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傷寒的治療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傳染病學》 >> 細菌感染 >> 傷寒與副傷寒 >> 傷寒 >> 傷寒的治療
傳染病學

傳染病學目錄

(一)一般治療

1.隔離與休息 給予消化道隔離,臨床症状消失後連續兩次糞便培養陰性方可解除隔離。發熱期病人必須臥床休息。

2.護理 注意皮膚口腔的護理、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腹部、大便等變化。

3.飲食 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無渣飲食。退熱後,食慾增強時,仍應繼續進食一段時間無渣飲食,以免誘發腸出血腸穿孔

(二)對症治療

1.高熱 適當應用物理降溫,不宜用發汗退熱藥,以免虛脫

2.便秘開塞露或用生理鹽水低壓灌腸,禁用瀉劑。

3.腹瀉 可用收劍藥,忌用鴉片製劑

4.腹脹 可用松節油腹部熱敷肛管排氣,禁用新斯的明類藥物。

(三)病原治療

1.氯黴素氯黴素仍是目前治療傷寒的主要藥物。成人劑量每日~2g,小兒每日~50mg/kg,分4次口服,重症患者可增加劑量。待體溫降至正常並穩定2~3日後減為半量,再繼續給藥10~14日。

間歇療法可減少複發率及減輕氯黴素毒性反應,開始用法同上,待體溫降至正常並穩定4日後停藥,停藥8日後再用半量8日。

少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發生粒細胞減少,嚴重者可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因此在療程中應經常檢查血象,如白細胞計數低於2.0×109/L,應停藥,更換其它抗菌藥物。伴有G-6PD缺陷的患者,用藥後可發生溶血。個別患者可出現中毒性精神病,但停藥後可恢復。

2.喹諾酮類抗菌劑 其抗菌譜廣,殺菌作用強,能抑制細菌DNA旋轉酶,阻礙DNA複製。

氟哌酸:屬第三代喹諾酮類藥物,對傷寒桿菌有強大的抗菌作用,口服吸收快,血濃度高,半衰期3~4小時,體內分布廣,組織濃度尤其膽囊濃度高,毒副作用一般較輕。成人0.9~1.2g/日,兒童25~30mg/kg/日,分~4次口服,連服2周。與氯黴素相比,複發率低及無明顯白細胞降低,但退熱時間和氯黴素相似。

氟嗪酸:成人300mg,每日2次。平均退熱時間2.8天。

此外尚有氟啶酸環丙氟哌酸,可酌情選用。

3.氨苄青黴素 療效稍遜於氯黴素,其適應症為:①對氯黴素有耐藥性的患者;②不能應用氯黴素的患者;③妊娠合併傷寒;④慢性帶菌者。成人每日~4g,兒童每日~80mg/kg,分次肌注或靜滴。

4.頭孢菌素 第三代頭孢菌素療效較好,如頭孢哌酮頭孢三嗪頭孢塞肟等。但其價格昂貴,一般不作首選藥物。

5.其它 對耐藥菌株引起的傷寒尚可選用丁胺卡那黴素利福平等藥物,但應注意其對肝、腎的毒副作用。

(四)併發症治療

1.腸出血 絕對臥床休息,嚴密觀察血壓、脈搏、神志變化及便血情況;禁食或進少量流質;注意水、電解質的補充並加用止血藥;根據出血情況酌量輸血;如患者煩燥不安可給予鎮靜劑;經積極治療仍出血不止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2.腸穿孔 對已局限者採取禁食、胃腸減壓,加強支持療法,加強抗感染治療。腸穿孔尤其伴發腹膜炎的患者應及早手術治療,同時加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3.其他 針對有關併發症予以處理。

32 傷寒的預後 | 傷寒的預防 32
關於「傳染病學/傷寒的治療」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