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馬兜鈴
Mǎ Dōu Línɡ
馬兜鈴
別名 馬兜零、馬兜苓、兜鈴、水馬香果、葫蘆罐、臭鈴鐺、蛇參果、馬兜鈴、臭鈴檔、臭罐罐、萬丈龍
功效作用 清熱降氣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熱咳喘百日咳
英文名 FRUCTUS ARISTOLOCHIAE
始載於 藥性論
毒性 無毒
歸經 肺經
藥性
藥味

馬兜鈴學名:Aristolochia debilis),中文名因其成熟果實如掛於馬頸下的響鈴而得。馬兜鈴為多年生的纏繞性草本植物。其果實為中藥之一種,稱馬兜鈴。其根稱青木香,藤稱天仙藤,也可藥用,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的功效。

目錄

綜述

馬兜鈴目(Aristolochiales)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植物的統稱。包括主要原產於熱帶的5個木質藤本屬和少數溫帶種。花萼3裂;有些種無花瓣,另一些種花大,氣味難聞。

北美的馬兜鈴科植物包括加拿大細辛(Asarum canadense)、維吉尼亞蛇根藤(Aristolochia serpentaria,即蛇根馬兜鈴)、鵜鶘花(Aristolochia grandiflora,即大花馬兜鈴)和煙斗藤(Dutchman's-pipe; Aristolochia durior,即美洲馬兜鈴)。歐洲催生草(Aristolochia clematitis,即鐵線蓮狀馬兜鈴)和歐洲野薑(Asarum europaeum,即歐洲細辛)亦屬本科。

鐵線蓮狀馬兜鈴,花淡黃色,2∼8朵簇生,喇叭狀;葉心臟形,葉緣細齒裂,果梨形,下垂,長約2∼5公分(0.75∼2吋);植株有毒,但其提取物用於催產(故英文名催生草)和治療毒蛇咬傷。  

形態特徵

馬兜鈴

  

北馬兜鈴

草質藤本。葉紙質;葉柄柔弱,長2-7cm;葉片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長3-13cm,寬3-10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擴展,邊全緣;基出脈5-7條。總狀花序有花2-8朵生於葉腋;花序梗花序軸極短或近無;花梗長1-2cm,小苞片卵形,具長柄;花被長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呈一長管,內面具腺體狀毛,管口擴大呈漏斗狀;檐部一側極短,有時邊緣下翻或稍2裂,另一側擴大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具延伸成1-3cm線形而彎扭的尾尖,黃綠,常具紫色縱脈和網紋;花藥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狀圓環。朔果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6.5cm,先瑞圓形而微凹,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果便下垂,隨果開裂。種子三角狀心形,扁平,有小點,具淺褐色膜質翅。

花期5-7月,果期8-10月。  

馬兜鈴

草質藤本。根圓柱形。莖柔弱,無毛。葉互生;葉柄長l-2cm,柔弱;葉片卵狀三角形、長圓狀卵形或戟形,長3-6cm,基部寬1.5-3.5cm,先端鈍圓或短漸尖,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稍擴展;基出脈5-7條,各級葉脈在兩面均明顯。花單生或2朵聚生於葉腋;花梗長l-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脫落;花被長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成一長管,管口擴大成漏斗狀,黃綠色,口部有紫斑,內面有腺體狀毛;檐部一側極短,另一側漸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頂端鈍;花藥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於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頭狀凸起,裂片先端鈍,向下延伸形成波狀圓環。蒴果近球形,先端圓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沿空間6瓣開裂;果梗長2.5-5cm,常撕裂成6條。種子扁平,鈍三角形,邊線具白色膜質寬翅。

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長習性

喜光,稍耐陰。喜砂質黃壤。耐寒。適應性強。  

園林用途

常於郊野路邊、林緣、灌叢中散生。在園林中宜成片種植,作地被植物,任其蔓延。亦可用於攀援低矮柵欄作垂直綠化材料。果實和根可藥用。  

繁殖培育

播種或分株、分根法繁殖,易成活。  

化學成份

馬兜鈴種子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acid)和一種季銨鹽的生物鹼。根中含有季銨鹽生物鹼木蘭花鹼(Magnoflorine)。

