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膜性腸炎
A+醫學百科 >> 疾病百科 >> 炎症 >> 偽膜性腸炎 |
偽膜性腸炎
目錄 |
疾病概述
偽膜性腸炎是主要發生於結腸的急性粘膜壞死性炎症,並覆有偽膜。此病常見於應用抗生素治療之後,故為醫源性併發症。
本病發病年齡多在50~59歲,女性稍多於男性。起病大多急驟,病情輕者僅有輕度腹瀉,重者可呈暴髮型,病情進展迅速。病情嚴重者可以致死。
近年研究證實,偽膜性腸炎患者糞中分離出的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能產生具細胞毒作用的毒素和腸毒作用的毒素,其中前者是偽膜性腸炎的重要致病因素。這些毒素均可使倉鼠發生致死性回盲腸炎。毒素可造成局部腸粘膜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組織缺血壞死,並刺激粘液分泌,與炎性細胞等形成偽膜。在健康人群的糞便中,難辨梭狀芽孢桿菌陽性率5%,住院病人攜帶率約13%,無症状的克隆病患者約8%,在50%新生兒及15%~40%的嬰兒糞中,雖可分離出此菌,甚至可有毒素產生,但並無致病作用。
廣譜抗生素應用之後,特別是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氨基苄青黴素、羥氨苄青黴素等的應用,抑制了腸道內的正常菌群,使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得以迅速繁殖併產生毒素而致病。本病還可發生於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極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如各種大手術後,特別是胃腸道癌腫手術後,以及其他有嚴重疾病如腸惡性腫瘤、尿毒症、糖尿病、心力衰竭、敗血症等患者,因機體的內環境發生變化,腸道菌群失調,有利於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繁殖而致病。
疾病分類
疾病描述
偽膜性腸炎是主要發生於結腸的急性粘膜壞死性炎症,並覆有偽膜。此病常見於應用抗生素治療之後,故為醫源性併發症。
症状體征
發熱、腹痛、噁心、腹脹、大量腹瀉,腹瀉物呈綠色海水樣或黃色蛋花樣稀便,脫落的偽膜;腹瀉後腹脹減輕、脈搏增快、血壓下降、呼吸急促、脫水徵象、精神錯亂、腹部壓痛、腹肌緊張、腸脹氣及腸鳴音減弱。
診斷檢查
1.病史
詳詢有無大手術史及較長時間應用廣譜抗生素史;有無休克、心力衰竭、尿毒症、結腸梗阻等病吏;有無發熱;有無腹痛、噁心、腹脹;有無大量腹瀉,腹瀉物是否呈綠色海水樣或黃色蛋花樣稀便,有無脫落的偽膜;腹瀉後腹脹是否減輕。
2.體檢
注意全身情況變化,有無脈搏增快、血壓下降、呼吸急促等休克表現,有無脫水徵象;有無精神錯亂等中毒變化;有無腹部壓痛、腹肌緊張、腸脹氣及腸鳴音減弱。
3.化驗
糞便塗片檢查,是否發現球/桿菌比例增高(即革蘭陽性球菌大量增多,而陰性桿菌減少)。必要時可作糞便雙酶梭狀芽胞桿菌抗毒素中和法測定,以檢查有無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毒素存在。
4.輔助檢查
(1)X線檢查:可見腸管脹氣和液平。
(2)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見粘膜發紅、水腫,表面有斑塊或已融合成的偽膜。
治療方案
(一)防治
1.合理使用抗生素,杜絕濫用。
2.確定本病後,應立即調整抗生素,改用針對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有效的抗生素,以萬古黴素、甲硝唑最為有效。萬古黴素口服不吸收,腸道濃度高,有報導靜脈使用無效。
3.口服消膽胺,發揮離子交換作用,與梭狀芽胞桿菌毒素結合排出體外。
