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普通外科學》 >> 周圍血管疾病及周圍大血管損傷 >>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普通外科學

普通外科學目錄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動、靜脈,以下肢血管為主。我國各地均有發病,而以北方多見。好發於男性青壯年,女性少見。祖國醫學中,本病屬「脫疽」範疇。1908年,Leo Buerger發現病變血管有炎性反應和血栓形成的特點,故命名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又稱為Buerger病。

一、病因及病理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吸煙、寒冷、潮濕、營養不良性激素異常一直被認為是本病的主要發病因素,而吸煙與發病的關係尤為密切。在發病機制的研究中,有人曾提出了血管神經調節功能障礙血液高凝狀態和腎上腺機能亢進等學說。近十多年來,免疫因素受到重視。通過對本病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免疫病理學的觀察,不少學者認為,本病為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變主要侵犯中、小動脈伴行靜脈亦多有病變,但程度較輕。病變動脈縮窄變硬,血管全層呈非化膿性炎症。內膜增厚,內皮細胞纖維細胞增生淋巴細胞浸潤。中層為纖維組織增生,外層為廣泛性纖維細胞增生。血管壁的一般結構仍存在,管腔內血栓形成,使血管閉塞。後期血栓機化,可使血管腔再通,但再通的細小血管不能代償正常的血流。病變常呈節段性,病變血管之間可有比較正常的血管。病程後期,血管壁及周圍廣泛纖維化,使伴行靜脈和神經包圍其中,形成一硬索條。靜脈受累時的病理變化與動脈相似,但內膜層和血栓周圍有較多的巨細胞白細胞和淋巴細胞,中層有更多的成纖維細胞、白細胞和淋巴細胞,外層有廣泛的成纖維細胞增生。除上述血管方面的病理變化外,尚有神經、肌肉骨骼等組織的缺血性病理改變。

二、臨床表現

本病起病隱襲,病理進展緩慢,常呈周期性發作,往往需經數年後才趨嚴重。病程的演變,根據肢體缺血的程度,可分為三期:

(一)一期(局部缺血期) 為病變的初級階段。主要表現為患肢麻木、發涼、怕冷、酸脹、易疲勞、沉重和輕度間歇性跛行。後者為本期典型徵象。當患者行走1~2里路程後,小腿或足部肌肉出現脹痛或抽痛,如果繼續行走,則疼痛加重,最後被迫止步。休息後,疼痛立即緩解。再行走後症状又出現,被稱為間歇性跛行。隨著病情的發展,行走距離逐漸縮短。此乃因行走後肌肉需氧量增加所致。檢查患肢皮溫降低,皮色較蒼白,足背動脈或(和)脛後動脈搏動減弱。常有遊走性血栓性靜脈炎

(二)二期(營養障礙期) 患肢麻木、發涼、怕冷、酸脹等症状加重,間歇性跛行日益明顯,行走距離縮短,休息時間延長,疼痛轉為持續性。在肢體處於休息狀態下,疼痛仍不止,稱為靜息痛。夜間更為明顯。患肢皮溫明顯降低,皮色更加蒼白,或出現紫斑、潮紅,皮膚乾燥汗毛脫落。趾(指)甲增厚變形,小腿肌萎縮,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搏動消失,膕動脈、股動脈搏動亦可減弱。

(三)三期(組織壞死期) 除上述症状繼續加重外,患肢嚴重缺血,靜息痛更為加重,疼痛劇烈,經久不息,患者日夜屈膝抱足而坐,穩夜不眠。食量減小,體力日衰,明顯消瘦。若並發局部感染,可出現發燒畏寒、煩躁等全身毒血症狀。肢端組織缺血更為嚴重,產生潰瘍壞疽。大多為乾性壞疽,趾(指)端乾枯發黑,可向近端延伸。壞死組織脫落後,形成經久不愈的潰瘍。若繼發感染,則呈濕性壞疽。根據壞疽的範圍,可分為三級:Ⅰ級,壞疽局限於趾(指)部;Ⅱ級,壞疽延及趾蹠(指掌關節及蹠(掌)部;Ⅲ級,壞疽延及足跟、踝關節或踝關節以上。

