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弓形體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弓形體病是由弓形體(弓漿蟲)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凡有生物的地方几乎都有弓形體的存在。弓形體是一種寄生於細胞內的球蟲。感染途徑有先天性和後天獲得性感染。人體對弓形體具有先天性免疫力,臨床表現急性感染症状。嚴重者可致死。感染者只有一小部分出現臨床症状,大部分呈亞臨床型。先天性弓形體病皮疹瘀點紫斑為主;後天性弓形體病除少數嚴重者外,一般病情較輕,症状複雜多樣。在臨床上視侵犯器官和組織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本病的皮膚表現為非特異性。治療常用磺胺類藥物乙醯螺旋黴素克林黴素、也可以給患者注射弓形體素。

目錄

皮膚弓形體病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弓形體病是由弓形體(弓漿蟲)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二)發病機制

人體對弓形體具有先天性免疫力,感染後在組織中形成包囊,呈隱性感染而不發病,一旦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則表現為急性感染症状。感染者只有一小部分出現臨床症状,大部分呈亞臨床型。嚴重者可致死。本病急性期原蟲可侵犯各種組織,形成肉芽腫,導致組織發生壞死

皮膚弓形體病的症状

感染者只有一小部分出現臨床症状,大部分呈亞臨床型。先天性弓形體病皮疹瘀點紫斑為主;後天性弓形體病除少數嚴重者外,一般病情較輕,症状複雜多樣。皮膚表現為頭皮手掌及足底以外部位的斑丘疹皮下結節;亦可呈環狀風團丘疹甚至水皰,皮疹可相互融合;四肢及軀幹部可呈斑疹傷寒樣、猩紅熱樣皮疹。皮損多在發病後1周出現,2周後即可消退。本病急性期原蟲可侵犯各種組織,形成肉芽腫,導致組織發生壞死。在臨床上視侵犯器官和組織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本病的皮膚表現為非特異性。因此,僅根據臨床症状難以做出確切的診斷。通常經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直接熒光素標記抗體試驗、酶標檢測、放射免疫法、弓形體素皮試等,並由淋巴結腦脊液或周圍血液取材接種於實驗鼠,再用Giemsa染色塗片中找到弓形體方能確診。

皮膚弓形體病的診斷

皮膚弓形體病的檢查化驗

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直接熒光素標記抗體試驗、酶標檢測、放射免疫法、弓形體素皮試。腦脊液或周圍血液取材接種於實驗鼠,Giemsa染色塗片中找到弓形體。

病理變化:在病變或屍檢組織中可找到弓形體的滋養體或包囊。

皮膚弓形體病的鑒別診斷

臨床上應與斑疹傷寒淋巴瘤扁平苔蘚、急性痘瘡樣苔蘚樣糠疹相鑒別。

皮膚弓形體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本病動物宿主十分廣泛,故要管好家畜防止污染水源。不飲生水,不吃未煮熟的肉類、乳品。兒童不要玩貓和狗等動物。

皮膚弓形體病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1.磺胺類藥物 乙胺嘧啶磺胺甲氧密啶聯合應用,每個療程1個月,間隔30天後再進行下一個療程,可反覆數個療程。磺胺甲氧嘧啶劑量為2~4g/d,乙胺嘧啶劑量為25~50mg/d,2天後改為25mg/d。治療中要觀察血象。乙胺嘧啶有致畸作用,孕婦慎用;該藥是葉酸拮抗劑,故應給予葉酸同服。

2.乙醯螺旋黴素 孕婦及耐藥者可用。3g/d,20天為一療程。

3.克林黴素 孕婦可用,600~900mg/d。

4.聯合用藥 有人用乙醯螺旋黴素,2g/d,治療30~60天;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復方磺胺甲噁唑),4~6片/d,共30天;乙胺嘧啶,25mg/d,共15天,交替循環使用,直至皮損及腫大的淋巴結消退,抗體滴度降低或轉陰。

5.其他 亦有人反覆給患者注射弓形體素,並配合磺胺等藥物治療而獲良效。可能與弓形體素刺激免疫淋巴細胞產生淋巴因子有關。

(二)預後

感染者只有一小部分出現臨床症状,大部分呈亞臨床型。嚴重者可致死。

參看

關於「皮膚弓形體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