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脫離

(重定向自视网膜脱落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眼底視網膜脫離

   視網膜脫離是一種較嚴重的,較常見的致盲性眼病。視網膜是眼內一層半透明的膜,是感受外界光信息的重要組織,位於眼球內的底部,具有很精細的網路結構及豐富的代謝生理功能。視網膜共分為十層,其中神經上皮層就有九層,是眼睛的感光層,在神經上皮層外為色素上皮層,兩層之間存在著潛在的間隙。視網膜脫離是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的分離。視網膜脫離後得不到脈絡膜血液供應,色素上皮易游離、萎縮,如不及時重定復原,視力將不易恢復。

視網膜脫離多見於40-70歲的人,多數有高度近視。近幾年,年輕人患視網膜脫離呈上升趨勢。  

目錄

視網膜脫離臨床表現

尋找裂孔和手術封閉裂孔是治療本病的關鍵。裂孔呈紅色,周圍視網膜呈灰白色,多見於顳上,其次是顳下,鼻側最少見。鋸齒緣部的裂孔,多在顳下或下方,裂孔也可發生於黃斑區或尚未脫離的視網膜,裂孔的大小及數目不等。可為圓形或馬蹄形裂孔,也有條紋狀、鋸齒緣離斷和形狀不規則的。脫離的視網膜有時隆起度很高可將裂孔遮蔽,檢查時可令病人改變頭部臥位。也可包紮雙眼,臥床1~2日,待隆起度減低時再檢查。  

視網膜脫離治療

射光凝法:當新而小的視網膜破損發生,而尚未有視網膜剝離時,破損處通常以雷射光線來修補。雷射光線燒補裂痕的邊沿。這些疤痕封住了裂痕邊緣及阻止了液體流經和聚集於視網膜。

冷凍療法冷凍視網膜破損處,會刺激疤痕的形成及封住破損處之邊緣,其反應和眼部雷射手術類似。冷凍術也可在門診施行,但需要做眼部的局部麻醉

手術療法:只要有液體聚集於視網膜使的視網膜與眼部內壁分離,就必須做較複雜得手術。手術的變化必須依視網膜範圍而定,而這些程序都是來壓迫眼壁和視網膜破洞相接觸,直到周圍產生疤痕而封住了破損。有時液體必須從視網膜下面排出,使它再貼回到眼壁。通常以矽化物的小條或具有壓縮性的小墊子覆於外眼部,輕輕推動壁抵住視網膜。這些手術、冷凍術、雷射,或透熱法,都是用來修補視網膜的破損。

複雜的視網膜剝離發生時,可能需要做玻璃體切除術。這手術是切除和視網膜連接的部分玻璃體。在某些病例,當分離的視網膜本身重的皺縮時,可能須要用空氣或某種氣體暫時取代玻璃體且將之貼緊眼壁。最後,血液滲出液會逐漸充滿玻璃體原來的空間。

視網膜剝離的病人中,約90%可經由現代手術兒得治癒。但有時卻需要量次以上的手術方能奏效。如果視網膜成功地附著回去,眼睛會保留些視力,眼盲便不會發生了。成功的手術要使視力在六個月後恢復,但也必需視許多因素而定。一般說來,視網膜剝離經過一段時間後,或是視網膜的表面有組織的生長,要使視力再恢復是較困難。視網膜剝離的治療中,約有百分的病人可狨得良好的視力。其餘的可達到能閱讀或行動的視力。但是,由於玻璃體繼續的收縮及視網膜上組織的生長,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視網膜不能再附著回去。如果視網膜不能再附著,眼睛就會繼續的喪失視力,而最後可能會眼盲。  

哪些視網膜變性容易導致視網膜脫離?

