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傷寒的病原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傳染病學》 >> 細菌感染 >> 傷寒與副傷寒 >> 傷寒 >> 傷寒的病原學
傳染病學

傳染病學目錄

傷寒桿菌屬於沙門氏菌屬中的D族。革蘭氏染色陰性,呈短桿狀,長1~3.5μm,寬0.5~0.8μm。有鞭毛,能活動,不產生芽胞,無莢膜。在普通培養基上能生長,在含有膽汁的培養基中生長較好。

傷寒桿菌的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在體內均能誘生相應的抗體「O」及「H」抗原性較強常用於血清凝集試驗(肥達反應)以輔助臨床診斷;「Vi」抗原見於新分離的菌株,在體內具有抗吞噬和抗溶菌的作用,故該類菌株可在巨噬細胞內生存,繁殖。但因其抗原性不強,所產生的「Vi」抗體效價低,對本病的診斷作用不大,但90%帶菌者「Vi」抗體陽性,故可用於發現帶菌者。利用ViⅡ型噬菌體可將傷寒桿菌分為約100個噬菌體型,對追蹤傳染源有幫助。傷寒桿菌在自然界中生活力強,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糞便中可維持1~2個月,在牛奶中能生存繁殖;耐低溫,在冰凍環境中可持續數月,但對光、熱、乾燥及消毒劑抵抗力較弱。加熱60℃15分鐘或煮沸後立即死亡。消毒飲用水余氯達0.2~0.4mg/L時迅速殺滅。

傷寒桿菌只感染人類,在自然條件下不感染動物。此菌在菌體裂解時釋放強烈的內毒素,對本病的發生髮展起著較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部分省區出現M1型質體介導多重耐藥傷寒菌株流行,療效差,併發症多,病死率升高,值得重視。

32 傷寒 | 傷寒的流行病學 32
關於「傳染病學/傷寒的病原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