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皮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海桐皮 | 中藥圖典 |
海桐皮 Hǎi Tónɡ Pí |
|
---|---|
別名 | 刺桐、山芙蓉、空桐樹、釘桐皮、鼓桐皮、丁皮、刺桐皮、刺通、接骨藥 |
功效作用 | 祛風濕,通經絡,殺蟲。治風濕痹痛,痢疾,牙痛,疥癬。 |
英文名 | Bark of Oriental Variegated Coralbean, Bark of Himalayan Coralbean |
始載於 | 《開寶本草》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肝經、腎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苦 |
【出處】《開寶本草》
【拼音名】Hǎi Tónɡ Pí
【別名】釘桐皮、鼓桐皮、丁皮(《藥材資料彙編》),刺桐皮(《中藥材手冊》),刺通、接骨藥(《貴州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皮。全年可收,而以春季較易剝取,將樹砍伐剝取干皮,颳去棘刺及灰垢,晒乾。
目錄 |
原形態
刺桐(《南方草木狀》),又名:山芙蓉、梯枯、空桐樹、雞桐木、海桐。
高大喬木,高可達20米。樹皮灰棕色,枝淡黃色至土黃色,密被灰色絨毛,具黑色圓錐狀刺,2、3年後即脫落。3出複葉,互生,或簇生於枝頂;總葉柄長10~15厘米;小葉片闊卵形至斜方狀卵形,長10~15厘米,頂端小葉寬過於長,先端漸尖而鈍,基部近截形,或闊菱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麵粉綠色,兩面葉脈均有稀疏毛茸;頂生小葉柄長3.5~4.5厘米,側生小葉柄短,長約5毫米;托葉2,線形,長1~1.3厘米,早落。總狀花序,長約15厘米,被絨毛;總花梗長7~10厘米;萼佛焰狀,長約2~3厘米,萼口偏斜,由背開裂至基部;花冠蝶形,大紅色,旗瓣長5~6厘米,翼瓣與龍骨瓣近相等,短於萼;雄蕊10,兩束,花絲淡紫色,長3~3.5厘米,藥黃色;花柱1,淺綠色,柱頭不分裂,密被紫色軟毛。莢果串珠狀,微彎曲。種子1~8顆,球形,暗紅色。花期3月。
生境分布
野生或栽植為行道樹。分布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台灣等地。產廣西、雲南、福建、湖北等地。
性狀
乾燥干皮,呈半筒狀或板片狀,長約30~60厘米,厚約1~2毫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黑色,有稀疏縱裂紋及較密的黃色皮孔,邊緣不整齊,微突起或平鈍;皮上有大形釘刺,刺尖有時被磨去,可以剝落;基部圓形或長圓形而縱向延長;內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平滑,有細縱紋。質硬而韌,易縱裂,不易橫斷。斷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富纖維性。氣微香,味苦。以皮張大、釘刺多者為佳。
化學成份
樹皮含刺桐靈鹼、胺基酸和有機酸。種子含油,油中含飽和有機酸36.7%和不飽和有機酸(油酸、亞油酸)63.3%,另含下箴刺桐鹼。
藥理作用
海桐皮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藍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亦有謂海桐皮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炮製
用清水浸泡,洗淨泥屑,切成小塊,晒乾。
性味歸經
苦辛,平。
①《海藥本草》:味苦,溫,無毒。
②《開寶本草》:味苦,平,無毒。
⑧《本草經疏》:味苦辛。
【歸經】
入肝、脾經。
①《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經。
②《本草求真》:專入肝。
功能主治
①《海藥本草》:主腰腳不遂,頑痹腿膝疼痛,霍亂,赤白瀉痢,血痢,疥癬。
②《日華子本草》:治血脈麻痹疼痛,及煎洗目赤。
③《開寶本草》: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甘匿、疥癬。牙齒蟲痛,並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膚赤。
⑥《南寧市藥物志》:消腫,散瘀,止痛。療咳嗽,止產後瘀血作痛。
用法與禁忌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
血虛者不宜服。
①《本草經疏》:腰痛非風濕者不宜用。
②《本草匯言》:痢疾、赤眼、痹躄諸證非關風濕者不宜用。
③《得配本草》:血少火熾者禁用。
附方
①治風濕兩腿腫滿疼重,百節拘攣痛:海桐皮一兩,羚羊角屑、薏苡仁各二兩,防風、羌活、筒桂(去皮)、赤茯苓(去皮)、熟地黃各一兩,檳榔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腳氣治法總要》海桐皮散)
②治腰膝痛不可忍:海桐皮二兩,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薏苡仁二兩,生地黃十兩。八物淨洗,焙乾,細銼,生地黃以蘆刀子切,用綿一兩,都包裹,入無灰酒二斗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飲一盞,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長令醺醺。合時不用添減。禁毒食。(《續傳信方》)
③治腳攣不能伸舉:海桐皮、當歸(去蘆,洗淨,焙乾)、牡丹皮(去心)、熟乾地黃、牛膝(去蘆,酒浸,焙乾)各一兩,山茱萸、補骨脂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蔥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海桐皮散)
④治大風疾:知母、貝母、烏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去毛)。上等分,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日中、臨睡各服三十丸;又每夜第一次睡覺(醒)時,急於頭邊取三十丸便服,並用羊蹄根自然汁下。大忌酒及房事、一切發風之物,只吃淡粥一百日,皮肉自漸皆復。(《百選方》神仙退風丹)
⑤治中惡霍亂:海桐皮煮汁服之。(《聖濟總錄》)
⑥治風蟲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聖惠方》)
⑦治風癬有蟲:海桐皮、蛇床子等分,為末,以臘豬脂調搽之。(《如宜方》)
⑧治傷折,辟外風,止疼痛:海桐皮一兩(銼),防風二兩(去蘆頭),黑豆一兩(炒熟),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酒下二錢,日三、四服。(《聖惠方》海桐皮散)
⑨治時行赤毒眼疾:海桐皮、兩,切碎,鹽水洗,微妙,用滾湯泡,待溫洗眼。(《本草匯言》)
⑩治乳癰初起:刺通五錢,紅糖一兩,煎水服。(《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本草求真》:海桐皮,能入肝經血分,祛風除濕,及行經絡,以達病所。用者須審病自外至則可。若風自內成,未可妄用,須隨症酌治可耳。
備註
廣西除用干皮外,其根皮亦同等入藥。
除上述品種外,在江蘇、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尚有以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樹皮作海桐皮使用。參見刺楸樹皮條。
參看
|
關於「海桐皮」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