視網膜變性是視網膜裂孔形成的基礎。視網膜的周邊部和黃斑部血液供應較少,相對容易產生視網膜變性。下列視網膜變性是誘發視網膜脫離的危險因素。

(1)格子樣變性:格子樣變性與視網膜脫離關係最為密切。由此產生網膜裂孔者占孔源性脫離眼的40%,約7%的正常眼存在格子樣變性。多見於顳側或顳上象限的赤道部與鋸齒緣間,呈梭形或條狀,長軸與鋸齒緣平行,病灶內視網膜變薄,有許多白色線條,交錯排列成網格狀。這些線條實際上是已經閉塞或帶有白鞘的末梢血管。病灶內有時可見色素團,來源於視網膜色素上皮。

(2)囊樣變性:好發於黃斑部及顳下鋸齒緣附近。邊緣清楚,呈圓形或類圓形,暗紅色。周邊部病灶呈網狀,為成簇而略顯高起的小紅點。黃斑囊樣變性呈蜂窩狀。

(3)霜樣變性:大多發生於赤道部和鋸齒緣附近,網膜表面可見到一些有細小白色或黃色顆粒覆蓋的區域,厚薄不均,如同覆蓋了一片白霜。此類變性可單獨出現,也可和格子樣變性、囊樣變性同時出現。在赤道部融合成帶狀的稱蝸牛跡樣變性。

(4)鋪路石樣變性:好發於下方周邊網膜。表現為有色素邊緣的、淡黃色圓形或類圓形、境界清楚的多發性萎縮病灶,大大小小病灶列成一片呈鋪路石樣。病灶中央部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露出脈絡膜大血管或白色鞏膜

(5)視網膜加壓發白與不加壓發白:將鞏膜壓陷後,眼底的隆起部變為不透明的灰白色,稱為加壓發白。病情進一步發展時,不加壓也呈灰白色,稱為不加壓發白,其後緣有時形成一清晰的嵴,多見於上方周邊網膜,被認為是玻璃體牽引的一個指征。

(6)乾性視網膜縱向皺襞:皺襞自鋸齒緣的齒緣間向赤道部方向伸展,是過度生長視網膜組織的摺疊,皺襞後端受玻璃體牽引易發生裂孔。  

玻璃體變性後為什麼容易發生視網膜脫離?

玻璃體為一透明狀膠體樣結構,充填於眼球內後部4/5的空腔內,對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貼著於色素上皮層,起著支撐作用。

視網膜位置

玻璃體變性時,必然發生玻璃體後脫離,此時玻璃體從視網膜分離,分離往往從眼球的後上部開始,繼而向前擴展。隨著脫離範圍的擴大,甚至僅留下粘連緊密的視盤處。此時眼睛的迅速運動將產生玻璃體的連續地旋轉擺動,使視盤處玻璃體視網膜粘連分離,即形成了玻璃體完全脫離。玻璃體脫離時,對其下視網膜有牽拉作用,或引起視網膜裂孔,或使以前已存在的裂孔活化,促進了視網膜脫離的發生。玻璃體全脫離時,僅在基底部與視網膜粘連,脫離的後部玻璃體以此為支點發生搖擺,在此處產生明顯的牽拉作用,而周邊網膜又是各種視網膜變性的好發區域,非常容易受牽拉造成視網膜裂孔,這也是為什麼視網膜脫離時裂孔多位於周邊網膜的原因。

玻璃體變性,伴隨著玻璃體稠度的變化,即玻璃體液化和凝縮。液化的玻璃體充滿了後脫離後留下的空隙,一旦視網膜裂孔形成,液化玻璃體會由此進入視網膜下腔,當進入液體超過色素上皮向後轉運能力時,液體就逐漸積聚,最終發生視網膜脫離。

由此可見,玻璃體變性導致玻璃體後脫離是造成視網膜脫離重要原因之一。  

視網膜脫離有哪些易患因素?