1.北馬兜鈴果實含總酸0.26%,其中有馬兜鈴酸A、C、D、β-谷甾醇木蘭鹼。此外尚含馬兜鈴內酯,經薄層檢查尚有與7-羥基馬兜鈴酸相對應的斑點。 2.馬兜鈴果實含揮髮油,另含總酸0.26%。種子含馬兜鈴酸A,馬兜鈴子酸及一種季銨生物鹼,其雷氏鹽熔點為285~286℃。  

藥理作用

止咳作用

從小鼠食道給磷酸可待因60mg/kg、馬兜鈴50%乙醇浸液濃縮液10g/kg(2g/m

北馬兜鈴

l)及同體積水,連續給藥3日,於末次給藥1小時恆壓(0.5kg/cm)噴霧濃氨水(25-28%)刺激一定時間後,觀察1分鐘內出現3次典型咳嗽為陽性反應。以引起半數小鼠咳嗽的噴霧時間(EDT50)為指標,實驗按序貫法進行。馬兜鈴組EDT50為70.37,相對EDT50(R值)為172.48%,可待因組EDT50為67.13,相對EDT50為163.50%。已知R值>130%,有鎮咳作用,R值>150%,有明顯鎮咳作用。表明馬兜鈴對氫氧化銨噴霧引咳法模型有明顯鎮咳作用,作用強度與磷酸可待因相當。

0-3.3kg貓,用3%戊巴比妥鈉按30mg/kg的劑量腹腔麻醉。方波刺激器,發出頻率40次/s,脈衝寬度0.5ms,振幅2.4v,連續刺激喉上神經5s,兩次刺激時間間隔3分鐘。共刺激3次,測出該貓的平均咳嗽次數。分別從食道給馬兜鈴5g/kg及同體積水,l小時後同法測其平均咳嗽次數。給藥前後咳嗽數之差為2.413±0.83(P<0.05),說明馬兜鈴對電刺激貓喉上神經引咳的自身比較具有明顯鎮咳作用。  

平喘作用

離體豚鼠支氣管肺灌流試驗證明1%浸劑可使其舒張,並能對抗毛果芸香鹼乙醯膽鹼組胺所致的支氣管痙攣,但不能對抗氯化鋇引起的痙攣。馬兜鈴去乙醇浸液0.5ml(2g/ml)能顯著抑制0.5ml組胺(10g/ml)致痙的豚鼠離休氣管平滑肌,表明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祛痰作用

用測定麻醉兔呼吸道粘液分泌的方法證明口服馬兜鈴煎劑(1g/kg)有微弱的祛痰作用,效果不如紫苑天南星

對正常大鼠血壓的影響:大鼠用烏拉坦腹腔注射輕度麻醉後,仿Kersten法測鼠腳血壓,從食道給馬兜鈴10g/kgx2日,於給藥後1.5小時,測各鼠血壓,結果馬兜鈴對正常大鼠血壓無明顯的降壓作用。  

抗炎作用

對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馬兜鈴10g/kg對20ul/只皮內注射組胺(50ug/ml)的所致小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大鼠炎性滲出增生的影響:馬兜鈴不能抑制由巴豆所致的炎性滲出和增生。對大鼠棉球肉芽腫增生的影響:馬兜鈴對大鼠棉球肉芽腫組織增生無明顯抑制作用。  

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馬兜鈴水浸劑(1:4)對常見皮膚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鮮北馬兜鈴果實及葉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果實的作用比葉強,除去鞣質後仍然有效,加熱後抗菌作用減低或喪失,對綠膿桿菌無作用。  

醫藥用途

中草藥

果實藥材名馬兜鈴,為清肺鎮咳化痰藥;莖藥材名天仙藤,能祛風活血;根藥材名青木香,有解毒、利尿、理氣止痛的功效。11月挖取根部,除去泥土、晒乾,果在10月採收,晒乾入藥。 干根含芳香油3%。 用分根和種子繁殖。  

