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情緒療法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9nq.jpg

理性療法(RET)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於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理性情緒療法的治療整體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論」基礎上建立的。

他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障礙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引起的信念,最後導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緒和行為後果,這就稱為ABC理論。通常認為情緒和行為後果的反應直接由激發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論則認為A只是C的間接原因,B即個體對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兩個人遭遇到同樣的激發事件――工作失誤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產生了很大的情緒波動,在總結教訓時,甲認為吃一塹長一智,以後一定要小心謹慎,防止再犯錯誤,努力工作,把造成的損失彌補回來。由於有了正確的認知,產生合乎理性的信念,所以沒有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後果。而乙則認為發生如此不光彩的事情,實在丟盡臉面,表明自己能力太差,怎好再見親朋好友,由於有了這樣錯誤的或非理性信念,再也振作不起精神來,導致不適當的甚至是異常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理性情緒療法就是以理性控制非理性,以理性思維(合理思維)方式來替代非理性思維(不合理思維)方式,幫助病人改變認知,以減少由非理性信念所帶來的情緒困擾和隨之出現的行為異常。  

目錄

特點

1、人本主義傾向

RET信賴、重視個人自己的意志,理性選擇的作用,強調人能夠「自己救自己」,而不必仰賴魔法、上帝或超人的力量。  

2、教育的傾向

RET有很濃厚的教育色彩。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教育的治療模式。  

3、強調理性、認知的作用

在治療途徑上廣泛採納情緒和行動方面的方法。但它更突出地重視理性、認知的作用。這是RET、也是所有認知療法的一個最本質的特點。在RET的治療中,總是把認知矯正擺在最突出的位置,給予最優先的考慮。  

適用範圍

此療法適用於各種神經症和某些行為障礙的病人。  

1.要求的絕對化

這是非理性信念中最常見的一個特徵,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認為某一事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常用「必須」或應該的字眼,然而客觀事物的發生往往不依個人的主觀意志所轉移,常出乎個人的意料,因此懷有這種看法或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的困擾。  

2.過份的概括化

即對事件的評價以偏概全,表現在一方面在自己的非理性評價,常憑自己對某一事物所作的結果的好壞來評價自己為人的價值,其結果常導致自暴自棄、自責自罪,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而產生焦慮抑鬱情緒。另一方面對別人的非理性評價,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很壞,一無是處,其結果導致一味責備他人,併產生敵意和憤怒情緒。  

3.糟糕透頂

認為事件的發生會導致非常可怕或災難性的後果。這種非理性信念常使個體陷入羞愧、焦慮、抑鬱、悲觀、絕望、不安、極端痛苦的情緒體驗中而不能自拔。這種糟糕透頂的想法常常是與個體對已、對人、對周圍環境事物的要求絕對化相聯繫的。

上述三個特徵造成了病人的情緒障礙,因此本療法是以理性治療非理性、幫助病人改變其認知,用理性思維的方式來替代非理性思維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由非理性信念所帶來的情緒困擾的不良影響。  

治療過程

此療法的治療過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1.心理診斷階段

這是治療的最初階段,首先治療者要與病人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幫助病人建立自信心。其次摸清病人所關心的各種問題,將這些問題根據所屬性質和病人對它們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分類,從其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入手。  

2.領悟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幫助病人認識到自己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表現或症状是什麼,產生這些症状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要尋找產生這些症状的思想或哲學根源,即找出它們的非理性信念。

在尋找非理性信念並對它進行分析時要順序進行:首先要了解有關激發事件A的客觀證據;其次,病人對A事件的感覺體驗是怎樣反應的;第三,要病人回答為什麼會對它產生恐懼、悲痛、憤怒的情緒,找出造成這些負性情緒的非理性信念;第四,分析病人對A事件同時存在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看法或信念,並且將兩者區別開來;第五,將病人的憤怒、悲痛、恐懼、抑鬱、焦慮等情緒和不安全感、無助感、絕對化要求和負性自我評價等觀念區別開來。  

3.修通階段

這一階段,治療者主要採用辯論的方法動搖病人非理性信念。用誇張或挑戰式的發問要病人回答他有什麼證據或理論對A事件持與眾不同的看法等等。通過反覆不斷的辯論,病人理屈詞窮,不能為其非理性信念自圓其說,使他真正認識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現實的,不合乎邏輯的,也是沒有根據的。開始分清什麼是理性的信念,什麼是非理性的信念,並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

這一階段是本療法最重要的階段,治療時還可採用其它認知和行為療法,如布置病人作認知性的家庭作業(閱讀有關本療法的文章,或寫一與自己某一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的報告等),或進行放鬆療法以加強治療效果。  

4.再教育階段

也是治療的最後階段,為了進一步幫助病人擺脫舊有思維方式和非理性信念,還要探索是否還存在與本症状無關的其它非理性信念,並與之辯論,使病人學習到並逐漸養成與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的方法。用理性方式進行思維的習慣,這樣就達到建立新的情緒:如解決問題的訓練、社會技能的訓練,以鞏固這一新的目標。

由於與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是幫助病人的主要方法,並獲得所設想的療效,所以由ABC理論所建立的本療法可以「ABCDE」五個學頭作為其整體模型。  

貢獻和局限

一、貢獻

1、強調非理性信念對求助者情緒和行為的影響。

認為真正導致求助者問題的因素是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它使得求助者在理解自己生活狀況時出現抽象化、絕對化和普遍化的特點,這已被臨床實踐證明是正確的。

認為求助者不僅具有發展自己的好的傾向,同時還具有產生非理性信念的不好傾向。

使求助者學會理性的生活方式。

2、強調工作者積極、主動介入個案輔導過程.工作者積極、主動地影響求助者,幫助求助者消除各種非理性信念。

3、採取開放的態度綜合運用各種輔導技巧.  

二、局限

1、理性信念含義不清.完全保持理性的生活方式是無法實現的,要求求助者完全消除非理性信念是不現實的。要明確輔導的首要目標是什麼。

2、過分強調工作者積極介入輔導過程.求助者是輔導工作的中心,只有當求助者體會到,並希望改變自己時,個案輔導工作才會有效。

3、忽視對求助者內部感受的分析和理解.

參看

關於「理性情緒療法」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