視網膜脫離與許多因素有關,有些因素極易導致視網膜脫離,因而被稱為易患因素。主要有:①近視眼:近視眼易於產生玻璃體變性及後脫離。視網膜變性如格子樣變性、鋪路石樣變性等更可能在近視眼中見到。近視眼周邊視網膜的脆弱性,又有玻璃體視網膜牽引,很容易導致視網膜脫離。②無晶體眼白內障手術伴有玻璃體併發症的人特別容易發生視網膜脫離。發生在白內障囊內摘除術後者可能與填補原晶體空間的玻璃體運動有關。玻璃體腔的大,增加了玻璃體擺動的空間,使其對視網膜的牽引力增強。術中玻璃體的丟失加劇了這種作用。有玻璃體嵌頓時,則改變了玻璃體後脫離的自然狀況,從而誘發了玻璃體對無晶體眼視網膜的效應。③年齡:老年人玻璃體大多變性、液化,常伴有各種視網膜變性,因而容易發生視網膜脫離。④視網膜變性:有些視網膜變性,如格子樣變性、霜樣變性、鋪路石樣變性,特別容易形成視網膜裂孔。這是因為變性降低了視網膜的粘著力,抗牽引力降低。⑤外傷:在挫傷中,撞擊運動的瞬間可使眼球暫時變形,儘管眼球壁能順應外力,但玻璃體不能,此時玻璃體基底部與球壁分開,容易產生視網膜鋸齒緣離斷。穿孔性外傷可直接造成視網膜脫離,而後期玻璃體增殖可導致牽引性網脫。  

視網膜脫離有哪些早期症状

視網膜的脫離是有早期症状的,只有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視網膜脫離的早期症状有以下幾種。

(1)飛蚊與閃光:出現最早。實際上是玻璃體後脫離的症状。中老年人特別是高度近視眼患者,然後出現大量飛蚊、某一方位持續閃光時,應警惕視網膜脫離的可能。

(2)中心視力下降:後極部的視網膜脫離,視力急劇下降。周邊部初脫時,對中心視力無影響或影響甚小。同樣在高危病人有視力下降時應詳細檢查眼底。

(3)視物變形:當周邊部視網膜脫離波及後極或後極部發生淺脫離時,除中心視力下降外,尚有視物變形。

(4)視野缺損:視網膜脫離時,部分敏感患者可發覺視野缺損。但僅下方視野缺損有早期診斷價值。  

玻璃體視網膜膜在視網膜脫離中起什麼作用?

玻璃體視網膜膜又稱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PVR)。在視網膜脫離眼中大約30%有一定程度的膜形成。這種膜是細胞性無血管膜,可以在脫離視網膜的內面、外面或者玻璃體腔中見到。

視網膜前膜的收縮,可以導致裂孔變形、固定和視網膜皺褶。裂孔的變形及固定使術中定位及封洞困難,而皺褶的視網膜變得混濁及僵硬,以至很難與脈絡膜緊密粘附。視網膜下膜容易發生在長期視網膜脫離者,可與視網膜前膜共同存在。網膜下膜形成後,可見到視網膜線,廣泛分布時視網膜呈「晒衣桿」樣外觀,視盤周圍的網膜下膜引起「抽荷包」樣改變。這種膜的收縮,形成了切線牽引,松解十分困難,嚴重時導致全視網膜脫離,使視網膜縮短成板狀。玻璃體腔內的纖維細胞膜,可出現在視網膜脫離之前或脫離之後,是增殖反應的一部分,這種膜對視網膜的牽引,可造成視網膜脫離,又常使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失敗。

因此,玻璃體視網膜膜形成的有無、輕重,對視網膜脫離的形成、手術方式選擇及預後均有著重要意義。視網膜脫離手術前除應仔細尋找裂孔外,尚需詳細了解玻璃體與視網膜情況,根據膜的有無及等級,選擇恰當的手術方式,並盡量減輕膜的牽引力或將膜切除,才能提高視網膜脫離手術的成功率。  

視網膜脫離手術前為何要全面檢查眼底?

