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肝硬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肝硬化(hepatic sclerosis)是慢性瀰漫性進行性肝臟疾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引起肝臟損害,肝臟呈進行性、瀰漫性、纖維性病變。臨床症状輕重相差懸殊,表現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礙及門脈高壓現象。病理變化主要為肝臟的纖維化及假小葉的形成。

目錄

小兒肝硬化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其病因很多,可由肝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以是全身系統性疾病的一部分表現。感染是導致小兒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先天性膽道梗阻及先天性代謝缺陷遺傳病也為小兒肝硬化較常見的病因。

二、發病機制:

1、感染:

(1)病毒種類:

病毒性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丁型肝炎庚型肝炎巨細胞病毒性肝炎)、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水痘病毒;先天性梅毒;寄生蟲病(日本血吸蟲、肝吸蟲、弓形體病)等。

(2)致病機制:

因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感染肝臟後,漸進展為肝硬化,兒童中常見為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症肝炎壞死後性肝硬化;

新生兒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肝炎後呈亞臨床過程,易發展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宮內感染,先天梅毒均易侵犯肝臟,發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

寄生蟲病中晚期血吸蟲病華支睾吸蟲病弓形蟲病瘧疾;細菌中毒性肝炎較少發展為肝硬化,但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症或1歲以下嬰兒伴有營養不良或病毒性肝炎時易導致肝硬化。

2、遺傳性或先天性代謝缺陷:

主要由於某些酶的缺陷使酯、胺基酸、脂肪或金屬微量元素銅、鐵等貯積肝臟,致肝硬化。

常見有肝豆狀核變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酪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積病Ⅳ型、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Zellweger症候群(腦肝腎症候群)是少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為過氧化物酶體(peroxisome)發育缺陷或過氧化物酶體中某一種酶功能缺失所致,以肝硬化、腎囊腫肌無力驚厥、特殊面容及青光眼白內障等先天眼疾為主要表現,伴有鐵代謝異常。

3、免疫異常:

自家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小兒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

4、肝及膽管囊性疾病:

先天性肝纖維化(congenital hepatic fibrosis,CHF),先天性肝內膽管擴張症Caroli病),先天性膽總管囊腫(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

為一組先天性肝纖維化和膽管囊性病變疾病。先天性肝纖維化(CHF)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病因不詳,約40%為同胞兒。Caroli病遺傳方式同CHF,確診靠B超CT,必要時內鏡下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先天性膽總管囊腫詳見膽道疾病。

5、淤血性肝硬化:

Budd-Chiari症候群,慢性縮窄性心包炎,由於肝靜脈血管畸形血栓形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縮窄性心包炎造成長期肝淤血而導致肝硬化。

6、其他原因:

未能確定病因者並不少見。多於1~3歲發病,肝腫大為最初表現,其他尚有發熱厭食黃疸,多數迅速進展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此病發生原因不清。

小兒肝硬化的症状

一、臨床表現

1、代償期:

可僅有食慾不佳、噁心嘔吐腹脹腹瀉消化道症状。主要體征為肝大,脾臟亦可增大。

2、失代償期:

臨床表現逐漸明顯,患兒漸見消瘦乏力,出現門脈高壓腹水脾功能亢進、有出血傾向

亦可見肝掌蜘蛛痣,但嬰幼兒時期較少。患兒面色晦暗,常伴有貧血

3、後期:

側支循環形成,有食管下端及胃底靜脈曲張,為門脈高壓的結果。

4、分類:

(1)門脈性肝硬化

起病過程較緩慢,可潛伏數年。

(2)壞死後性肝硬化

發展較迅速,不易代償,常在短期內由繼發感染導致肝衰竭而死亡。

多數病兒常以肝衰竭為最早表現,出現黃疸、消化道症状,易誤診為急性肝炎

(3)膽汁性肝硬化

原發性

多數有發熱、乏力、食慾減退上腹不適。由於毛細膽管炎,早期表現梗阻性黃疸皮膚瘙癢、尿色深黃、腹瀉、大便變白色或色淺,肝顯著增大。

黃疸持續長期者可能出現出血傾向及皮膚黃疸。

實驗室檢查主要為阻塞性黃疸的表現。

繼發性

在小兒時期,主要為肝外膽道梗阻繼發肝硬化,其臨床表現為阻塞性黃疸,與原發性病例很相似,而預後及治療則完全不同,因此必須加以鑒別,並避免錯誤的手術。

二、、相關檢查:

可行胃鏡超聲波檢查、肝活組織檢查肝臟穿刺活體組織檢查等。

三、診斷:

應根據病史、臨床症状和體征,加上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可的相互診斷。

小兒肝硬化的診斷

小兒肝硬化的檢查化驗

可行以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一、血常規

全血細胞計數減少。肝硬化代償血清膽紅素ALT凝血酶原時間均可正常,血清白蛋白水平輕度下降是肝功障礙的早期指征;

血清鹼性磷酸酶膽固醇磷脂增高,ALT中等或輕度增高;而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為肝硬化有活動性病變的實驗室異常。

二、超聲檢查:

都卜勒超聲檢查,在門靜脈周圍發現有側支血管形成是肝外門靜脈阻塞的一個徵象。正常情況下可見到呼吸對門靜脈血流有調節作用,如果此征消失提示門靜脈高壓。但出現此征亦不能絕對排除門靜脈高壓。

三、食管X線鋇劑造影:

在成人,鋇劑造影檢出食管靜脈曲張的敏感性約為70%。近年來由於內鏡的廣泛應用,此項技術已很少用於食管靜脈曲張的檢查,而且對上消化道活動性出血的檢出價值極其有限。

四、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可直接觀察食管靜脈曲張存在與否及其程度。

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兒,一旦病情平穩,應立即進行胃鏡檢查,以便儘快確定出血部位、病變性質及迅速行鏡下止血治療。

對無症状或處於穩定期的患兒亦可行胃鏡檢查以便預測靜脈曲張出血的風險及選擇預防性硬化治療的時機。

五、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

股動脈插入導管,行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正常情況下門靜脈在10~20s內即可顯影。在伴有海綿狀血管瘤變異的病人,於閉塞的門靜脈周圍可見有許多細小的側支血管形成。

小兒肝硬化的鑒別診斷

應與以下病症相鑒別:

出現腹水者應與結核性腹膜炎縮窄性心包炎營養不良性水腫鑒別。儘可能做出病因診斷。

膽汁性肝硬化應區別是肝內或肝外梗阻。

一、結核性腹膜炎:

絕大多數繼發於其它器官的結核病變。本病的感染途徑可由腹腔內結核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而來。前者更為常見,如腸結核腸系膜淋巴結核輸卵管結核等,均可為本病的直接原發病灶。女性多於男性,可能由於盆腔結核逆行感染所致。

二、縮窄性心包炎:

是各種原因引起心包臟壁層炎症、纖維素性滲出物沉積,並逐漸機化增厚攣縮甚至鈣化,壓迫心臟大血管根部,致心臟舒張期充盈受限從而導致右心房、腔靜脈壓增高及心排出量降低等一系列循環功能障礙。導致這方面炎症最多見的原因是結核和化膿性感染其次為黴菌病毒感染等。

三、先天性肝纖維化

一種罕見的遺傳性先天性畸形,以門管區結締組織增生、小膽管增生為特徵,門脈區出現纖維組織為主要病理改變,而小葉的結構則保持正常。有肝脾腫大門脈高壓嘔血等表現。可通過門腔靜脈分流術治療。病程後期一般均會導致門脈高壓症,50%的患者可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Kerr等(1961)首次將該病命名為先天性肝臟纖維化

小兒肝硬化的併發症

可並發以下病症

一、上消化道出血

門脈高壓靜脈曲張凝血機制異常所致,患兒有嘔血便血消化道大出血為常見死亡原因之一,易誘發肝性腦病

二、肝性腦病:

過去稱肝性昏迷(hepatic coma),是嚴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綜合病徵,其主要臨床表現意識障礙、行為失常和昏迷

三、繼發感染

主要為細菌感染真菌感染亦可發生,尤多見於膽道系統。

四、門靜脈血栓形成

小兒不多見,血栓緩慢形成,臨床症状不明顯,若突然發生,則有劇烈腹痛、便血,以至休克

五、肝腎症候群

肝腎症候群(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指在嚴重肝病時發生的功能性急性腎功能衰竭(functional acute renal failure,FARF),臨床上病情呈進行性發展。HRS是一種嚴重肝病伴有的特異性的急性腎功能衰竭,其最大的特點是這種急性腎功能衰竭為功能性,一般認為此種FARF在病理學方面無急性腎小管壞死或其他明顯的形態學異常。

