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
A+醫學百科 >> 疾病百科 >> 炎症 >>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 |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多見於新生兒及3歲內的幼兒,感染主要來自血源性、外傷性及接觸性,而非牙源性化膿性感染。
嬰幼兒的上頜骨血運豐富,血管分支細,血流緩慢,細菌易於停留。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下,細菌侵入上頜骨骨髓腔內滋生繁殖,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則引起化膿性炎症。
目錄 |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的病因
一、易感人群
多發生在出生後3個月以內,尤其以新生兒多見。
二、易感因素
(1)上頜骨皮質薄,骨髓豐富,血運豐富,血管分支細,血流緩慢,細菌易於停留。
(2)嬰幼兒上頜竇小,竇口相對寬大。
(3)上頜骨發育尚未完全,外形扁而寬,內有兩列牙胚。
(4)化膿菌特可經臍帶感染引起的敗血症、人工餵養奶嘴創傷、拔除「馬牙」、清洗口腔等造成的粘膜創傷及皮膚癤腫等侵入上頜骨骨髓腔內。
三、致病菌:
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最為多見,也見白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大腸桿菌感染。
四、感染途徑:
(1)血行性感染:
臍帶或皮膚感染,母體產道、破損之乳頭或醫源性感染等任何感染,細菌可以經血液循環,到達血液循環旺盛的上頜骨,引起感染。
(2)鼻源性感染:
因上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傳染病引起的急性鼻炎或鼻竇炎,擴散到上頜骨,導致上頜骨骨髓炎。
(3)局部感染:
分娩時可損傷牙槽粘膜,或餵養損傷口腔粘膜或牙胚,細菌可以經損傷處進入上頜骨引起感染。
患乳腺炎的母親繼續哺乳,感染可直接擴散至上頜骨,形成骨髓炎。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的症状
一、症状
特點:起病急,發展快,症状重。
1、全身症状:
初期高熱畏寒,體溫可高達40℃以上。食慾差,煩躁哭鬧,夜臥不安。繼之嗜睡。
2、面部症状:
患兒一側面頰部、硬齶或牙槽處紅腫,眼瞼腫脹、結膜充血水腫。眶內感染時可出現眼球突出、移位、眼肌麻痹等。
2~3日後齒齦、硬齶、下瞼和內外眥部可以形成膿腫。可發展成為眼眶蜂窩織炎、眶內膿腫或顴部膿腫,以後膿腫自行破潰,形成瘺管。
患側鼻腔粘膜腫脹,穿破流膿,出現粘膿性或膿性分泌物,或有血性分泌物,少數可有嚴重的呼吸困難。
3、治療後症状:
多數局部膿腫穿破或切開引流後,體溫正常、症状緩解,瘺管可以癒合。
少數病情發展,上頜骨形成死骨,牙胚壞死脫落,終於形成持續性瘺管或口、齶變形。探查瘺管可觸及粗澀骨面或感染的牙。
二、診斷: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的診斷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的檢查化驗
2、血常規:
3、X線檢查
早期:因骨質重疊、牙胚充滿其內,不易發現骨質破壞區,幫助不大。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的鑒別診斷
本發早期應與單純面部蜂窩織炎、急性淚囊炎、丹毒、眼眶蜂窩織炎鑒別。
鑒別要點:這些疾病局部軟組織紅腫局限,且很少發生於3個月以內嬰兒,尤其罕見於新生兒。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的併發症
1、常見併發症:
眶內感染、鼻內感染、支氣管肺炎、肺膿腫、胸膜炎、膿毒敗血症、心包炎。
2、其他併發症:
(2)失明、顏面發育不對稱、缺牙、下瞼外翻、牙齒排列不齊等。
3、因敗血症、支氣管肺炎、腦膜炎或腦膿腫而死亡。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預防
1、防止造成口腔損傷
2、保證營養供應,提高身體抵抗力。
2、減少感染的風險。
(1)患乳腺炎的母親要停止哺乳。
(2)預防各種感染。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的西醫治療
1、支持療法:
目的:維持水及電解質平衡,保證有足夠的熱量。
2、抗感染療法:
全身及時、適當、足量地採取敏感的抗生素治療,首選先鋒黴素類藥物。
結果出來後:選用敏感抗生素。
注意事項:
用藥時間應長一些,一般在臨床症状完全消退後再繼續用藥一周。
3、局部療法:
(1)鼻塞:
進行切開引流術,之後應用稀釋的敏感抗生素溶液做局部灌洗,每日~2次。
膿腫位於面部者,為了避免顏面部瘢痕,應以穿刺抽膿為主,可每日1次,直至無膿。
注意事項:
(3)有死骨及瘺管形成
摘除死骨。
注意事項:盡量保存牙胚,不宜使用尖銳刮匙。
參看
|
關於「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