視網膜脫離手術前眼底檢查主要包括三個內容:視網膜脫離的詳細情況、玻璃體情況、玻璃體與視網膜的關係。這些檢查對手術方式的選擇、預後的判定有重要意義。

(1)視網膜脫離情況:①黃斑受累:如黃斑未受累,手術應儘早進行,以免脫離範圍擴大波及黃斑,損害中心視力。如黃斑已脫離,則向患者說明手術後中心視力不一定能恢復。 ②網膜脫離輪廓:預示著網膜裂孔的位置。如果視網膜脫離外形及網膜下液分布不能用發現的裂孔加以解釋,那麼肯定還有其他裂孔被遺漏。③視網膜裂孔:仔細尋找裂孔,根據裂孔大小及位置選擇加壓區的範圍及加壓物的放置。④周邊視網膜變性區:視網膜裂孔大多位於變性區內或附近。對找不到裂孔的病例,將可疑變性區作裂孔處理。⑤視網膜下液:要注意觀察網膜下液的深度(尤其是裂孔下方)及網膜下液的流動性,因為這涉及到術中是否需放液。術前做鞏膜壓陷時,如視網膜裂孔容易閉合,術中不必放液,裂孔定位容易,也不易造成過度冷凝,反之則需用適當方法使網膜下液減少,以便手術。此外術前採取多個體位檢查眼底,對術中裂孔定位有幫助,因網膜下液流動使裂孔位置改變。⑥脫離視網膜的活動性:新鮮的視網膜脫離,脫離網膜活動良好,手術易複位。如網膜下液少,脫離網膜活動度不大,有視網膜下膜形成時,視網膜變得僵硬,選擇手術應考慮這一點。

(2)玻璃體情況:術前對玻璃體的檢查結果也影響手術方式的選擇。單純的玻璃體液化、後脫離並不影響手術。但在複雜視網膜脫離患者,玻璃體膜形成,甚至與視網膜有粘連,造成玻璃體活動度下降及對視網膜的牽引,手術應去除膜或解除對視網膜的牽引力。

(3)玻璃體與視網膜的關係:首先了解視網膜上牽引的性質。如果是活動性牽引,手術只需封閉裂孔,松解牽引並不重要。如果是固定性牽引,則手術必須充分松解。其次檢查是否有玻璃體視網膜增殖性病變,這是造成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術前應檢查,並分級。一般C2-D2級膜需作環扎術;D2級以上膜作玻璃體切割或合併環扎術。  

視網膜脫離時如何尋找裂孔?

視網膜裂孔的存在,是診斷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的依據,是與繼發性視網膜脫離鑒別的主要方面,也是治療的關鍵。檢查裂孔時,須充分散瞳,用間接檢眼鏡、三面鏡結合鞏膜壓陷法。下面是一些有用的幫助尋找裂孔的經驗。

(1)詢問病史:與最先出現黑影相對應的視網膜是最早脫離區域,也是裂孔所在。而一開始中心視力受損可能是黃斑裂孔

(2)發病年齡:年輕患者的視網膜脫離多由顳側或下方的圓形裂孔引起。20歲左右的青年男性要考慮下方或顳下方的鋸齒緣斷離,年長者以顳上或鼻上的馬蹄形裂孔多見,老年女性尤其高度近視者常由黃斑裂孔引起。

(3)好發部位:裂孔的分布從象限講依次為顳上、顳下、鼻上及鼻下。從所處緯度講:80%裂孔位於眼底周邊部,即赤道部到鋸齒緣間,更遠者在睫狀體扁平部;10%為黃斑裂孔。

(4)視網膜脫離的形態:上方的球形脫離裂孔應在上方脫離區內;下方的球形脫離,上界不清楚,裂孔常在上方;上界呈凸面且與正常視網膜界限分別,或下方的扁平脫離,裂孔常在下方;後極脫離常由黃斑孔引起。

