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A+醫學百科 >> 疾病百科 >> 炎症 >>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風濕熱的3/4病例有關節炎。以大關節紅、腫、熱、痛的主要表現,呈遊走性,反覆發作,但不遺留關節強直和畸形。該病是與A族乙型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首次發病多在兒童和青少年,徹底清除鏈球菌感染是治療和預防複發的關鍵,抗風濕治療效果好。
目錄 |
臨床表現
1.發病前1-3周,約半數病人先有咽峽炎或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 2.發熱、乏力、出汗、面色蒼白、煩躁等; 3.遊走性的多關節炎,以大關節為主,局部呈紅、腫、熱、痛表現;炎症消退後關節正常; 4.還可以有心臟炎等風濕熱的其他表現。
診斷依據
1.具有風濕熱的兩項主要表現,或一項主要表現加兩項次要表現。有發熱、乏力、出汗、面色蒼白、煩躁等; 2.遊走性的多關節炎,以大關節紅、腫、熱、痛為表現,炎症消退後關節正常; 3. 鏈球菌感染的徵象。
治療原則
1.根治鏈球菌感染; 2.抗風濕; 3.預防複發。
用藥原則
1.根除鏈球菌感染首選青黴素,療程應足夠,青黴素過敏者改用紅霉素治療; 2.抗風濕治療首選阿斯匹林,用量和療程應足夠,若療效欠佳時可選用其他抗風濕治療藥物,或者與激素(如強的松)合用治療; 3.預防複發首選長效青黴素,預防用藥至成年,若青黴素過敏者或者長效青黴素無藥,可改用紅霉素或者磺胺嘧啶。
輔助檢查
1.血常規 ,血沉,ASO,C反應蛋白等作為常規輔檢。 2.診斷需要與結核性、化膿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相鑒別時,應進一步檢查ANA譜,ANCA,RF,以及抗磷脂抗體。
療效評價
1.治癒:症状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 2.好轉:症状和體征改善,實驗室檢查未完全正常。 3.未愈:症状和體征無改善,實驗室檢查無改善。
中醫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的特點
1. 辨證論治,整體調節
中醫治療疾病的的最大特點是辨證論治,整體調節。對於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病患者來說,根據病人當前的主要臨床表現,首先辨別其病性,是虛實寒熱,如屬實證,當辨明是風痹、寒痹、熱痹、抑或濕痹?如體質偏虛,當判斷是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肝腎虧虛,抑或脾腎虧虛?繼而綜合辨證,整體調節。如外有風寒濕邪阻滯經絡關節,內有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見腰膝冷痛、關節肌肉重著麻木、腿足屈伸不利等症,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氣血虧虛、寒滯經脈見四肢關節冷痛、面色少華者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陰虛夾濕熱者,用左歸飲合四妙散;陽虛夾寒濕者,用金匱腎氣丸加味等等。療效好的中成藥有(如:哈佛金骨肽膠囊、大活絡丸、小活絡丸、正清風痛寧)辨證論治、整體調節的治療方法,既抓住疾病的本質,又重視疾病的表象,注重標本同治,邪正兼顧,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2. 能迅速減輕症状,有效減緩疾病進程
許多患者早期階段可能局限於關節疼痛、腰痛、身痛等幾個症状,化驗指標正常或輕度異常,沒達到某些風濕病的診斷標準,西藥選擇治療有困難時,可選擇中藥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症状,減輕病人痛苦。已確診的慢性風濕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可根據病情採取以中醫藥辨證論治為主的治療原則,分別採用疏風祛濕、溫經散寒、溫寒祛濕、清熱涼血、活血通絡、補腎壯骨等不同治療方法。或散風寒於外,或清熱除濕於內,或活血以祛瘀,或溫經以通絡,邪去絡通,「通則不痛」,故能迅速減輕患者痛苦。研究表明,臨床常用祛風除濕類中藥,大多具有與西藥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同樣的抗炎鎮痛作用,其減輕患者臨床症状之力雖稍遜於西藥,但副作用很少,臨床可結合辨證酌情選用。若屬寒者,可選用桂枝、麻黃、烏頭、附子、羌活、獨活、細辛等;屬熱者,可選用忍冬藤、青風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黃柏、丹皮等;屬瘀者,可選用桃仁、紅花、乳香、三七、丹參、蒲黃、血竭;屬虛者,可選用人蔘、黃芪、當歸、熟地、雞血藤、淫羊藿、巴戟天、杜仲、骨碎補、肉蓯蓉等。
中藥還能通過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緩解病情,改善體質,減少激素撤減過程中複發的危險性,減少發作次數和發作嚴重程度,從而能有效地減緩甚至阻止疾病的進程。
3. 能彌補西藥不足,並減輕其毒副作用
但請注意:風濕與類風濕、紅斑狼瘡不同,後者是自身免疫病,治療手段與風濕不同。
|
關於「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