分:精巢精蛋白(protamine),脫氨核苷酸(deoxynucleotide),精氨酸(arginine)。 太平洋鯡還含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二十一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等。

功效:補虛利尿

科屬分類:鯡科

主治:肺結核;浮腫;小便不利

生態環境:為冷水性中上層魚類,食沲游生物,棲息於水深80m左右的海區,一般於第2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產卵,山東產卵塊在榮城、威海沿海,粘性卵,卵徑1.3-1.6mm,懷卵量1萬-2萬粒。

採收和儲藏:春至秋季捕撈,捕撈後,去其鱗片、鰓、內臟,鮮用。

資源分布:分發佈於渤海、黃海。

動植物形態:太平洋鯡,體側扁,長25-35cm,凍中大,頭頂有一淺凹,吻長大於眼徑,眼中大,側上位,有脂眼瞼,眼間隔淺凹。口小而斜,前頜骨小;上頜骨寬,長方形,並有輔上頜骨兩塊;下頜較上頜略長。下頜、犁骨及舌上均有細牙,上頜及顎骨無牙。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20+36,細長而扁。圓鱗中大,縱裂鱗52-54,無側線,腹側具弱棱鱗(25-28)+(12-13)。背鰭15-17,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前上方。臀鰭17-18,胸鰭17,低而短,不伸達腹鰭。腹鰭9。尾鰭深叉形。體背側藍黑色,側上方微綠,兩側及腹部銀白色。

出處:《中華本草》  

得益於鯡魚 而發達的國家

17世紀的荷蘭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的經濟中心,是因為每年夏季鯡魚游到荷蘭的北部海區,每年約有1000萬噸的鯡魚。而且為了爭奪漁場,荷蘭人和蘇格蘭人爆發了三次戰爭。1358年,在荷蘭北部的一個小漁村中,一位漁民發明了「一刀除去魚腸子」的方法,並且是從捕魚業開始。荷蘭產生了與東北歐,英格蘭,南非,美洲的交易。

關於「鯡魚」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