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色芽生菌病和暗色絲孢霉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由黑暗色真菌(包括雙極霉屬,分枝瓶霉屬,分枝孢子菌屬,德勒霉屬,外瓶霉屬,產色芽生菌屬,瓶霉屬,支孢霉屬,Ochroconis,鼻毛菌屬,線形擔子菌屬和萬氏菌屬)引起的皮下組織,鼻竇,腦及其他組織的感染

目錄

著色芽生菌病和暗色絲孢霉病的病因

著色芽生菌病是由不同種類的著色真菌侵犯皮膚皮下組織所致的侵性肉芽腫真菌病,主要致病菌均為土壤底生菌。可通過皮膚外傷進人體內,可自體接種,血行播散。此病多發於溫帶和熱帶地區,病程遷延不愈,可造成肢體殘疾

黑暗色真菌引起的皮下組織,鼻竇,腦及其他組織的感染

著色芽生菌病和暗色絲孢霉病的症状

後期著色孢菌病病變具有特徵性的外觀,但早期病變可能被誤診為皮膚癬菌病暗色絲孢霉病必須通過組織病理學和培養,與眾多其他原因引起的面部特殊的皮膚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相區別。普通的蘇木素和伊紅染色組織標本很易辨認出暗色真菌,表現為分隔的,反映出其自然黑色成分的棕褐色小體。Masson-Fontana黑色素染色可確定其存在。為鑒定致病菌種需作培養。

著色芽生菌病和暗色絲孢霉病的診斷

著色芽生菌病和暗色絲孢霉病的檢查化驗

1、實驗室檢查:直接鏡檢可見棕色、分隔厚壁的抱子即「分裂體」,未見茵絲。真菌培養有暗色真菌生長。

2、組織病理檢查:只侵犯表皮真皮,不侵犯皮下組織。表皮呈假上皮瘤樣增生,表皮、真皮內有小膿腫。在小膿腫和異型多核巨細胞內可見不同形態的棕黃色硬殼細胞(厚壁抱於)。

著色芽生菌病和暗色絲孢霉病的鑒別診斷

1、疣狀皮膚結核 多見於成年男性,好發於手、足、上臂等暴露部位,有外傷史,皮疹早期為單個暗紅色的丘疹結節,質硬.以後皮疹逐漸擴大呈乳頭瘤樣增生,表面可有淺表潰瘍,中央形成萎縮性瘢痕,組織病理為表皮疣狀增生真皮結核肉芽腫真菌直接鏡檢為陰性。

2、足茵腫 常有外傷史,好發於經常接觸泥土者。皮損為暗紅色浸潤性肉芽腫件斑塊,可形成瘺道,從中能排出顆粒。真菌直接鏡儉可見足菌腫顆粒。

著色芽生菌病和暗色絲孢霉病的併發症

併發症可致患肢毀形或影響功能,也可形成象皮腫。極少數則可播散至遠處皮膚內臟,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也可引起死亡,但屬罕見。

著色芽生菌病和暗色絲孢霉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1、外出穿鞋,避免皮膚接觸土壤;

2、注意防止外傷,早期發現損害後及時治療。

著色芽生菌病和暗色絲孢霉病的西醫治療

對具有正常完整防禦功能的人,暗色真菌極少引起致死性感染。威脅生命的疾病常發生於免疫受損的患者。伊曲康唑儘管不是對所有的病人都有效,但仍是最有效的抗真菌藥。有時可用氟胞嘧啶輔助性治療,因為雖然有一些病變可能反應快,但常會複發。氟康唑很少可使病變消退,兩性黴素B也無效。許多病例需外科切除方能治癒。

參看

關於「著色芽生菌病和暗色絲孢霉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