性狀

本品呈卵圓形,長3~7cm,直徑2~4cm。表面黃綠色、灰綠色或棕褐色,有縱稜線12條,由稜線分出多數橫向平行的細脈紋。頂端平鈍,基部有細長果梗。果皮輕而脆,易裂為6瓣,果梗也分裂為6條。果皮內表面平滑而帶光澤,有較密的橫向脈紋。果實分室,每室種子多數,平疊整齊排列。種子扁平而薄,鈍三角形或扇形,長6~10mm,寬8~12mm,邊緣有翅,淡棕色。氣特異,味微苦。  

性味與歸經

苦,微寒。歸肺、大腸經。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種子毒性較大。《唐本草》記載:「其根不可多服,吐痢不止」。中毒症状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便血尿血蛋白尿呼吸抑制、血壓下降等。水煎果實30g,服後10分鐘左右出現噁心、頭暈氣短,繼則嘔吐逐漸加重,甚者吐血,並有脫水酸中毒[6,A-12,17]。家畜中毒引起消化器官及腎臟炎症多尿血尿下痢、食慾及反芻消失、知覺鈍麻、嗜睡瞳孔散大、後軀麻痹呼吸困難。  

功能與主治

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用於肺熱喘咳痰中帶血,腸熱痔血痔瘡腫痛。  

貯藏

置乾燥處。  

各家論述

1.《綱目》:馬兜鈴,寒能清肺熱,苦辛能降肺氣錢乙補肺阿膠散用之,非取其補肺,乃取其清熱降氣也,邪去則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膠糯米,則正補肺之藥也。湯劑中用多,亦作吐,其不能補肺,又可推矣。

2.《本草經疏》:馬兜鈴,入肺除熱,而使氣下降。咳嗽者,氣l之病也,氣降熱除,嗽自平矣。痰結喘促,亦肺熱病也,宜並主之。血痔痿瘡,無非血熱。況痔病屬大腸,大腸與肺為表裡,清臟熱則腑熱亦清矣,故亦主之。甄權用以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止。潔古用以清肺氣,補肺,去肺中濕熱者,皆除熱降氣散結之力也。

3.《本草經讀》:馬兜鈴,雖雲無毒,而偏寒之性,多服必令吐利不止也。

Bk2to.jpg

4.《內經》雲,肺喜溫而惡寒,若《開寶》所云肺熱咳嗽,為絕少之證,且所主咳嗽痰結喘促證,與血痔痿瘡外證,同一施治,其為涼瀉攻堅之性無疑。

5.《本草述鉤元》:馬兜鈴所治,專主咳嗽之因於肺熱而痰結喘促者,第肺熱痰結,須分虛實。《經》曰,太陽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又有虛勞少血,津液內耗,心火自焚,使燥熱乘肺,咯唾膿血,上氣涎潮,其嗽連續而不已者,用兜鈴於補瀉中,得不從所主劑以為別乎。且就痰結而論,亦不能以熱盡之。況六淫七情,每每因郁化火,治火之法,必先治郁,而火乃散。又不謂清肺熱,下逆氣,便可一了百當也,知此則可以善用兜鈴矣。

6.《本草正義》:馬兜鈴,潔古以為清肺,而又以為補肺,則殆誤解錢仲陽補肺阿膠散之真旨。要之,仲陽意中,只為肺受燥火之凌,熱壅不宣,故用牛蒡杏仁、兜鈴,皆屬開宣清熱主治。特以熱傷肺陰,乃主阿膠,非諸藥皆是補肺正將。瀕湖已謂錢氏此方,非以兜鈴補肺,乃取其清熱降氣,使邪去而肺安。案宣肺之藥,紫菀微溫,兜鈴微清,皆能疏通壅滯,止嗽化痰。似此二者,有一溫一清之分,宜辨寒嗽熱嗽,寒喘熱喘主治。究竟紫菀本非大溫,兜鈴亦非大寒,而能抉壅疏通,皆有捷效,洵乎同為肺金窒塞之良藥矣。

