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藥物的藥代動力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多數抗菌藥物在體內的分布情況符合二室模型,藥物先進入血供豐富的中央室,然後進入血流緩慢的周邊室。根據血藥濃度和時間的關係可制定藥時曲線,曲線下的總面積可反映抗菌藥物的吸收情況(利用度)及啄收速度。抗菌藥物主要經腎臟排出,也可經肝臟代謝、腸道排泄、肺呼出等而被清除。

抗菌藥物的生物半衰期一般在6小時以內,但也有長達10~12小時,甚至>200小時者。肝腎功能不全(特別是後者)時不少抗菌藥物的半衰期可明顯延長,應及時調整劑量或給藥間期。

無論口服(口服不吸收者除外)、肌注、靜注或靜滴、抗菌藥物的高峰血濃度一般於1/2~4小時內即可到達。吸收後迅速分布至人體各組織、胸腹腔、關節腔和體液中(表1、2、3),其濃度的50~100%以至數倍以上,故除包裹性積液或濃度稠厚者外,殊無局部用藥的必要。分泌至膽汁中的濃度因不同抗菌藥物而異,以四環素類紅霉素林可黴素氨苄青黴素、羧苄青黴素苯唑青黴素利福平青黴素G等的濃度為較高,約為血濃度的數倍至數十倍。次為氨基糖甙類及頭孢菌素類,其在膽汁中的濃度約為血濃度的25%至數倍。磺胺藥在膽汁中的濃度可達血濃度的50~100%。含氟喹諾酮類的膽汁中濃度高於血濃度。氯黴素萬古黴素多粘菌素等在膽汁中的濃度較低,一般僅及血濃度的25~50%。進入胎兒循環中的抗菌藥物濃度,約為母血濃度的10~100%,孕婦應用氨基糖甙類宜特別審慎。

抗菌藥物口服後的吸收程度很不一致,氯黴素、羥氨苄青黴素、氯林可黴素、利福平、強力黴素頭孢氨苄、磺胺藥等的口服吸收比較完全(約90%或以上)。四環素類易與金屬離子如鈣、鋁、鎂、鐵等螯合而影響其吸收(70%以下)。青黴素G口服易為胃酸及腸道中細菌產生的μ—內醯胺酶所破壞,致吸收少而不規則。氨苄青黴素和苯唑青黴素口給藥僅60~70%被吸收。氨基糖甙類、多粘菌素、萬古黴素、兩性黴素B口服後極少吸收,僅約0.3~3%。

表1 各種抗菌藥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青黴素G 氨苄青黴素 羧苄青黴素 苯唑青黴素 頭孢氨苄

頭孢

噻吩

頭孢唑啉 鏈黴素 卡那黴素 慶大黴素 妥布黴素 丁胺卡那黴素
劑量及給藥途徑 600mg IM 1gIM 1gIM 1gIM 0.5 IM 0.5 IM 0.5 IM 0.5 IM 0.5 IM 40mg IM 1mg/kg IM 7.5mg/kgIM
血濃度範圍(μg/ml) 0.3~10 0.6~12 4~ 35 2~ 12 0.5~16 0.5-15 5~ 45 5~ 15 2~ 10 2~6 4~6 18~25
血濃度峰值到達時間(h) 0.25~0.5 0.5 1.5 0.5~1 0.5~1 0.5-1 0.5~1 1~2 1~2 0.5~1 0.5 1
血濃度中毒高限 (μg/ml) >200 >200 >25 >25 10~12 >35
血半衰期(h) 0.5~0.6 1.5 1.5 0.5 1~2 0.5-1.5 1.8~2 3~5 2~3 1.9~ 2.2 2.2
蛋白結合率(%) 41~73 17~29 47 88~94 10~15 55-66 80 20~40
主要排泄途徑 腎肝 腎肝 腎肝 腎肝 腎肝
體內代謝或變為無活力(%) <10~40 <10 <10 >30 5 30-40 0 10~40 25~50 <10
口服吸收(%) 10~25 70 60 80~100 0.5 0.5~2 2
從大便排出(%) 極少 少量 - - 極少 2~3 1
大便濃度(μg/g) 極低 50
尿內濃度(μg/ml) 600~1000 >3000 700~4000 600~2000 1000~50000 700-3000 >1000 70~1000 200~1500 200~400 100~300 >100
尿內排出(%) 60~100 65~35 24~40 70~90 60-90 80~95 50~60 40~90 40~100 85 94
透析清除血腹 = = + + + + + + + + +
+ + + + + + + +
膽汁濃度(血濃度倍數) 1~5 4~ 40 0.2 較高 1~4 0.4-0.8 0.3 0.4~3 0.25~2 0.3~0.6 0.2
正常時腦脊液濃度(占血濃度之%) 1-10 5 1- 20 0 0 0.2-1.8 2~5 0~ 20 0 0
炎症時腦脊液濃度(占血濃度之%) 10~30 10~65 1~2 1 0.4-50 10~50 10~40 6~50 <0.6~3.8
關節腔中濃度(占血濃度之%) 30~100 80 __ 50 25-100 20~30 50~100 50
胸腹腔中濃度(占血濃度之%) 20~50 60~80 10~50 100 45-100 20~100 30~100 10~20 50
乳汁中濃度(占母血濃度之%) 5~ 10 存在 40~50 30 100 10 -
胎兒循環中濃度(占母血濃度之%) 10~75 50 95 存在 50-100 40 70~90 50 10~100 100 20 10~50