發生於晚期肝硬化,有肝衰竭腎血流量減少,及低鉀血症等原因,繼發腎功能衰竭,即肝腎症候群。患兒有尿少無尿、全身水腫氮質血症

小兒肝硬化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預防:

1、定期體檢: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2、做好隨訪:防止病情惡化。

3、感染是導致小兒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加強孕期保健,防止孕期各種感染性疾病,尤其是B肝病毒、巨胞病毒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先天性梅毒等感染,以免造成小兒肝臟損害而發生本症。

4、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勞逸結合,多參加體育鍛煉,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果。

5、同時應合理餵養,平衡膳食,做好小兒生後的各種預防接種工作,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防治各種慢性炎症腸病等等。

二、治療前:

應該對該病症狀和相關的禁忌進行詳細的了解等。

小兒肝硬化的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

本病早期氣滯血淤、肝脾腫大,屬實證,治療以清化濕熱,疏肝化淤法。

晚期由於氣滯血淤加重,波及脾腎,久而脾腎陽虛行水無力,水濕停聚,出現腹水,而形成「臌脹」,此期可以虛濕兼見。

腹水是標,脾腎陽虛是本,根據病情標、本、緩、急之不同,採取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或標本兼治之法,隨證加減。

小兒肝硬化的西醫治療

一、支持治療:

1、 注意適當休息,晚期需臥床休息。

2、進食高熱量、高糖類、適量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尤以B族維生素及A、D、K及C更重要)、易消化而無刺激的食物。

代償功能障礙時可適量使用維生素B1葡萄糖等。

肝功能嚴重受損、全身情況較差者可從靜脈補充營養,如給予葡萄糖加胰島素水解蛋白胺基酸血漿、全血或人血白蛋白,必要時可採用腸道外營養,並給予輔酶A、三磷腺苷(ATP)等。

3、選擇適當的護肝藥物,品種不要過多,尤其避免用對肝臟有毒性的藥物,如苯巴比妥氯丙嗪四環素異煙肼等。

二、治療原發病:

1、原發病:

對活動性肝硬化,如病毒性肝炎、自家免疫性肝炎(AIH)等導致肝硬化,在活動性代償期時應積極做抗病毒等相應病因病原治療。肝炎活動性病變或進行性肝壞死主要控制其發展並使之靜止。

2、藥物:

可用潑尼松口服,肝炎控制後減量,給予維持。同時給予硫唑嘌呤,或給予免疫增強劑

3、併發症的治療:

(1)腹水

限鈉、限水,鈉鹽應限制在每天0.5g以下,攝水量限制在每天1L以下。

必要時輸血、血漿或人血白蛋白,並用適當的利尿藥。對腹水中蛋白可應用自身再輸注法,對大量腹水可用腹水超濾、回輸治療

無效時改用呋賽米。但在肝性腦病情況下不宜用利尿藥以免引起水、電解質的紊亂。激素膽汁性肝硬化有一定效果。

(2)消化道出血

除禁食、注射維生素K1外,可給予生長抑素。大出血時輸入全血補充血容量和血漿白蛋白。脾臟大而肝功能較好者,可行脾切除術

(3)肝性腦病:

肝性腦病的治療是綜合性、多環節的。

(4)肝腎症候群

去除腎功能衰竭的誘因,維持出入量平衡,適當合理的擴容療法,腹水過濾濃縮回輸,透析療法及外科門腔靜脈分流術

三、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 :

人工肝是徹底治療肝硬化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對代謝肝病肝內膽管發育異常所致肝硬化。由於受供者的限制,尚不能大規模地開展。

四、抗肝纖維化治療:

抗肝纖維化藥物如秋水仙鹼(Colchicine)、青黴胺(Penicillamine)、γ-干擾素中藥製劑,可根據病情選用。

小兒肝硬化的護理

預後:

一般預後較差,大多數肝硬化病例呈進行性加重,偶可在病程中自然停止進行。

由於小兒肝組織再生能力較成人強,爭取早期治療,預後比成人稍好。

參看

關於「小兒肝硬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