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眼科學/宿翳
醫學電子書 >> 《中醫眼科學》 >> 黑睛疾病 >> 宿翳 |
中醫眼科學 |
|
宿翳是指黑睛疾患痊癒後結成瘢痕翳障,表面光滑,邊界清楚,無赤痛畏光的眼病。本病見於《目經大成》。歷代眼科文獻,根據其翳的形狀、範圍、程度、顏色等情況命名,名目繁多,然其要者不外冰暇翳、雲翳、厚翳、斑翳四種。宿翳治療困難,一般翳薄而早治,可望減輕或消退;若年久翳老,用藥多難奏效。相當於西醫學的角膜瘢痕。
[病因病機]
系凝脂翳、花翳白陷、聚星障、混睛障等黑睛疾病或外傷痊癒後遺留的瘢痕翳障。
[臨床表現]
黑睛上有白色翳障,形狀不一,厚薄不等,部位不定,但表面光滑,邊緣清楚,眼無赤痛。位於黑睛周邊而未遮瞳神者,視力影響較小;位於黑睛中央而遮蔽瞳神者,可嚴重影響視力。若翳菲薄,如冰上之瑕,須在集光下方能察見者,為冰瑕翳;若翳稍厚,如蟬翅,似浮雲,自然光線下可見者,為雲翳;若翳較厚,色白如瓷,一望則知者,為厚翳;若翳與黃仁粘著,其色白中帶黑,或有細小赤脈牽絆,瞳神倚側不圓者,稱斑脂翳。
[診斷依據]
一、多有黑睛病變或外傷史。
二、黑睛上有灰白色翳障,形狀不一,厚薄不等,表面光滑,邊界清楚,熒光素鈉染色為陰性。
[辨證論治]
辨證首宜分久,新患日淺者,耐心調治,可望收效。治宜內外結合,用藥總以補虛瀉實,退翳明目為原則。年深日久者,多不治。
一、內治
[主證]黑睛疾患初愈或近愈,紅退痛止,留有形狀不一、厚薄不等之瘢痕翳障,視物昏朦,眼內乾澀,可無全身症状。
[證候分析]黑睛疾患後期,邪退正復,病變修復,故紅退痛止。遺留瘢痕翳障,致黑睛失去晶瑩清澈,阻礙神光發越,故視物昏朦,甚則視力嚴重下降。津液虧耗,陰津不足,故眼內乾澀。病情基本痊癒,無邪正交爭之象,故舌脈無特殊變化。
[治法]退翳明目
[方藥]清翳東加減。方中木賊、密蒙花退翳明目;羌活、防風、荊芥發散退翳;歸尾、赤芍活血行滯;翳位風輪,內應於肝,疏肝、平肝亦可退翳,故用蔓荊子、柴胡祛風疏肝,還可加石決明以平肝;生地養陰,陰津虧損者,可再加玄參、麥冬養陰生津。若仍有輕微紅赤,餘熱未盡者,可加黃芩;若赤脈伸人翳中,氣血瘀滯者,加紅花;舌淡脈弱,氣陰不足者,可加太子參,血虛者合四物湯;腎陰不足者合杞菊地黃丸,亦可改用開明丸、撥雲退翳散等丸散劑內服,逐漸調理,緩以圖功。
二、外治
外治以磨障消翳為主,用退雲散或八寶眼藥、苧薺退翳散點眼。
三、針刺療法
採用眼周圍與遠端循經取穴方法。以睛明、承泣、健明為主穴,太陽、合谷、翳明為配穴,每次主、配穴各一,交替輪取。
四、埋線療法
以球結膜下埋線為主,先常規消毒、表面麻醉和局部麻醉後,用0號絲線或0—1號羊腸線埋人球結膜下,環繞角膜一周,離角膜2-3mm遠,線頭不結紮,也不可外露,緊貼結膜剪斷,塗以消炎眼膏,眼墊封蓋l~2天。多用於凝脂翳引起的宿翳。
[文獻摘要]
《秘傳眼科纂要.論退翳難易》「至若退翳之法,如風熱正盛,則以祛風清熱之藥為主,略加退翳藥;若風熱稍減,則以退翳之藥為主,略加祛風藥、清熱藥。若一味清熱,以至熱氣全無,則翳不冰即凝則燥,雖有神藥,不能去矣。夫翳自熱生,疔由毒發,發必在烏輪,烏輪屬肝,則以清肝、平肝、行肝氣之藥,如柴胡、芍藥、青皮之類,皆退翳藥也。淺學者流,不識此理,惟執定蒙花、木賊、谷精、蟲退、青葙、決明為退翳之藥,又不辨寒熱,信手摭拈,糊塗亂用,非徒取識者之笑,而且害人。」
混睛障 | 瞳神疾病 |
|
關於「中醫眼科學/宿翳」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