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疾病預測/發熱預兆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疾病預測》 >> 先露症状預兆學 >> 發熱預兆
中醫疾病預測

中醫疾病預測目錄

發熱,是許多疾病的序幕,而且常為凶兆,尤其發不起熱更是不祥之兆。內傷發熱最為複雜,其中一些不明原因的發熱常常是某些隱匿著的全身性疾病的預兆……

第一節 發熱預兆的理論基礎

外感發熱是邪正相爭的表現,內傷發熱是臟腑氣血虛損或失調的現象。發熱是正氣猶存,機體尚能鼓動的象徵。發熱包括身熱肢寒、惡寒發熱寒熱往來,但熱不寒,潮熱五心煩熱等幾種形式。外感發熱和肺衛的關係較大,肺主氣,敷布衛氣,職司衛外,衛陽行周身之表,故外邪上受,肺衛首當其衝。肺氣失宣,衛陽被遏,營衛失和則惡寒發熱,故外感發熱和肺衛的強弱有密切關係,正如沈金鰲所言:「風邪襲人,不論何處感受,必內歸於肺」(《雜病源流犀燭.感冒源流》)。

肺主皮毛開竅於鼻,外邪襲體,上先入口鼻,外首犯皮毛,如《素問.皮部論》所言:「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此外,外感發熱和腎氣盛衰亦甚為攸關,因衛氣根於腎(《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衛出於下焦」),衛陽的強弱取決於腎陽的盛衰。如腎氣盛者外邪襲體,衛陽立起奮爭則發熱,外邪即潰;反之,腎陽虛衰,衛陽不足則機體無熱以爭,外邪長趨直入。正如《傷寒論》所言:「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7條)說明發熱並非壞事,表明正能勝邪,是正勝邪卻的標誌。

內傷發熱包括陽虛發熱陰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瘀血發熱痰證發熱傷食發熱、瘡毒發熱、鬱火發熱、陽郁發熱等十種形式。內傷發熱和臟腑陰陽失調營衛不和、氣血精液不足等因素相關,屬實的又和情志、瘀血痰食有關。

從臟腑的角度來說,內傷發熱與肝腎更為關聯,因「肝為罷極之本」,《素問.生氣通天篇》曰:「陽氣者,煩勞則張」即指出勞倦與發熱的聯繫甚為攸關。肝主疏泄,如情志受傷,木失條達則鬱火內起,說明肝與氣虛發熱及鬱火發熱最為密切。因此,鬱火發熱、氣虛發熱及血虛發熱皆能預報肝的病理狀態。

腎寓真陰真陽,腎真陰真陽的盛衰對內傷發熱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真陰虧損能引起陰虛發熱,所謂水不制火,真陽衰敗則產生陽虛發熱,所謂火不歸元、性質屬陰盛格陽的無根之火。

心主血脈,「諸血者,皆屬於心」,心氣不調,氣血失運,致鬱血內阻、瘀血內結而發熱,即所謂瘀血發熱。脾主運化,脾運化不健,痰濁內生,壅積體內可導致痰證發熱,如痰瘀互結、壅陰血脈,亦能導致瘀血發熱。

綜上所述,外感發熱與肺、衛、腎的關係極為密切,而內傷發熱則與肝、腎、心、脾甚為攸關,說明發熱與臟腑陰陽營衛氣血密切相關,故通過發熱可預測內臟的狀況。

第二節 發熱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發熱為溫病的重要先驅症

發熱是溫熱性疾病的早發症,根據發熱的形式可以對溫病的種類和階段進行預報。如發熱微惡風寒是風溫的前兆,屬表熱證的性質。而春溫的發熱特點則是高熱煩渴不惡寒,屬里熱證特點。暑溫則以壯熱、煩渴、汗多起病為主。身熱不揚,汗出不涼又為濕溫發熱的特點。寒熱似瘧,邪在少陽則為伏暑初起的熱型徵兆。此外,日哺潮熱為陽明腑實的標誌,身熱夜甚為熱劫營陰的先露,夜熱早涼,是余邪留伏陰分之外兆,而持續低熱,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者,又為真陰不足、邪少虛多之候。

