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腦膜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細菌性腦膜炎中樞神經系統嚴重的感染性疾病,成人常見,兒童患者尤多.許多細菌均可引起本病,其中腦膜炎球菌所致者最多,依次為流感桿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及其他革蘭陽性桿菌、葡萄球菌、李司忒苗、厭氧菌等。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環,形成敗血症,最後局限於腦膜脊髓膜,形成化膿性腦脊髓膜病變。主要症状表現有發熱頭痛嘔吐皮膚瘀點及頸項強直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

流腦的病情複雜多變,輕重不一,一般可有三種臨床表現,即普通型、暴髮型及慢性敗血症型。普通型佔全部病人的90%左右,按其發展過程可分為上呼吸道感染期、敗血症期及腦膜炎期三個階級。腦膜炎期病人高熱及持續毒血症,全身仍有瘀點、瘀斑,但中樞神經系統病症狀加重。因顱內壓增高而病人頭痛欲裂、嘔吐頻繁,血壓可增高而脈搏減慢,常有皮膚過敏、怕光狂躁驚厥。1~2d後病人進入譫妄昏迷狀態,可出現呼吸循環衰竭。晚髮型腦膜炎多見於兒童。  

目錄

症状體征

1.新生兒

應注意常有敗血症或神經系統先天性缺陷。詢問兒母有無重症感染、絨毛膜炎、早期破水、產程過長或產道感染史。注意患兒體溫高低,有無吸吮困難、嘔吐、腹瀉、活動減少、哭聲尖或不哭、煩躁不安、呼吸不規則或呼吸困難、陣發性窒息、驚厥、黃疸發紺等情況。

2.嬰兒和兒童

應注意病前數日有無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史,常為急性起病,易激動,突然尖叫,呆視,發熱,頭痛,嘔吐,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驚厥,嗜睡,譫妄,昏迷。仔細檢查有無外耳道溢膿乳突炎,皮膚淤點,膿皰疹,心跳快,脈細弱,血壓低,呼吸節律不齊,瞳孔大小不等,肝脾腫大皮膚劃痕試驗陽性,膝反射亢進前囟飽滿,角弓反張,腦膜刺激征,顱內壓增高征;眼底檢查有無視乳頭水腫動脈痙攣出血點等。

3.有以下情況者應考慮有硬腦膜下積液存在

腦膜炎呈慢性過程;急性化膿性腦膜炎,經積極合理治療而體溫不降;病情好轉後又出現高熱、嘔吐、嗜睡、昏迷、驚厥等症状;頭圍增大,前囟持續或反覆隆起;有局灶性神經體征。宜作顱骨透照或硬膜下穿刺(如一側液體>2ml,蛋白>40mg,紅細胞<1.0×1012/L,即可確診)。或行CT、磁共振檢查。  

診斷檢查

1.新生兒

應注意常有敗血症或神經系統先天性缺陷。詢問兒母有無重症感染、絨毛膜炎、早期破水、產程過長或產道感染史。注意患兒體溫高低,有無吸吮困難、嘔吐、腹瀉、活動減少、哭聲尖或不哭、煩躁不安、呼吸不規則或呼吸困難、陣發性窒息、驚厥、黃疸、發紺等情況。

2.嬰兒和兒童

應注意病前數日有無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常為急性起病,易激動,突然尖叫,呆視,發熱,頭痛,嘔吐,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驚厥,嗜睡,譫妄,昏迷。仔細檢查有無外耳道溢膿和乳突炎,皮膚淤點,膿皰疹,心跳快,脈細弱,血壓低,呼吸節律不齊,瞳孔大小不等,肝脾腫大,皮膚劃痕試驗陽性,膝反射亢進,前囟飽滿,角弓反張,腦膜刺激征,顱內壓增高征;眼底檢查有無視乳頭水腫、動脈痙攣、出血點等。

3.有以下情況者應考慮有硬腦膜下積液存在

腦膜炎呈慢性過程;急性化膿性腦膜炎,經積極合理治療而體溫不降;病情好轉後又出現高熱、嘔吐、嗜睡、昏迷、驚厥等症状;頭圍增大,前囟持續或反覆隆起;有局灶性神經體征。宜作顱骨透照或硬膜下穿刺(如一側液體>2ml,蛋白>40mg,紅細胞<1.0×1012/L,即可確診)。或行CT、磁共振檢查。

