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楸樹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刺楸樹皮
Cì Qiū Shù Pí
別名 丁桐皮、釘皮、刺楸皮、山上虎、狼牙棒、海桐皮、野海桐皮、刺五加
功效作用 祛風除濕,殺蟲,活血。治風濕痹痛,腰膝痛癰疽,瘡癬。
英文名 bark of Septemlobate Kalopanax
始載於 四川中藥志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脾經
藥性
藥味

刺楸樹皮的功效介紹】:

刺楸樹皮 (《四川中藥志》)

異名】丁桐皮、釘皮(《四川中藥志》),刺皮(《陝西中草藥》)。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樹皮。

【植物形態】刺楸(《救荒本草》),又名:鼓釘刺、刺楓樹、刺桐、雲楸、棘楸、丁木樹、鳥不宿上山虎、丁皮樹、丁桐樹、鵝足板樹、刺椿、鴨腳板葉。

落葉喬木,高可達30米。

小枝具粗刺。

葉在長枝上互生,短枝上簇生;堅紙質;葉片近圓形,直徑7~25厘米,掌狀5~7裂,裂片三角狀圓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先端長尖,邊緣只鋸齒,上面綠色;葉柄長6~30厘米。

傘形花序合成頂生的圓錐花叢,直徑15~25厘米;傘梗長4~14厘米;花梗長5~12毫米;萼光滑,具五齒;花瓣5,三角狀圓卵形,呈鑷合狀排列;雄蕊5,花絲細長;子房2室,花柱癒合呈圓筒狀,先端2裂宿存。

果實近於圓球形,直徑約5毫米。

藍黑色種子2顆,扁平。

花期7~8月。

果期9~10月。

生長在山谷、溪旁、林緣或疏林中。

分布幾遍全國。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刺楸樹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樹枝在江蘇、浙江作鳥不宿使用,參見鳥不宿條。

【採集】全年可采,剝取樹皮,洗淨,晒乾。

【藥材】乾燥樹皮呈捲筒狀或條塊狀,長寬不一,厚1~2毫米。

栓皮粗糙,表面灰白色至灰棕色,有較深的縱裂紋及橫向小裂紋,散生黃色圓點狀皮孔,並有縱長的釘刺;釘刺長1~3厘米,寬5~10毫米,灰白色,有黑色斑點,頂端尖銳或已磨成鈍頭,基部長圓形;釘刺脫落,露出黃色內皮

內表而黃色或紫紅色,光滑,有縱紋。

質堅硬,折斷面裂片狀。

氣弱,味苦。

以乾燥、皮厚實、釘刺多者為佳。

產四川、江蘇、浙江、安徽、貴州等地。

本品在四川、江蘇、浙江、安徽等地作海桐皮使用,參見海桐皮條。

化學成分】樹皮及葉含鞣質13~30%,樹皮及心材含多炔化合物

莖、葉有強心甙和蒽甙反應。

種子含脂肪油38.65%。

本品尚含黃酮甙、香豆精甙、少量生物鹼、揮髮油、皂甙、樹脂、澱粉

皂甙是三萜皂甙,甙元有常春藤皂甙元。

【炮製】用水洗淨,去刺,潤透,切絲,晒乾。

性味】苦辛,平。

①《四川中藥志》:性平,味甘苦,無毒。

②《江蘇藥材志》:味苦,性小寒。

③《陝西中草藥》:味辛微苦,性平。

【歸經】《四川中藥志》:入脾、胃經。

【功用主治-刺楸樹皮的功效】祛風除濕,殺蟲,活血

風濕痹痛,腰膝痛,癰疽,瘡癬。

①《四川中藥志》:祛風行血,除濕殺蟲。

治腰膝疼痛,風寒濕痹及疥癬。

②《江蘇藥材志》:殺蟲,消腫,排膿生肌。

治惡瘡,疽瘺,癰腫,疳痔,咳逆上氣,口瘡

③《陝西中藥志》:祛風除濕,消炎止痛。

跌打損傷,風濕麻木,關節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

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調敷。

關於「刺楸樹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