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療法
A+醫學百科 >> 冷凍療法 |
目錄 |
英文名稱
cryotherapy
概念
冷凍治療是利用致冷物質產生的低溫,作用於病變組織,引起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導致組織細胞壞死,而達到治療目的的治療方法。
理論原理
使人體局部組織迅速降溫冷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組織細胞突然受冷凍,體液迅速形成冰晶,致使細胞受損,去除製冷源後,即逐漸出現水腫、壞死、脫落,最終形成瘢痕。臨床主要用以治療體表的良性或惡性腫物,如疣、黑痣、小血管瘤、息肉等,常用的製冷劑如液氮、氯乙烷、乾冰,也可用半導體製冷。
冷凍時,產生的是一種冷凍生物學的綜合效應,正常和新生的細胞,均可由於極度冷凍而產生不可逆的損害、破壞。一般組織處於-20℃以下時,超過1 分鐘可以導致壞死。其機理較複雜,目前認為當處於超低溫度時,細胞內外形成冰晶,造成細胞脫水、皺縮,直到細胞破壞死亡。因此,致冷劑溫度越低,對細胞的破壞作用越大,此外,低溫還能使細胞膜類脂蛋白複合物變性,產生局部血循環障礙,進一步促進破壞作用。冷凍融解期對組織的損傷作用一直存在,所以多次凍融較一次凍融具有更大的破壞性,具有臨床治療意義。
冷凍治療可以破壞腫瘤,實驗證明,冷凍對腫瘤的破壞作用比正常細胞要大。色素細胞對低溫更為敏感,使用冷凍治療皮膚良性、惡性腫瘤,不失為一種較理想的美容治療手段。
目前使用的致冷劑有:液氮(-196℃)、液氧(-183℃)、固體二氧化碳又稱乾冰(-70℃)氧化亞氮(-40℃)、氟利昂12(- 60℃)、氟利昂13(-90℃)、氟利昂22(-70℃)及半導體致冷器(-30℃)等。其中以液氮及固體二氧化碳較為常用,尤其是液氮的致冷溫度最低,價格低廉,使用安全,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致冷劑。
適應症
良性皮膚病:疣(尋常疣、跖疣、尖銳濕疣)、雀斑、色素痣、老年疣、汗孔角化症、臉黃瘤、疣狀痣、結節性痤瘡、結節性痒疹、疥瘡結節、肥厚性扁平苔蘚、小的瘢痕疙瘩、血管瘤(較小的毛細血管瘤、血管角皮瘤、蜘蛛痣等)、色素沉著息肉症候群的皮膚黏膜表現以及皮膚疣贅等。
禁忌症
雷諾氏病、嚴重的寒冷性蕁麻疹、冷球蛋白血症、冷纖維蛋白血症、嚴重凍瘡、嚴重糖尿病患者以及年老、幼兒、體弱等對冷凍治療不耐受者。
關於「冷凍療法」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