4.口服培菲康2~3粒,2/d,或用正常人大便與等滲鹽水混懸液保留灌腸,恢復腸道正常菌群。
5.擴容抗休克,維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加強營養支持,必要時應用TPN。
6.並發中毒性結腸擴張者,必要時作橫結腸造口術,減除腸內張力。
(二)護理
1.同普外科常規護理。
3.注意觀察大便次數和質量變化。
4.準確記錄出入量。
診斷
根據用藥史,即在使用抗生素期間或停用抗生素後短期內,特別是在應用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後,突然出現無細胞的粘液腹瀉;或腹部手術後病情反而惡化,並出現腹瀉,應想到本病。結合實驗室檢查及內鏡檢查及X線檢查即可確診。
本病血液檢查可見白細胞增多,多在 10×109/L~20×109/L以上,甚至高達40×109/L或更高,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有低白蛋白血症、電解質失常或酸鹼平衡失調,糞常規檢查無特異性改變,僅有白細胞,肉眼血便少見。糞便細菌特殊條件下培養,多數病例可發現有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生長,糞內細胞毒素檢測有確診價值。將患者糞的濾液稀釋不同的倍數,置組織培養液中,觀察細胞毒作用, 1∶100以上有診斷意義。污泥梭狀芽孢桿菌抗毒素中和試驗常陽性。
用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肉眼和活體顯微鏡下,可發現本病的特殊病理變化。
X線腹部平片顯示腸麻痹或腸擴張,鋇灌腸造影示腸壁增厚、水腫、結腸袋消失,但都缺乏特異性,故診斷價值不大。空氣鋇劑對比灌腸檢查可提高診斷價值,但有腸穿孔的危險,應慎用。
本病應與潰瘍性結腸炎、結腸Crohn病、缺血性腸炎以及愛滋病結腸炎等相鑒別。
中醫診斷
證候:腹痛即瀉,瀉下急迫,糞便黃褐而臭,肛門灼熱,心煩口乾,小便短赤,或兼發熱惡風,舌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濕熱傷及脾胃,致使傳化失常,形成泄瀉。濕熱下迫大腸,故腹痛即瀉,瀉下急迫,熱在腸中,故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心煩口乾,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皆濕熱內盛之徵。若夾有身熱表證,則見發熱惡風。
(2)脾虛濕盛:
證候:面色晄白,神疲懶言,短氣乏力,食少納呆,口渴不思飲,面浮肢腫,腹脹便稀,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緩。
證候分析:脾虛水谷精微無以運化則面色晄白,脾虛陽氣不足則神疲懶言,短氣乏力,食少納呆。脾虛濕邪停滯故見口渴不思飲,面浮肢腫,腹脹便稀。舌淡胖、脈沉緩均為脾虛之象。
中醫治療
(1)濕熱下迫:
治法:清熱利濕解肌。
方藥:葛根芩連東加味。方中葛根解肌清熱,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甘草調和諸藥。可加銀花、木通、車前子等,幫助清熱祛濕,使表裡雙解,濕熱分消,泄瀉得止。若濕邪偏重,胃脘痞悶,,渴不欲飲,苔膩,宜酌加藿香、佩蘭、厚朴。若熱邪偏重,發熱,口渴喜冷飲,苔黃厚,可選添連翹、梔子、馬齒莧。若伴有噁心嘔吐,可加竹茹、陳皮、半夏。
(2)脾虛濕盛:
方藥:參苓白朮東加味。方中人蔘、茯苓、白朮、甘草甘溫益氣,健脾養胃;山藥、扁豆、蓮肉補脾;砂仁和胃理氣;薏米理脾滲濕;桔梗載藥上行,宣肺利氣,借肺之布精而養全身。各藥合用,補其虛,除其濕,行其滯,調其氣,兩和脾胃,則諸症自除。若濕重舌苔厚膩者,加藿香,厚朴、半夏以燥濕化濁;大便溏稀加肉桂、肉豆蔻以補火燠土。
|
關於「偽膜性腸炎」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