上面所論述的發熱特點是他覺體溫高(即體溫表可以客觀測出溫度高於37℃),多為急性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腦炎肺炎傷寒副傷寒、菌痢、傳染性肝炎瘧疾等病的外兆,且往往是這些疾病的先兆症,說明發熱是溫熱性疾病的重要警號。

二、發熱為內有諸火的標誌

(一)發熱為內有陽性實火的外兆

臟腑陰陽失調、陽熱亢盛、所謂「氣有餘便是火」,內火生熱而出現溫高煩熱。如心火暴盛的狂證,痰火內燔的癲癇肝火亢盛的眩暈肺火灼熾的咯血,腎火過亢的遺精脾火內熾的消渴膀胱火灼的溺血、淋症,小腸經火炎的口腔潰瘍等。這一類疾患皆為陽熱旺盛,臟腑功能偏亢,代謝水平較高,產熱量過大所致,故有一定的熱象,稱為陽火。在內傷發熱中為陽盛發熱,特點為自覺體溫較高(體溫表測量溫度並未升高),此類發熱大多提示陽火內充。臨症多見於一些代謝性過亢的疾患,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糖尿病等,以及某些內分泌失調激素水平病理性偏高的疾病,如腎上腺功能亢進(柯興氏症候群)、腦垂體功能亢進症(肢端肥大症)等。還有腦部的一些神經、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癲癇和腦血管病高血壓中風等,發熱常是這一類疾患的重要外兆,臨床價值頗大。

(二)發熱為內有鬱火的先兆

七情六郁為患,肝氣不能條達,氣鬱化火而致發熱,謂鬱火發熱。肝經鬱火的特點在於自覺熱勢隨情緒好壞而起伏,此種發熱多見於青年女性及男、女更年期症候群。現代醫學的神經官能症發熱即類似於鬱火發熱。發熱時間多無規律,同樣為五心煩熱,且可隨患者主觀意識為轉移,尤以焦虛型患者為典型。凡不明原因的自覺發熱伴有情志不舒、脅肋不適、憂抑或悲觀者,則為郁證發熱的暗示。

(三)發熱為內有虛火的信號

虛火,是內傷發熱的主要機制,虛火包括氣虛發熱、血虛發熱、陰虛發熱等。

氣虛發熱主要為中虛發熱,病機為脾胃受損,中氣不足。臨床上,如發熱伴有明顯的勞倦乏力、食少,發熱時間多在上午,則為氣虛發熱的預兆。如《素問.調經論》所言:「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血虛發熱主要為肝血不足,如見發熱,並以面色萎黃、唇色蒼白、心悸氣短為特徵的,又往往為血虛發熱的信號。

陰虛發熱為素體陰虛,或汗、吐、下後傷津亡血,以及久病陰液耗損,導致陰不斂陽,陰虛熱浮,引起發熱,又稱勞熱。如《素問.調經論》說:「陰虛則內熱」,《素問.逆調論》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臨床上,見發熱為手足心熱、骨蒸盜汗,並出現於黃昏或夜間的則為陰虛發熱的信號。其中,肺癆發熱為典型的陰虛發熱。現代醫學多為慢性全身性感染,如梅毒結核寄生蟲病等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上述氣虛發熱、血虛發熱及陰虛發熱,皆可稱為勞火,凡出現這一類發熱均應警惕臟腑內虛氣血失調的潛在。

(四)發熱為陰火的外露

陰火,指腎陽虛憊、陰寒內盛,致真陽格拒於外,殘陽浮越於上產生的發熱,為元陽敗竭、火不歸源所致,此種發熱最為凶候。臨症凡見發熱雖高卻伴畏寒肢冷,口不渴又欲蓋衣被者,皆為陰火凶象。正如《傷寒論》第11條所說:「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指出此類發熱的實質為內真寒、外假熱,所謂陰極似陽。《傷寒論》謂之戴陽症或格陽症,如少陰寒化證通脈四逆湯證即是(《傷寒論》370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此類發熱,提示正虛邪陷、陰盛格陽,出現於傷寒後期,為正氣潰敗,真陽衰竭的危象。