以上分期是為了辨別病情輕重、病程不同階段,便於掌握相應而有效的治療。但分期不是一成不變的。若病變發展,症状可加重,如能及時治療,側支循環建立,局部血供改善,症状可以緩解,病情可以好轉,期、級別都可改變。

三、診斷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有明顯的臨床症状和體征,診斷一般並不困難。診斷要點是:①絕大多數病人是青壯年男子,尤有長期大量吸煙嗜好;②肢體足背或(和)脛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③肢體有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的病史或臨床表現;④初發時多為單側下肢,以後累及其它肢體;⑤一般無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糖尿病等病史。

為了協助診斷,確定動脈閉塞的部位、範圍、程度及側支循環形成狀況,除一般檢查外,還可行下列檢查:

(一)肢體抬高試驗(Buerger氏試驗)患者平臥,患肢抬高45°,3分鐘後,觀察足部皮膚色澤變化;然後讓病人坐起,下肢垂於床旁,觀察膚色變化。若抬高後足趾和足底皮膚呈蒼白或臘黃色,下垂後足部皮膚為潮紅或出現斑塊狀紫紺時,稱為陽性結果。

(二)輔助檢查 ①皮膚溫度測定檢查肢體不同部位的皮膚溫度,兩側肢體相互對照,可顯示患肢皮膚溫度降低的程度和範圍,有助於了解動脈閉塞的部位和缺血的程度。患肢皮溫較健側低2°時,即表示血液供應不足。②電阻抗血流圖測定,應用血流圖側定儀,以測定組織的阻抗,來了解血液供應狀況和血管彈性。患肢血流的波形,呈升支峰值幅度降低,降支下降速度減慢,其改變程度與患肢病變程度相平行。③都卜勒超聲血管測定和血流測定採用都卜勒超聲診斷儀,直接探查受累動脈,可以顯示病變動脈的形態、血管的直徑和血液的流速等。④動脈造影可清楚顯示動脈病變的部位、程度和範圍,以及側支循環情況。但動脈造影可致血管痙攣、加重肢體缺血及損傷血管等不良後果,不宜常規應用,一般在作血管重建性手術前才考慮。

四、鑒別診斷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一)閉塞性動脈硬化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閉塞性動脈硬化症,均為慢性閉塞性脈病變,二者在症状、體征和病程發展上頗為相似,但閉塞性動脈硬化症有下列特點:①患者年齡較大,大多在50歲以上,不一定有吸煙嗜好;②常伴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動脈硬化或糖尿病;③病變動脈常為大、中型動脈,如腹主動脈分叉處、髂動脈、股動脈或膕動脈,很少侵犯上肢動脈;④X線攝片可顯示動脈有不規則的鈣化陰影;⑤無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的表現。

(二)雷諾(Raynaud)症候群 為血管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肢端小動脈發作性痙攣,其臨床主要表現,為當受冷或情緒激動後,手指(足趾)皮色突然變為蒼白,繼而發紫,逐漸轉為潮紅,然後恢復正常。少數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早期也可出現雷諾症候群的上述表現,因而必須與其相鑒別。雷諾症候群的特點如下:①大多為青年女性;②發病部位多為手指,且常為對稱性發病;③患肢動脈搏動正常,既便病程較長,指(趾)端也很少發生壞疽。

(三)多發性大動脈炎 多見於青年女性;病變常累及多處大動脈;活動期常有低燒、紅細胞沉降率增快;造影顯示主動脈主要分支開口狹窄或阻塞。

(四)結節性動脈周圍炎 本病主要侵犯中、小動脈,肢體可出現類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缺血症状,其特點為:①病變廣泛,常累及腎、心、肝、胃腸道等動脈;②皮下有循動脈行徑排列的結節、紫斑、缺血或壞死;③常有發熱乏力、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及高球蛋白血症等;④確診常需行活組織檢查

(五)糖尿病性壞疽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發生肢端壞疽時,需與糖尿病性壞疽鑒別。糖尿病患者有繁渴、易飢、多尿的病史,尿糖陽性,血糖增高。

