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肌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眼肌(eye muscles),使雙眼能上、下、左、右協調運動且能看清遠近物體的肌肉,分為眼外肌眼內肌。眼外肌有外直肌內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提上瞼肌、米勒氏肌。眼內肌有瞳孔括約肌瞳孔開大肌睫狀肌(圖1)。

目錄

發育

眼外肌由中胚層發育而成。胚胎第6周時,眼外肌已完全分開,至10周時,上直肌分化出提上瞼肌。當發生先天異常時,這兩條肌肉可同時出現發育不全,如先天性上瞼下垂,可合併上直肌肌力弱,上轉障礙。瞳孔括約肌和瞳孔開大肌由視杯色素上皮層發育而來,而睫狀肌由中胚層發育而成。

結構

眼外肌和眼內肌的神經支配


眼外肌為橫紋肌肌纖維少而分布的神經纖維多,一根神經纖維支配3~5根肌纖維,而骨骼肌是一根神經纖維支配50~125根肌纖維,因此眼球運動的控制遠較骨骼肌精確得多。

神經支配血液供應:除外直肌受展神經(第Ⅵ對顱神經)支配,上斜肌受滑車神經(第Ⅳ對顱神經)支配,米勒氏肌受交感神經支配外,餘下的提上瞼肌、上直肌,內直肌、下直肌及下斜肌由動眼神經(第Ⅲ對顱神經)支配。眼外肌的主要血液供應來自眼動脈的內、外肌支;外肌支供應外直肌、上直肌、上斜肌及提上瞼肌,內肌支供應下直肌、內直肌及下斜肌。

眼內肌受睫狀神經支配,睫狀神經含有感覺、交感、副交感神經纖維;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受副交感神經支配,而瞳孔開大肌受交感神經支配。眼內肌的血液供應來自睫狀動脈

功能

眼球在不同的位置,各眼外肌的主要作用就不同。當雙眼向正前方注視,視線平行時(第一眼位),眼球外轉主要靠外直肌,而上、下斜肌協助外轉;眼球內轉主要靠內直肌、而上、下直肌協助內轉;眼球上轉主要靠上直肌,而下斜肌協助上轉;眼球下轉主要靠下直肌,而上斜肌協助下轉;眼球內旋主要靠上斜肌,而直肌協助內旋;眼球外旋主要靠下斜肌,而下直肌協助外旋。

眼外肌的運動很複雜,各眼外肌之間起協同或對抗作用,以保持雙眼共同協調運動,為便於診斷,需規定能顯示某一眼外肌的主要動作,而不合併其次要動作的眼位,稱診斷眼位。通常在6個同向眼球運動位置上,組成6個診斷眼位,由6對配偶肌組成,即右上轉(右上直肌、左下斜肌),左上轉(左上直肌,右下斜肌),左轉(左外直肌、右內直肌),左下轉(左下直肌,右上斜肌),右下轉(右下直肌,左上斜肌),右轉(右外直肌,左內直肌)(圖2)。

診斷眼位和配偶肌


提上瞼肌:其作用使上瞼提起。

米勒氏肌:是兩塊薄而小的平滑肌,上下瞼各一,上瞼者較大,作用不清,有人認為與維持上瞼的正常位置有關,也有人認為在提上瞼肌的升瞼動作中起作用。

睫狀肌:於睫狀體內。當睫狀肌收縮時,晶狀體懸韌帶鬆弛,晶狀體由於彈性關係,前面變凸,厚度增加,曲率半徑變小,屈光力增加,使近處的物體清晰可見,從而起到調節的作用。另外睫狀肌收縮時可使前房角和施萊姆氏管開放,促進房水的流通,有降低眼內壓的作用。當睫狀肌鬆弛,晶狀體懸韌帶緊張,晶狀體變平,則遠處的物體清晰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晶狀體彈性減退,睫狀肌也衰弱,看不清近處的物體,出現老視現角。

瞳孔括約肌與瞳孔開大肌:瞳孔括約肌是一束環形走向的平滑肌,而瞳孔開大肌是一薄層平滑肌,其功能為調節瞳孔的大小,控制光線進入眼內的多少,從而保證物像在視網膜上的清晰性。瞳孔在光的刺激下收縮變小,在暗處又自動開大。

臨床意義

當支配眼外肌運動的神經核神經眼外肌麻痹時,就要發生眼球位置的偏斜──斜視,患者主覺有視物成雙──復視。如支配瞳孔開大肌的交感神經發生麻痹時,瞳孔變小,支配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的副交感神經麻痹時,瞳孔開大。

做眼肌手術時應注意到支配4條直肌及1條上斜肌的神經在離肌肉起點1/3距離處進入,若手術時器械超過肌肉止端26mm,就有可能傷及神經。支配下斜肌的神經位於與下直肌交叉處的顳側,在此處手術可傷及該神經,又因支配瞳孔括約肌及睫狀肌的副交感神經,伴隨支配下斜肌的神經,故在該處手術,可引起瞳孔大小的異常。做上直肌及下直肌加強或減弱手術時,手術量一般不超過5mm,以免引起瞼裂大小的改變,有礙美容。眼前節(包括角膜、前部鞏膜虹膜、睫狀體和晶狀體等)的血液循環,部分來自供應4條直肌的血管,若同時行3條直肌手術,特別年老患者,可以引起眼前節缺血性改變。在4條直肌止點之後的鞏膜為最薄,特別在做肌肉後退手術時,應小心縫針,勿穿破鞏膜。

關於「眼肌」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