(5)視網膜脫離伴網膜後增殖改變、分界線、視網膜囊腫說明脫離進展緩慢,以顳側及下方的圓孔或鋸齒緣斷離多見,裂孔常位於囊腫附近或在分界線的凹弧範圍內。

(6)格子樣變性區內常有圓形裂孔,變性邊緣尤其後極部兩端常發生馬蹄形裂孔。

(7)玻璃體內如有一塊孤立白色混濁物,在其附近視網膜上常可發現圓形無蓋裂孔,此混濁物為撕下的裂孔蓋片。

(8)鈍挫傷後的視網膜脫離,當見到一灰白或棕色飄帶樣物,懸掛於上方玻璃體中時,常由鼻上方鋸齒緣斷離所致。

(9)經反覆檢查均未見到裂孔,但發現視網膜玻璃體粘連病灶,病史及網膜脫離形態支持孔源性脫離時,此病灶可當作裂孔處理,其中可能隱藏著不易發現的裂隙

(10)50%以上病例存在一個以上裂孔。故術前需反覆檢查,不能滿足於已找到裂孔。另外,應避免將視網膜出血色素斑視作裂孔處理。  

如何選擇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手術方法?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手術的選擇,應根據視網膜脫離的性質,脫離的範圍,裂孔的大小、形態,變性區域,視網膜表面膜形成,玻璃體萎縮程度,是否再手術,採用冷凝還是電凝封洞等因素而決定。手術目的是封閉裂孔,消除或減輕玻璃體對視網膜的牽引,去除增殖膜使視網膜游離。

鞏膜層間縮短術:能縮短眼球前後徑,條圓帶推頂裂孔使脫離網膜與脈絡膜緊貼。適合網膜周邊部無牽引的圓形小孔。

鞏膜外墊壓、不放液術:利用外墊壓物形成的嵴,使脫離的網膜與脈絡膜相貼。適用於新鮮扁平的赤道前後的馬蹄形裂孔,或較大的圓形、橢圓形裂孔。

鞏膜外加壓及放液術:適合於球形脫離、網膜下積液較多者,陳舊性視網膜脫離、裂孔處脈絡膜顯著萎縮者,黃斑裂孔伴鞏膜後葡萄腫者及有新裂孔的複發性網脫。

環扎術:環扎造成永久性網膜條嵴。應用於多發性視網膜裂孔;視網膜脫離複發伴鞏膜脆爛者;脈絡膜顯著萎縮的視網膜脫離者;玻璃體局限性或廣泛性濃縮性萎縮者;視網膜有固定皺褶,即膜形成Ⅱ或Ⅲ級;視網膜大範圍變性;無晶體眼及無裂孔視網膜脫離者。

環扎+鞏膜外加壓術:適用於較嚴重玻璃體牽引,廣泛視網膜病變如Ⅱ或Ⅲ級膜形成;巨大裂孔;魚嘴樣裂孔;牽引性裂孔;大馬蹄形裂孔;後極部裂孔;環扎時裂孔不在環扎帶上等。網膜下積液多時應放液。

環扎+玻璃體條索剪斷術:球內異物引起玻璃體條索牽拉發生的網脫,剪斷玻璃體條索,使其游離後,再做環扎及放液。

鞏膜層間填充術:一般用於視網膜淺脫離或不脫離的較大裂孔及後極部裂孔。

眼底視網膜脫離

氣液交換術:用於黃斑孔性網脫;視網膜脫離放液後眼壓甚低者及巨大裂孔後緣反轉遮蓋後極部者。

玻璃體切割術:複雜性視網膜脫離,Ⅲ級膜形成,漏斗狀網膜脫離,後極部固定皺褶,屈光間質混濁,網膜翻轉的巨大裂孔或裂孔大於180°,黃斑及後極部較大裂孔,嚴重穿孔傷後網膜脫離等。

