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菌腫
A+醫學百科 >> 足菌腫 |
足菌腫(mycetoma),由真菌或放線菌引起的一種罕見的慢性肉芽腫性疾病。多見於足部。侵犯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筋膜,甚至骨骼。形成許多竇道及瘺管,從瘺管排出膿液,膿液中有病原體集結形成的帶有各種色素的顆粒。久治不愈,遷延多年,往往要截肢,也可侵犯手、膝和陰囊等處。1942年英國軍醫在印度馬杜拉地區發現赤足行走者的足部患有此病,稱為馬杜拉足,後稱馬杜拉真菌病。本病系植物體上或土壤中的病原體侵入足部傷口引起的感染,主要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目錄 |
病原體
較常見的是足菌腫馬杜拉菌、甄氏外瓶霉、博伊德氏假性阿利舍利菌、頭孢霉和麴黴等真菌和巴西諾卡氏菌、星形諾卡氏菌等放線菌,主要是需氧放線菌。
臨床表現
病原體從傷口進入皮下之後,經過較長的潛伏期,在原外傷部位出現皮下結節,結節增大、變軟、破潰,排出膿液,膿液中含有小米粒大小或更小的不同色澤的顆粒,一般為圓形,顆粒由真菌或放線菌的菌絲團塊組成,外麵包繞一層嗜酸性染色物質,可能是抗原抗體複合物,抗真菌藥不易透入。小的顆粒還可被淋巴帶到其他部位,病原體在該處繼續生長繁殖,造成在皮損周圍發生多數類似的結節,可互相融合。皮損有很深的瘺管。皮損增多,患部腫大變形。損害可侵入深部組織達到骨骼,引起骨質破壞和骨質增生,形成一個腫脹的假性腫瘤樣改變。
診斷
在膿液中或組織病理切片中找到顆粒,並作塗片檢查或培養有助於診斷。真菌容易培養,放線菌則較難,因為有許多細菌合併存在,因此,必須用水多次沖洗顆粒,然後再接種。臨床表現結合實驗室檢查,排除相似的疾病,如腫瘤、骨髓炎等,即可確診。
治療
放線菌引起者,可用磺胺、抗生素等長期治療,一般可以治癒。真菌引起者,多數要手術切除或截肢。近來有報告,用伊特拉康唑治療有效。
出自A+醫學百科 「足菌腫」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B6%B3%E8%8F%8C%E8%82%BF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足菌腫」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