五、治療

血檢閉塞性脈管炎的治療原則,主要是促進側支循環,重建血流,改進肢體血供,減輕或消除疼痛,促進潰瘍癒合及防止感染,保存肢體,以恢復勞動力。重點是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環。目前,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方法很多,均有一定的療效。現介紹一些較常用的治療方法,可根據病情和臨床分期,綜合應用。

(一)非手術療法

A.一般療法 嚴禁吸煙,防止受冷、受潮和外傷。患肢適當保暖,但不宜熱敷或熱療,以免組織需氧量增加,加重組織缺氧、壞死。勿穿硬質鞋襪,以免影響足部血循環。患肢作Buerger氏運動,以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方法:患者平臥,抬高患肢45~60°,維持2~3分鐘;然後患者坐起,兩足下垂於床邊,維持4~5分鐘;再平臥,患肢平放於床上,休息4~5分鐘。如此每日3次,每次操作5~10次。疼痛較重者可用消炎痛索密痛鎮痛藥嗎啡嘜啶等藥易成癮,應慎用。

B.藥物療法

1.中醫中藥 根據中醫辯證和西醫辨病相結合的方法,採用中藥分型治療。①陰寒型 多屬於早期或恢復階段。治則溫經散寒為主,佐以活血化瘀,可先用陽和湯加減。②氣滯血瘀型 多為第二期。治則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選用當歸活血東加減。③濕熱型 為三期輕度趾端壞疽、潰瘍繼發感染。治則以清熱利濕為主,佐以活血化瘀,可用四妙勇安湯加味或茵陳赤小豆東加減。④熱毒型 為第三期繼發感染及毒血症。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涼血化瘀,可用四妙活血東加減。⑤氣血兩虛型 多見於恢復階段或病久體質虛弱者。以補養氣血為主,可用顧步東加減。

此外,經臨床應用和藥理學研究,發現一些中草藥,具有改善微循環,促進側支循環形成,並有抗凝、消炎和止痛作用。目前臨床常用的有:①毛冬青 其有效成分為黃酮甙,有擴張外周血管和消炎作用。每日~300克沖服或煎服。亦可用毛冬青針劑,每次~4ml,每日~2次,肌肉注射。②復方丹參注射液 每次~4ml,每日~2次,肌肉注射。亦可用20ml加入5%葡萄溶液500ml內,作靜脈滴注,每日1次,一般2~4周為1療程。臨床研究證實,復方丹參具有加速紅細胞流速,改善外周微循環,減少血液瘀滯,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臨床症状和促進潰瘍癒合。③莪術油 以0.3%莪術油5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內,作靜脈滴注,每日1次,14次為療程,對改善症状也有較好效果。

2.血管擴張藥 應用血管舒張藥物,可緩解血管痙攣和促進側支循環。常用的血管擴張藥有:①妥拉蘇林(Tolazoline,苄唑淋,priscoline) 每次~50mg,口服,一日3次;或2~50mg,肌肉注射,每日~2次。②罌傑鹼(papaverine) 30~60mg,每日~4次,口服或皮下注射。此藥有成癮性,不宜長期使用。③煙酸 50~100mg,口服,每日3次。④硫酸鎂 2.5%硫酸鎂溶液100ml,靜脈滴注,每日~2次,15次為1療程。間隔2周後可行第2療程。⑤其它 如酚妥拉明苯苄胺、苄丙酚胺和丁酚胺等皆可選用。

3.低分子右旋糖酐 能減少血液稠度,增加紅細胞表面負電荷,抗血小板集聚,因而能改善微循環,防止血栓延伸,促進側支循環形成。每次ml,每日~2次,靜脈滴注,10~14天為1療程。間隔7~10天可重複使用。潰瘍壞疽繼發感染時不宜使用,以免引起炎症擴散。

4.去纖維蛋白治療 應用從蛇毒中提取的一種抗凝作用的物質,可以降低纖維蛋白原和血液粘度,用以治療動靜脈血栓獲得良好效果。近年,我國先後從東北蛇島和長白山蝮蛇蛇毒中提純出「抗栓酶」和「清栓酶」,用來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獲得良好效果,且無明顯副作用