7.《藥性論》: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可。

8.《日華子本草》:治痔痿瘡,以藥於瓶中,燒熏病處。

Bk2tp.jpg

9.《開寶本草》: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痿瘡。

10.《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熱,安肺氣,補肺。

11.《本草求原》:治肺中濕熱,聲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兒麻疹內陷,喘滿聲喑,宜加用之。

12.《現代實用中藥》:治咯血。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冷涼濕潤的氣候,耐寒,耐旱.怕澇,忌陽光照射。宜在濕潤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中種植。

栽培技術種子繁殖:當果實由綠變黃色時分批採摘,過晚果實開裂。種子不耐干藏,採收後應立即播種或將種子埋於濕沙中,放陰涼處保存。若於晚秋或翌年春取出播種,種子發芽不整齊,在10-20℃變溫條件下發芽率高。也可在收穫後用赤霉

素5X104-4『浸種ld後放溫室沙藏。春播宜3月下旬-4月上旬,直播與育苗均可。育苗,在苗床上開條溝,行距25cm,溝深3-6cm,播幅10cm,將種子播下,覆土輕壓,加蓋稻草,以保持苗

床濕潤,出苗後除去覆蓋物,lhm2用種子15-22.5kg。至次年4月,按行株距 40cm X 30cm開穴定植。直播用穴播或條播法。

田間管理幼苗期需適當灌水,施氮肥1次,定植後至開花期,追施氮肥2次,8月中、下旬開花時增施磷、鉀肥。及時中耕除草,株高30cm後應搭架,以利其莖蔓攀援生長。

病蟲害防治馬兜鈴鳳蝶嚴重時將葉子吃盡。冬季應清理

田園,消滅越冬蛹,4-9月鳳蝶發生期,當1-2齡幼蟲群集危害時,用20%殺滅菌脂乳油2000倍液噴霧。此外,還有象鼻蟲、斜紋夜蛾、金斑夜蛾、蚜蟲等為害。  

常用配方

1.治傷寒後肺氣喘促:馬兜鈴一分,木通(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紫蘇莖葉一分。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燈芯十五莖,棗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二。(《聖濟總錄》馬兜鈴湯)

2.治肺臟虛實不調,痰滯咳嗽,面目浮腫,頰赤虛煩:馬兜鈴、麻黃(去節)、五味子(炒)、甘草(炙)各一兩。上搗篩,每服三錢,水盞,入砂糖少許,同煎至六分,食後臨臥去滓溫服。(《普濟方》馬兜鈴湯)

3.治肺熱咳嗽,氣急喘促:馬兜鈴七枚,桑根白皮(銼)三兩,甘草(炙)二兩,升麻一兩,燈芯一小束。上五味(口父)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一日三次。(《聖濟總錄》)

4.治久嗽不愈:用馬兜鈴五錢,蔞仁霜二錢,北五味一錢。俱炒共為末,每服一錢,早晚食後白湯調送。(《本草匯言》)

5.治血痔諸瘺瘡:用馬兜鈴一兩,甘草五錢,懷生地,於白朮各二兩。作五劑,水煎服。(《本草匯言》)

6.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水煮馬兜鈴服之。(《千金要方》)

7.治肺氣熱閉,下為癃閉或為淋澀:用馬兜鈴、懷生地各三錢,生甘草一錢,茯苓、木通、燈芯草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8.治心痛大馬兜鈴一個,燈上燒存性,為末,溫酒服。(《摘玄方》)

9.治瘰癧久不消:用馬兜鈴三錢,當歸、生地各二錢,牡丹皮一錢。日飲一劑,漸消。(《本草匯言》)

馬兜鈴

10.治鼻淵馬兜鈴五錢,麻黃三錢,五味子一錢,甘草一錢,水二鍾,煎一鍾。加黑砂糖少許。臥時溫服即愈。(《外科大成》馬兜鈴散)

11.治肺氣喘嗽:馬兜鈴二兩(只用裡面子,去卻殼,酥半兩,入碗內拌和勻,慢火炒干),甘草一兩(炙)。二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以藥末含咽津亦得。(《簡要濟眾方》)

12.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阿膠一兩五錢(麩炒),鼠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錢五分,馬兜鈴五錢(焙),杏仁七個(去皮、尖),糯米一兩(炒)。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小兒藥證直訣》阿膠散)