註:表中數值采自不同來源,可靠性有待進一步驗證,僅供參考。(續下表)

氨黴素 紅霉素 林可黴素 氯林可黴素 四環素類 強力黴素 利福平 多粘菌素 兩性黴素B 萬古黴素 磺胺藥 PMT 備註
劑量及給藥途徑 1gp.0 0.25 p.0 0.5p.0 0.15 p.0 0.25 p.0 0.2p.0 0.45 p.0 25mgIM 50靜滴 0.5 1V 0.5p.0 0.2p.0
血濃度範圍(μg/ml) 8~ 12 0.2~2 0.5~4 1~ 3.5 0.5~4 1.1~ 3.1 4~ 19 0.5~8 0.5~3 2~ 2.5 40~100 2 各作者所得結果有較大差別
血濃度峰值到達時間(h) 2~3 1~3 4 0.75~2 2~6 2~3 1~2 2 2 0.2 2~6 1~2
血濃度中毒高限( μg/ml) >25 >10 >50
血半衰期(h) 1.6~3.3 1.5~3 2~ 2.5 6~ 10 13~22 4~8 1.6~8 18~24 6~ 10 6~200 12.5 各作者所得結果有一定差別
蛋白結合率(%) 25~70 18~44 25~94 25~94 25~70 90 75~80 低~50 >90 10 45~98 42~46 各作者所得結果很不一致
主要排泄途徑 肝腎 肝腎 肝腎 肝腎 腎肝 腎肝 腎肝 體內代謝腎 腎肝 腎肝
體內代謝或變為無活力(%) 80~85 40~85 40 >30 30~50 50 20~30 40~60 80 5~ 15 <3 各作者所得結果有一定差別
口服吸收(%) 15~90 16~40 25~30 90 20~70 >90 >90 0~3 90~100
從大便排出(%) >1 6~18 33 3 20~70 5 1~ 10 >5 0~8 <4
大便濃度(μg/g) 3~10 50~100 200 70~200 10 6~100
尿內濃度μg/ml) 70~150 5~ 60 60~80 3~ 15 60~300 30~40 50~300 40~100 100~2000 150~>1000 50~100 各作者所得結果有較大差別
尿內排出(%) 5~ 20 1~ 15 20~70 <10~23 10~30 40~80 5~ 40 30~90 40~60 各作者所得結果有較大差別
透析清除血/腹膜 ± ± ± +被清除±少量被清除-不被清除
±
膽汁濃度(血濃度倍數) 0.2~0.5 10~25 25~4 5~ 30 10~20 5~ 20 0.5~1.7 0.5 0.5~1 1~2
正常時腦脊液濃度(占血濃度之%) 25~50 2~5 0 1~ 30 50~100 3~8 極低 0.3 0 25~90 <50
炎症時腦脊液濃度(占血濃度之%) 50~100 10~20 40 40 7~ 50 __ 20 0~40 5~ 25 10~20 35~90 50
關節腔中濃度(占血濃度之%) 30~50 15~30 100 50~100 __ 存在 _ 80 50~100 >100
胸腹腔中濃度(占血濃度之%) 30~80 15~30 - 50~100 20~100 5~ 25 20~100 12~23 __ 25~100 50~100 >100
乳汁中濃度(占母血濃度之%) 0~ 50 50 8~15 __ 25~100 30 10~25 __ __ 40~60 接近100 >100
胎兒循環中濃度(占母血濃度之%) 5~25 存在 __ 50~75 40~60 10 __ __ 30~40 接近100 >100