4.檢驗

白細胞計數鹼性磷酸酶染色積分、皮膚淤點塗片找細菌。腦脊液檢查,包括壓力、常規、生化細菌培養和塗片染色查病菌,有條件時行常見菌的對流免疫電泳免疫熒光檢查。乳酸鹽、LDH及免疫球蛋白測定。血清鈉、氯,尿鈉及滲透壓測定等,並酌情複查。

5.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結核性腦膜炎乙腦、流腦及中毒性腦病等鑒別。  

治療方案

1.一般治療

安靜臥床,注意消毒隔離,保持呼吸道通暢,給氧,吸痰。抗驚厥可用安定0.1~0.2mg/kg靜注(每次至多10mg);苯巴比妥鈉5~7mg/kg肌注、靜注各半量;苯妥英鈉6mg/kg靜注,必要時可重複,儘早改口服;副醛0.3ml/kg灌腸

2.抗菌藥物治療

(1)B型流感桿菌:選用氨苄青黴素400mg/(kg.d),分6次靜注,熱退5d後停藥,療程10~14d;或用足療程後腦脊液中淋巴細胞<50×106/L,蛋白<500mg/L,即可停藥。氯黴素50~100mg/(kg.d),分2次靜注,療程7d。

(2)肺炎雙球菌青黴素80萬~100萬U/(kg.d),靜滴,氨苄青黴素150~400mg/(kg.d),或紅霉素50~60mg/(kg?d),分次靜滴,若青黴素過敏,可換頭孢匹林80mg/kg,分4次靜注,另加椎管內注射5~25mg/d。

(3)葡萄球菌:頭孢匹林。青黴素用於敏感菌株,同時椎管內注射頭孢匹林。

(4)病原菌不明:氨苄青黴素,若對青黴素過敏可換氯黴素。

3.腦性低鈉血症的治療

如血清鈉<120mmol/L,有低血鈉症状,可在2~3h內靜滴3%氯化鈉12ml/kg,此量約可提高血鈉10mmol/L,必要時可於數小時後重複一次。

4.硬膜下積液的處理

早期經顱骨透照或CT檢查發現有積液,但無顱內壓增高症状者,不必穿刺治療。積液多且有顱壓增高症状可予穿刺,先每日穿刺,每次抽液不超過30mi,以後隔日穿刺直至積液放淨為止,多於2周內痊癒,如3~4周仍不減輕,或液量過多,穿刺抽液不能減輕顱內高壓症状者,可持續引流,如仍不見效,可考慮手術摘除囊膜。

5.顱內壓增高的處理

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於20~30min內快速靜液,輔以50%葡萄糖液1/8~12h,可用2~3次,療程一般2d。或用30%尿素溶液(用10%山梨醇稀釋)。維持治療可用甘油1~2g/kg,1/4~6h,口服或鼻飼。

6.防止椎管阻塞

對腦脊液濃稠或治療較晚者,可靜滴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鞘內注射地塞米松1~2mg,可提高療效。

7.抗休克 有感染性休克者,按感染性休克處理。有DIC時,按DIC處理。

護理:

1.按兒科一般護理常規,昏迷者按昏迷護理常規。

2.昏迷、持續驚厥或休克患兒,應專人守護。監護呼吸、脈搏、體溫、血壓及病情變化,大小便次數及出入量。3.做好急救準備,發現驚厥、昏迷或病情驟變等,及時報告醫師處理。

4.飲食應少量多餐,食後少動,避免嘔吐,若病情許可,可豎直抱起或抬高床頭約20min。吞咽困難可用鼻飼。使用磺胺或腎毒性抗生素者,應給予充足的液體。

5.保持呼吸道通暢,嘔吐時頭側向一方,及時清除鼻咽部分泌物及嘔吐物,以防吸入性窒息。注意口腔護理。

出院標準及隨防: 症状消失,血象及腦脊液檢查正常,可以出院。出院後1周及1~2個月後門診複診查神經系統體征、血常規,必要時查腦脊液。  

用藥安全

細菌性腦膜炎的發病除細菌因素外,還與年齡及機體免疫機制是否有缺陷等相關。一般認為新生兒由於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機能未成熟,因此細菌性腦膜炎的發病率增高,發病後病情亦較為嚴重。

參考

關於「細菌性腦膜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