13.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水煮馬兜鈴服之。(《千金方》)

14.治心痛:大馬兜鈴一個,燈上燒存性,為末,溫酒服。(《摘元方》)  

臨床應用

馬兜鈴具有溫和而持久的降壓作用,適用於較早期的高血壓病製劑及用法各地不

馬兜鈴

盡相同,療效亦略有差異。

醇浸煎劑:取馬兜鈴1斤搗碎,加入20%乙醇溶液3000毫升,置於密閉瓦罐中,時加振蕩,浸漬1周後連罐嫩煮2/J塒,加壓過濾,得藥液約1000毫升,待涼後加入1/10量的95%乙醇,搖勻備用。每毫升約含生藥0.5克。視病情輕重每日用12~20毫升,分3次食後服。觀察

Ⅰ、Ⅱ、Ⅲ期高血壓病共121例,一般在服藥5~15天後,血壓即見下降,平均下降幅度為28/15毫米汞柱。其中舒張壓顯著降低(21毫米汞柱以上)的29例(佔24%),輕度降低(11~20毫米汞柱)的60例(佔49.6%),合計有效降壓率為73.6%。

Ⅰ及Ⅱ期患者的療效較晚期病人為佳。服藥後降壓曲線呈緩慢下降,也有部分病例呈波動狀下降。同時有3/4患者的臨床症状(頭昏、頭痛心悸失眠等)得到顯著改善或消失。停藥後,早期病人大部分仍能保持正常,而Ⅱ期以後的大部分患者在停藥20天至數月後即有回升趨勢,但所達到的高度較治療前為低;如再繼續服藥,仍可迅速見效。服藥期間除少數病例有噁心感、腹瀉、食慾減退外,未見其它副作用。經驗認為,醇浸煎劑每日量以15毫升較為適宜,血壓顯著下降後仍應繼續服藥至少兩周以上,長期服用亦不產生任何嚴重副作用。

流浸膏:每500毫升含生藥1斤。開始每日3次,每次2毫升,以後可逐漸增至5毫升。觀察32例,經1個月左右治療,平均降壓26/15毫米汞柱,其中舒張壓顯著減低和輕度減低(標準同前)的分別佔34.4%和25.0%,合計降壓有效率為59.4%。一般於7~14天出現降壓效果。但對臨床症状的改善尚不夠完全滿意,多數仍須結合其它方法隨症治療。服藥後除個別病例發生噁心外,大多無不良反應。

煎劑:每日用馬兜鈴15克,加水500毫升煎至半量,分3次食後服。37例患者服藥15~25日後,舒張壓顯著下降者10例,輕度下降9例,無效16例,平均降壓28/13毫米汞柱。停藥後一部分病人血壓一度回升,短期內均自然平復。觀察時間最長者278日,血壓未見回升。大部分病人症状亦有改善,其中以頭痛、頭昏改善最為顯著。副作用主要為胃納不佳和軟弱,但多不影響治療。  

性狀鑒別

性狀鑒別

1.北馬兜鈴

蒴果卵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5cm,直徑2-4cm,上端平截,中央微凹,有花柱殘痕;果柄細,長2-6cm;表面黃綠色、灰綠色或棕褐色。有縱稜線12條,由稜線分出多數橫向平行的細脈紋,果實輕而脆,易裂為6瓣;果皮內表面平滑而帶光澤,有密的橫向脈紋;果實分道揚鑣室,種子多數,平疊整齊排列。種子扁平而薄,鈍三角形或扇形,長6-10mm,寬6-12mm,邊緣有翅,淡棕色。氣特殊,味微苦。2.馬兜鈴

蒴果球形或長圓形,基部鈍圓,背縫線縱棱較平直。種子寬略大於長,心形。以

巨型馬兜鈴

個大、黃綠色、不破裂者為佳。  

顯微鑒別

果瓣橫切面:

1.北馬兜鈴

外果皮為1列細胞,每隔1-4個細胞有一較大細胞,胞腔內含棕色物。中果皮為

卵葉馬兜鈴

10餘列薄壁細胞,中部有斷續排列的維管束,背縫線處維管束較大,韌皮部外方有半有形纖維束,木化,束旁有石細胞,近腹縫線處有孔紋細胞5-9列,至背縫線處漸減少至1-2列。內果皮為3-4列纖維,國隔兩層細胞垂直排列,一層細胞長,壁孔小,另一層為類圓形孔紋細胞。

2.馬兜鈴

與北馬兜鈴相似,不同點是:中隔一層,細胞呈細長形,壁孔較大,另一層細胞長方形或類圓形。

種子橫切面:

1.北馬兜鈴

種翅由4-8列孔紋細胞組成,壁微木化。種皮最外層為1列類方形棕色細胞,內壁略凹凸不平,其內為1列棕色小型木化細胞,向內為2列薄壁細胞。胚乳細胞含脂肪油滴。

2.馬兜鈴

種皮最外層為1列棕色細胞,向內為1列木化細胞,內含方晶。  

理化鑒別

1.本品乙醇浸出液,滴於濾紙上。置紫外燈下觀察,顯黃綠色熒光。

馬兜鈴

2.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50ml,置水浴加熱1h,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5ml溶解,作供試液,另取馬兜鈴乙醇溶液作對照液。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用氯仿-丙酮冰醋酸(8:5:0。1)為展開劑,取出,晾乾,置日光燈檢視,供試品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斑點。  

關於馬兜鈴的腎毒性

近年來發現馬兜鈴含有的馬兜鈴酸有較強腎毒性,所以在使用本藥時

巨花馬兜鈴

需要謹慎,不可以長期或大量連續服用,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安全使用。

國際腫瘤研究機構(IARC)2009年已將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列為1級致癌物,主要導致泌尿道上皮細胞膀胱癌。因此,盡量不要使用含馬兜鈴的內服藥。  

泡製方法

馬兜鈴

《雷公炮炙論》載:「凡使,採得後,去葉並蔓了……劈作片,取向里於,去隔膜並令淨,用子並皮,勿令去革膜不盡。」《聖惠方》:「細銼和皮子。」《扁鵲心書》:「去絲蒂。」《活幼心書》:「去老梗。」《綱目》:「為末。」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搓碎。  

炒馬兜鈴

《博濟方》載:「微炒用。」《本草蒙筌》:「去革膜,取向里匾子,入藥劑

寶興馬兜鈴

微炒燥為良。」《得配本草》:「去隔膜,取淨子炒用。」現行,取淨馬兜鈴碎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色變棕黃色,偶有焦斑,取出放涼。  

蜜馬兜鈴

煉蜜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淨馬兜鈴碎片內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取出放涼。每馬兜鈴100kg,用煉蜜25kg。蜜馬兜鈴偏於潤肺止咳,多用於肺虛咳嗽。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歷史考證

馬兜鈴始載於《雷公炮炙論》。《新修本草》載有獨行根,曰:「蔓生,葉似蘿摩,其子如桃李,枯則頭四開,懸草木上。其根扁,長尺許,作葛根氣,亦似漢防己。生古堤城旁,山

馬兜鈴

南名為土青木香,療丁腫大效。一名兜零根。」《開寶本草》另增馬兜鈴1條,《本草圖經》曰:「馬兜鈴生關中,今河東、河北、江、淮、夔、浙州郡皆有之。春生苗,如藤蔓。葉如山芋葉而厚大,背白。六月開黃紫花,頗類枸杞花。七月結實棗許大,如鈴,作四五瓣。」《本草衍義》曰:「馬兜鈴蔓生,附木而上,葉脫時鈴尚垂之,其狀如馬項鈴,故得名。然熟時則自拆,拆開有子。全者採得時須八九月間。」據以上所述形性、產地分析,此當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或其近緣植物北馬兜鈴。《植物名實圖考》則進一步指出前代本草對馬兜鈴花的錯誤記述,曰:「唯花作筩,似角上彎,又似喇叭,色紫黑,與《圖經》花如枸杞花殊戾。」其附圖三果枝則與馬兜鈴極似。

參看

關於「馬兜鈴」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