三、發熱為內有痰、食、瘀、毒的標誌

(一)痰火 為感受痰毒,郁而化火,或肝鬱脾虛致痰火郁結的發熱。分為有形痰火及無形痰火兩類。有形痰火多為肝鬱脾虛,痰火膠結,郁阻於肺或經絡。凡發熱伴有骨蒸盜汗、咳痰咯血或頸項串珠累累、形體削瘦,皆為痰火的信號,如瘰癘癭瘤肺癌等。無形痰火則屬肝火暴張、陽氣獨盛、痰熱上擾清竅,或膠固老痰阻結心竅。如狂症一類疾患,臨症見除發熱外,還兼有狂暴躁擾,捶胸頓足之苦者,應視為無形痰火的警號。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曰:「諸躁狂越皆屬於火」即是。現代醫學精神分裂症狂躁型就屬於痰火擾心之類。

(二)食火 指傷食發熱。所謂傷食發熱,指暴飲暴食傷於脾胃,致不能運化飲食積滯所產生的發熱。多見於小兒,如見手心燙及苔膩納呆腹脹呃嗖,則為食火的外兆。

(三)瘀火 指瘀血發熱。凡瘀血停阻、氣血壅遏血脈不通引起的發熱是謂瘀血發熱。如《靈樞.癰疽》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熱」。唐容川亦說:「瘀血在腠理,則榮衛不和,發熱惡寒……瘀血在肌肉,則翕翕發熱自汗盜汗」。臨症見長期性夜熱,並伴有善忘舌質紫黯等徵象,應警惕內有瘀血的可能。此外,太陽病不解,在表之邪熱深入下焦,結於膀胱,形成的瘀熱症,稱為蓄血症,屬蓄血發熱,亦屬瘀血發熱之範疇,尤須提及,溫病中,熱毒熾盛,深入血分,瘀熱互結,氣血兩燔吐血衄血便血、溲血,此類瘀熱病勢甚為兇險,病情可驟轉危殆。現代醫學中的感染中毒性休克血管凝血(DIC)便屬這一類情況。臨症大凡溫熱性疾

病的極期,出現高熱伴昏厥出血者,多為瘀熱互結,氣血兩燔的凶訊。

(四)毒火 為各種瘡瘍腫毒化火內淫所致的發熱。如癰毒陰證,火毒內攻的發熱最為險惡危篤。此外,流火丹毒亦為火毒中較兇險的瘡毒,皆屬於膿毒血症的發熱,臨症時要引起注意。

以上說明痰、食、瘀、毒皆可導致發熱,根據發熱特徵,能預報各種發熱性疾病潛在的可能。

四、熱病的凶兆意義

發熱本身是一種正邪交爭的保護性反映,是人體重要的病理信號,發熱象徵人體有一定的防禦能力,表示正氣尚能抗勝邪氣。如不能發熱則為正衰邪陷的凶兆。如有的病人臨床症状很重卻發不起熱來,暗示預後不良,多發生於老弱素稟元虛感受外邪者。反之,若發熱太過,所謂超高熱,即溫度超過41℃以上,為不祥信號,多出現於溫病極期,如伴發神昏譫語抽搐者更為凶訊。並以顱腦疾患較為多見,如腦炎腦膜炎等。心內膜炎中毒性肺炎一類急性炎症,尤其疔瘡走黃和一些急性感染,相當於現代的膿毒血症、敗血症等,由毒邪內攻引起的超高熱亦為惡兆。

另外,陰盛格陽的「假火」,發熱具見戴陽證(或格陽證)、神志昏憒等亦為凶訊,預後往往不良,常出現於傷寒、副傷寒一類疾病的危重期。其他,惡性腫瘤伴有惡病質的長期發熱,亦為不祥之兆,如白血病發熱和一些晚期癌發熱皆為凶訊。另外,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長期反覆發熱稱為癆熱,亦屬惡訊,如肺結核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即是。至於周期性發熱除考慮慢性潛在感染之外,尤應注意內分泌失調引起的代謝障礙以及神經精神性發熱。

32 手足厥冷預兆 | 出血預兆 32
關於「中醫疾病預測/發熱預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