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壞死性腸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急性壞死腸炎(acute necrotizing enteritis)發病急驟,是小腸急性炎症,因有廣泛性出血,故又稱急性出血性腸炎。各年齡小兒增色可得病。多見於學齡兒童,以4~10歲占絕大多數。春夏季發病較高(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另設專節),近十年該病發病率明顯下降。

急性壞死性腸炎

  

目錄

急性壞死性腸炎診斷

當小兒突發腹痛嘔吐腹瀉便血並伴有高熱中毒症状者,應考慮本病的可能。X線檢查有助於診斷,腹部平片可見小腸積氣、腸管外型僵硬,腸壁增厚,輪廓模糊,粘膜皺襞變粗,腸間隙增寬。部分病例可見腸壁氣囊腫以及門靜脈積氣。  

急性壞死性腸炎治療措施

一般採用非手術療效及對症處理。

(1)禁食:血例和腹脹期間應禁食,必要時經鼻插十二指腸管胃腸減壓。待血便、腹脹減輕、大便潛血試驗陰性後,逐漸恢復飲食。過早經口進食可使症状複發。

(2)搶救中毒性休克:早期發現休克及時搶救。開始應迅速補充血容量,改善組織缺氧,採用低分子右旋糖酐,654-2注射液及人工冬眠療法為主的搶救方案。

(3)糾正脫水和電解質失衡:重症病例水與電解質失衡比較突出,低血鈉和低血鉀比較多見。因禁食時間較長,因此必須精確地計算出入量及熱量,根據患兒年齡給予維持生理的需要量,並補足累積損失和繼續損失量,小量多次輸血。必要時給予腸道外靜脈營養。

(4)其他療法:選用適當抗生素控制和預防繼發感染止血、止痛藥變可同時應用。由於本病可能與過敏反應有關,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取得一定療效。在極期可採用氫化可的松5~10mg/kg.d靜點,好轉後改為強的松1~2mg/kg.d,口服。有人不主張採用激素療法,而應用東莨菪鹼0.03~0.05mg/kg.d靜點~7日,症状控制後改為口服3~5日,有人試用抗變態反應藥色苷酸鈉(膠囊)5~10mg/次,每日4次,連服3~7天,有一定療效。

(5)中藥、針灸療法:血便及腹脹可用中藥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養陰為主,輔以活血化瘀。腹痛可針刺足三里陽陵泉天樞合谷穴位

(6)手術療法:如腸梗阻症状明顯,疑有腹膜炎腸壞死腸穿孔者,或X線檢查中見腸管擴張無張力、輪廓模糊粗糙、腹腔滲液顯著時,應考慮緊急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可根據腸管病變的程度進行選擇切除吻合、減壓造瘺以及腹腔引流等。  

急性壞死性腸炎病因學

尚未完全了解,似與腸道非特異性感染及機體過敏反應等有關。大便培養多數無致病菌,有時培養出產氣性芽胞莢膜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等。  

急性壞死性腸炎病理改變

壞死性小腸炎的典型病理變化為壞死性炎症改變。自粘膜下層開始,隨病變的擴大,可向肌層粘膜層發展,使多處腸壁全層充血水腫甚至潰瘍穿孔引起腹膜炎。病變多見於空腸下段和迴腸上段,嚴重才全部小腸均可受累。一般呈散在性、節段性排列,有的為1~2段或2段以上,每段長短不一,最短10餘cm,長者可達100cm,分界清楚。受損腸壁增厚,質脆失去彈性、擴張。重者漿膜面粗糙有纖維素附著,腸腔內充滿果醬樣血便。顯微鏡下可見病變腸壁各層均有炎症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嗜酸性白細胞單核細胞漿細胞為主。粘膜可發生壞死或脫落,粘膜下層有大片出血壞死和水腫,毛細血管擴張充血。腹腔內可有混濁、膿性或血性滲液。病變恢復後不遺留慢性肉芽腫性改變,引起腹腔內粘連者少見。  

急性壞死性腸炎臨床表現

一般無前驅症状、起病急聚。主要表現腹脹、腹痛、嘔吐、腹瀉、血便、發熱,不少患兒在1~2日內出現嚴重中毒症状,甚至休克。腹痛為持續性,伴陣發性加劇。常為全腹痛,也可局限於病變部位。發病後不久即出現嘔吐、腹瀉。大便初為水樣,含粘液、後即變為血便。部分病兒無腹瀉,腹痛1~2日後即開始便血。便血量不等,大量便血者均為暗紅色,伴有腐敗腥臭味,呈洗肉水或紅果醬樣。有些患兒於發病數小時後即出現血便。發熱在38℃左右,中毒嚴重者體溫可高達39~49℃以上或低於正常。嬰幼兒症状多不典型,脫水酸中毒症状明顯,有些可出現腸道外症状,如黃疸咳喘肝脾大驚厥等。

由於腸壁各層病變程度不同,臨床上可出現輕重不同的症状,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1.腹瀉便血型 以粘膜滲出性病變為主,腹軟無壓痛。應行為內科保守治療。

2.腸梗阻型 腸管肌層受嚴重侵害而腫脹,腸管僵直、喪失蠕動,臨床出現機械性腸梗阻症状。

3.腹膜炎型 漿膜層有大量炎症細胞浸潤與滲出,腹腔內有大量炎性滲液,或因壞死而為血性液。臨床表現腹膜炎症状。

4.中毒休克型 此型患兒全身中毒病症較嚴重,早期即出現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無力、四肢冷厥、脈搏微弱、血壓低,甚至測不到。舌質紅,稍帶暗紫,舌苔黃膩。有時伴有少量血便、脫水及電解質失衡。腹稍脹並緊張,多疑為絞窄性腸梗阻。  

急性壞死性腸炎輔助檢查

白細胞增多,並有核左移現象。血小板稍低。凝血時間正常,凝血酶原時間大多較長。早期無腹瀉者,取大便使潛血試驗,均呈陽性。大便細菌檢查一般為陰性。  

急性壞死性腸炎鑒別診斷

1.菌簡 為膿血便、粘液多,次數頻繁,有里急後重,大便培養可發現痢疾桿菌

2.中毒性消化不良 嬰兒期發病,是逐漸而非急性發作,無血便,大便培養可發現致病性大腸桿菌。

3.腹型過敏性紫癜 有反覆出血及皮膚紫癜,無腹瀉。

4.急性腸套疊 嬰幼兒多見,腹部可摸到腫物,鋇或氣灌腸可以確診和複位。

5.絞窄性機械性腸梗阻 為完全性腸梗阻,X線立位平片見有高張力腸積氣的液平面及結腸無氣,與腸炎的X線征不同。  

急性壞死性腸炎預後

病情較輕的,如能及時作對症治療,多於7~14日逐漸恢復健康。重症患者發生中毒性休克、腸穿孔及腹膜炎時,須積極搶救,包括手術探查。若能渡過極期約於2~5日後休克症状消失,腹脹逐漸減輕,血便也消失。此類患兒死亡率很高。本病痊癒後一般不轉為慢性。

參看

關於「急性壞死性腸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