續上表

表2 五種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藥代動力比較

孢他定 頭孢氨噻肟 頭孢哌酮 頭孢三嗪 羥羧氧醯胺菌素
蛋白結合率(%) 17~26 30~38 87~90 83~96 50
血峰濃度(μg/ml)靜注1g後 80 42 153 150 60
Ccr>90 1.8 1.1 1.9 8 2.3
Ccr<10 2.5 2.5 2.5 12 19
主要排泄途徑 腎膽
尿內排出(%) 75~90 55~90 25 60 60~90
膽汁排出(%)或濃度 40μg/ml峰值 0.01~0.1 75~80 11~30(40) >1
炎症時進入腦濃度 ±
體內代謝

表3 幾種新喹諾酮類藥物的藥代動力學比較

藥物 口服量(mg) 生物利用度(%) 血濃度峰值(μg/ml) 半衰期(h) 蛋白結合率(%) 排泄(%)糞腎 代謝產物數
丙氟哌酸 500 60~80 1.8~2.8 3.3~5.4 20~40 40~60 15 4
氟啶酸 400 80 2.8~3.6 3.3~5.8 35 65~72 18 1
氟哌酸 400 35~45 1.4~1.8 3.3~6.5 14 30~40 28 5
氟嗪酸 400 85~95 3.5~5.3 5.0~7.0 25 70~90 4 3
甲氟哌酸 400 90~100 3.8~5.6 7.5~10.0 20~30 60 __

(引自 lode H,et al Drugs 1987 34 suppl 1:21~25)

抗菌藥物進入血液後部分與血漿蛋白相結合,結合率自0~99%不等。結合的藥物無抗菌活性,也不易透過各種屏障,但結合松馳而可逆,當血濃度下降時即漸釋出。

除氯黴素、磺胺藥,第三代頭孢菌(除頭孢哌酮外)等外,抗菌藥物在腦膜無炎症時很少進入腦脊液中,腦膜有炎症時則進入的濃度可達血濃度的5~50%,炎症消退時進入的藥物也隨之減少。處理化膿性腦膜炎時,嬰兒及兒童病例宜採用氯黴素、氯苄青黴素等,成人患者可選用青黴素G、氯黴素、某些第三代頭孢菌素等。一般無需同時鞘內給藥。國內由於腦膜炎球菌耐磺胺藥者尚少,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例仍可採用磺胺嘧啶治療。

除口服不吸收者外,抗菌藥物在糞便中的濃度遠較尿中濃度為低,但進行肝腸循環的藥物如紅霉素、四環素、利福平等則仍可在糞便中排出相當的濃度。四環素、強力黴素、紅霉素、某些磺胺藥、氟喹諾酮類等應用後有一定濃度的藥物進入前列腺中;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磷黴素、某些氯喹諾酮類等在骨組織中有較高的濃度。

磺胺藥和大部分抗生素、氟嗪酸、氟啶酸等主要由腎臟排泄,因此尿中濃度大多較高,常常出血濃度數十甚至數百倍。主要在肝內代謝或體內滅活的抗菌藥,則自尿中排出的濃度較低,但除兩性黴素B外,其在尿中的濃度仍高於血濃度數倍。故處理急性尿路感染,宜選用服用方便、毒性小、價格低的藥物如磺胺藥(常與TMP合用)等。氯基糖甙類、磺胺藥、紅霉素等在鹼性尿中的抗菌活性較強,而四環素類的活性則在偏酸的尿中有所增強,故用以處理尿路感染時宜按不同藥物同時給服碳酸氫鈉維生素C

氨基糖甙類和頭孢菌素類可經血液透析(部分經腹膜透析)而被大部清除,因而有必要在術後加用一次劑量或半量。四環素類、林可黴素類、萬古黴素、兩性黴素B等的血藥濃度則很少受血或腹膜透析的影響。

關於「抗菌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