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傷寒的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傳染病學》 >> 細菌感染 >> 傷寒與副傷寒 >> 傷寒 >> 傷寒的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傳染病學

傳染病學目錄

傷寒桿菌隨污染的水或食物進入小腸後,侵入腸粘膜,部分病菌被巨噬細胞吞噬並在其胞漿內繁殖;部分經淋巴管進入迴腸集合淋巴結,孤立淋巴濾泡腸系膜淋巴結中繁殖,然後由胸導管進入血流引起短暫的菌血症。此階段相當於臨床上的潛伏期。傷寒桿菌隨血流進入肝、脾和其他網狀內皮系統繼續大量繁殖,再次進入血流,引起第二次嚴重菌血症,並釋放強烈的內毒素,引起臨床發病。造成發熱症状的機理仍不完全清楚,多認為系菌體裂解後的內毒素作用於局部單核—巨噬細胞釋放內致熱原所致。還可能與巨噬細胞產生單核細胞活素,花生四烯酸等物質有關。病程的第1~2周,血培養常為陽性,骨髓屬網狀內皮系統,細菌繁殖多,持續時間長,培養陽性率最高。病程第2~3周,經膽管進入腸道的傷寒桿菌,部分再度侵入腸壁淋巴組織,在原已致敏的腸壁淋巴組織中產生嚴重的炎症反應,引起腫脹壞死潰瘍。若病變波及血管則可引起出血,若潰瘍深達漿膜則致腸穿孔。病程第4~5周,人體免疫力增強,傷寒桿菌從體內逐漸清除,組織修復而痊癒,但約3%可成為慢性帶菌者少數病人由於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複發。

傷寒的主要病理特點是全身網狀內皮系統中大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的增生性反應,以迴腸末端集合淋巴結和孤立淋巴結最為顯著。此病變鏡檢的最顯著特徵是以巨噬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巨噬細胞有強大吞噬能力,可見胞質內含有吞噬的淋巴細胞紅細胞、傷寒桿菌及壞死組織碎屑,稱為「傷寒細胞」,是本病的特徵性病變。若傷寒細胞聚積成團,則稱為「傷寒小結」。除腸道病變外,肝、脾也非常顯著。膽囊呈輕度炎症病變。少數患者痊癒後傷寒桿菌仍可在膽囊中繼續繁殖而成為慢性帶菌者。心臟、腎等臟器也有輕重不一的中毒性病變。

32 傷寒的流行病學 | 傷寒的臨床表現 32
關於「傳染病學/傷寒的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