雷射光凝術:適用範圍 a.鞏膜環扎或鞏膜外加壓術後視網膜局限脫離並視網膜裂孔封閉不全者;b.黃斑或後極部裂孔注氣術後視網膜有淺脫離者;c.玻璃體切割術後視網膜再脫離者;d.視網膜淺脫離未手術者。

對輕度視網膜脫離者,可在裂孔周圍光凝1~4排,形成視網膜脫離周圍的光凝點包繞。以後重複光凝兩三次,直至裂孔封閉。若不能包繞的,可在視網膜脫離後緣施以堤壩狀光凝。  

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失敗是臨床上經常遇到的一個難題。手術失敗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未加壓到裂孔:未封閉的裂孔可能是不合併視網膜周邊膜的網膜脫離手術失敗的原因。網膜裂孔可能在術前檢查未被發現。因此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強調反覆多次尋找裂孔,對可疑存在裂孔網膜變性灶術中應予特別處理。也有新鮮裂孔引起術後失敗的,但極其罕見。另一種情況是術中漏封了裂孔,所以術前檢查結果應詳細繪圖,以便術中參考。

(2)裂孔加壓不良:原因為加壓物比例不適當,加壓物方向選擇錯誤,沒有完全封住存在明顯牽拉的裂孔。這就使網膜裂孔與脈絡膜間存在間隙,從而再次發生網脫。這就要求術後應及時觀察眼底,對裂孔與網膜嵴附貼不良,如存在魚嘴樣現象者,重新調整加壓物,使裂孔位於網膜嵴的前中部。必要時術後作光凝補充。

(3)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是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術前存在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手術沒能使網膜複位而加速發展。在這些情況下手術實際上加速了機化膜的形成,特別是手術合併出血炎症時。也有手術複位成功,以後因再次發生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和網膜脫離者,但臨床上不多見。那些裂孔封閉不良,網膜下液不能吸收或吸收緩慢,刺激網膜產生了增殖膜,同樣會導致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的失敗。  

玻璃體切割術適用於哪些視網膜脫離?

雖然常規視網膜脫離手術作為絕大多數病人選擇的方式,但玻璃體切割手術的引入極大地拓寬了可治療的範圍。玻璃體切割術在某些病例中適應於初次手術,並非常規手術失敗後才可考慮使用,因為每作一次手術,視力預後就愈差。

看不清視網膜情況:多種原因可導致屈光間質混濁和瞳孔不能開大,看不到眼底,所以網膜脫離及裂孔情況不詳,治療困難。經B超及電生理檢查,確定有網脫,且視網膜功能良好時,應行玻璃體切割術,以便清除混濁的屈光間質,安全地開大瞳孔,改善眼底觀察,提高術後視力。

牽引性視網膜脫離:常由眼外傷及視網膜血管性疾病引起。玻璃體切割是牽引性視網膜脫離最好的手術方式。手術解除所有方向對視網膜的牽引,切開、分離增殖的血管膜,去除黃斑前膜。隨著牽引的解除,視網膜可良好複位。有時需作視網膜切開、排液及眼內光凝。

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脫離: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是導致網膜脫離複位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這一病變常發生於長期、陳舊性脫離網膜,眼內炎症,視網膜脫離伴有玻璃體出血,巨大裂孔,多次網脫複位手術失敗或過度視網膜電凝、冷凝術後。這些情況應作玻璃體切割、剝膜,眼內排液,眼內氣體或矽油填充、眼內光凝及鞏膜環扎術,必要時作視網膜切開或切除,以松解網膜利於複位。

巨大裂孔性視網膜脫離:巨大裂孔後瓣翻轉、固定的巨大視網膜撕裂者,可予玻璃體切割、剝膜以解除玻璃體對視網膜的牽引。必要時作氣體或矽油填充術和鞏膜層間加壓術。

視網膜僵硬或牽引性後極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此類網脫病情複雜,常規手術操作困難,易損傷視神經及黃斑。可用玻璃體切割結合氣體或矽油填充術治療。

複發性視網膜脫離:由於多次常規網脫複位手術或玻璃體切割術的失敗,導致了嚴重的玻璃體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固定皺褶多,網膜僵硬,活動性減弱。因此需作玻璃體切割及玻璃體填充聯合鞏膜環扎術。  

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中有哪些併發症?