5.前列腺素E1(PGE1) 具有擴張血管、抗血小板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近年來才用於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C.物理療法

1.超聲波 用ZY-1型超聲波儀,採用直接和間接接觸法,對患肢進行治療。每日1次,每次~60分鐘,6次後休息1天,24次為1療程。

2.肢體負壓與正負壓交替療法 肢體負壓下,患肢血管能被動擴張,有改善血流和增加側支循環形成的作用。治療時將患肢置入密閉艙內,上肢給予-10.6KPa(-80mmHg),下肢予-13.3KPa(-100mmHg)之壓力,每次~15分鐘,每日~2次,10~20次為1療程。正負壓交替由於給予正、負兩種壓力的組合加壓,正壓下促進血液迴流,負壓下促進血液進入肢體,從而可使肢體血流增加,血循環得以改善。一般為-6.7~+13.3KPa(-50~+100mmHg)相互交替,各保持10~15秒,治療時間30~60分鐘,每日~2次,10~20次為1療程。

3.高壓氧 在高壓氧艙內,通過血氧量的提高,可增加肢體的供氧量,對減輕疼痛和促進傷口癒合有一定療效。每日一次,每次~4小時,10次為一療程。

(二)手術療法

1.腰交感神經切除術 腰交感神經節切除後,能使手術側下肢血管張力緩解,血管擴張,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但主要改善皮膚的血液供應,對肌肉的血液循環改善不明顯,手術需切除2~4腰交感神經節和神經鏈,男性患者,避免切除兩側第1腰交感神經節,以免術後發生射精功能障礙。適用於膕動脈以下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的第一、二期患者。一般術前應行腰交感神經阻滯試驗,若阻滯後皮膚溫度上升1~2℃以上,術後一般效果較好。若皮膚溫度維持原狀,說明動脈已經閉塞,血管張力解除後,並不能增進血流,就不宜行交感神經節切除術。亦有注射化學藥物破壞交感神經節的方法,稱為化學性交神經節切除術。

2.動脈血栓內膜剝除術 適用於股膕動脈阻塞,動脈造影顯示脛前、脛後或腓動脈中至少有一支動脈通暢者。血栓內膜剝除術有開放法和半開放法兩種。前者動脈壁切口長,找出內膜和中層分離面後,直視下將血栓內膜剝除;後者切口小,以內膜剝除器剝除血栓內膜。

3.動脈旁路移植術 適應徵與血栓內膜剝除術相同。應用自體大隱靜脈人工血管,在閉塞動脈的近、遠端,行旁路移植(圖2-117),使動脈血流經移植的血管,供給遠端肢體。移植材料,以自體大隱靜脈最好。

動脈旁路移植


圖2-117 動脈旁路移植

4.大網膜移植術 適用於膕動脈及其以下三支動脈廣泛閉塞且靜脈亦有病變者,分帶蒂網膜移植與游離網膜移植兩種。前者較簡便,根據網膜血管的不同類型,將網膜裁剪延長(圖2-118),通過皮下隧道,將網膜引至肢體遠端;後者較複雜,游離的網膜蒂血管與股血管分支吻合(圖2-119)。

大網膜血管類型及延長方法


圖2-118 大網膜血管類型及延長方法

游離網膜移植術


圖2-119 游離網膜移植術

A.大網膜裁剪示意圖;B.胃網膜右動脈股深動脈肌支作端一端吻合,其靜脈與大隱靜脈主幹作端一端吻合,大網膜裁剪延長,經皮下隧道拉至內踝上方

5.肢體靜脈動脈化 適用於動脈廣泛性閉塞而靜脈正常者。手術將動脈血流引入靜脈,利用靜脈系統作為向遠端肢體灌注動脈血流的通道。分淺靜脈型、高位深靜脈型和低位深靜脈型三種手術類型。

6.截肢術 趾(指)端已有壞疽,感染已被控制,待壞死組織與健康組織間界線清楚後,可沿分界線行截趾(指)術。若肢體有比較廣泛的壞死,合併毒血症或有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經各種治療均無改善,可考慮行截肢術。

參看

32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的併發症及其處理 |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32
關於「普通外科/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