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中會出現一些併發症,常見的併發症有:①球壁穿孔。可發生在斷腱、放水時。如穿孔發生在網膜脫離區,可作為放水孔處理;如發生在非網膜脫離區,應予縫合修補、局部冷凝及外加壓。②放水併發症。除球壁穿孔外,如切口過大,液體流出過快,眼壓驟降,可造成脈絡膜滲出、出血,一旦發現即刻切開該處鞏膜,放出脈絡膜上腔的液體或血液,迅速結紮鞏膜縫線及環扎條帶。放水時過度壓迫眼球可使視網膜、玻璃體球壁嵌頓,術後形成纖維血管膜,造成反覆出血及牽引。③眼壓升高:發生在脈絡膜脫離時。宜予甘露醇靜滴,必要時作前房穿刺。  

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後有哪些併發症?

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中會出現併發症,手術後也會出現一些併發症,對於手術後的併發症也要引起重視。常見的術後併發症有以下幾種。

(1)葡萄膜炎:視網膜手術因涉及葡萄膜,術後可發生葡萄膜炎。因此術後應局部或全身使用激素

(2)眼內炎:較少見。可能通過放水口將病菌帶入眼內。按常規處理,必要時作玻璃體切割。

(3)眼前段缺血:由於手術損傷睫狀後長動脈睫狀前動脈後引起。輕度缺血較常見,不影響手術預後,重度缺血可造成嚴重後果,終致眼球萎縮。因此手術時宜少斷直肌,3點與9點鐘附近少電凝或冷凝,環扎不要太緊。治療可全身或局部使用激素,必要時拆除環扎或加壓物。

(4)視網膜下積液:可能是術中未放水,冷凝或電凝引起的滲出,裂孔封閉不良或遺漏及新的裂孔產生等。應作全面檢查,滲出反應者全身或局部用激素,其他情況對症處理。

(5)繼發性青光眼:根據具體情況分別處理。由瞳孔阻滯引起的可雷射虹膜打孔或虹膜周切;脈絡膜滲出引起的可作鞏膜切開並用激素;原因不明者先藥物治療,持久高眼壓可考慮作濾過手術。

(6)環扎痛:一般持續數月後逐漸減輕或消失,嚴重眼痛者可作球後普魯卡因封閉,仍不能緩解的拆除環扎帶。

(7)加壓物外露或感染:異物排斥反應。而縫合不良、加壓物移位,眼球筋膜及結膜未很好覆蓋加壓物是相關因素。加壓物外露距手術時間較長,視網膜裂孔已癒合的,拆除加壓物。加壓物感染一般應拆除,同時抗感染。

(8)黃斑皺褶:易發生在視網膜顳側有較大裂孔及變性區,冷凝範圍大,術前已有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再次手術者。一般存在黃斑前膜。可作玻璃體切割、剝膜。

(9)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是一嚴重併發症,也是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失敗的重要原因。主要是預防。網膜脫離手術應儘早進行,一次治癒,減少術中損傷。治療作玻璃體切割。

(10)交感性眼炎:較少發生。對症處理。

(11)復視:截斷肌肉未縫合原位,直肌下填入加壓物太大,鞏膜與肌肉粘連等可造成復視。對症處理。

參看

關於「視網膜脫離」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給視網膜脫離條目的留言

--223.140.178.31 2015年1月2日 (五) 05:55 (CST)

留言:請問動視網膜剝離手術時造成大量出血,這是人為疏失?還是個人體質的關係呢?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