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骨骨髓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9f2.jpg

  

目錄

疾病名稱

頜骨骨髓炎  

疾病別名

病源牙疼痛,面部相應部位腫脹,膿液,下唇麻木,眶下部明顯紅腫鼻腔穿破溢膿纖維組織增生,纖維組織腫脹,纖維組織發硬,瘺管,溢膿,齦隙溢膿  

疾病概述

因頜骨受感染而引起的一種疾病,累及範圍常包括骨膜骨皮質以及骨髓組織,臨床上常見的有化膿性頜骨骨髓炎,嬰幼兒骨髓炎以及放射性骨髓炎。頜骨骨髓炎可分為化膿性、特異性、放射性等幾種。臨床上以化膿性頜骨骨髓炎最為多見。頜骨骨髓炎的感染來源主要有三種途徑,即牙源性、損傷性及血源性。血源性頜骨骨髓炎較少見,主要發生於小兒。牙源性頜骨骨髓炎最多見,約佔全部頜骨骨髓炎的90%。我國由於醫藥條件的改善,發病率已大為下降。牙源性頜骨骨髓炎多見,這與下頜骨皮層骨質緻密、周圍有肥厚肌肉及緻密筋膜附著,髓腔膿液積聚不易穿破引流等因素有關。  

疾病症状

1、急性頜骨骨髓炎

發病急劇,全身症状明顯。局部先感病源牙疼痛,迅速延及鄰牙,導致整個患側疼痛並放散至顳部。面部相應部位腫脹,牙齦前庭溝紅腫,患區多個牙齒鬆動。常有膿液自牙周溢出。下頜骨骨髓炎,因咀嚼肌受侵、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下牙槽神經受累時,可有患側下唇麻木。上頜骨骨髓炎多見於新生兒嬰兒,感染來源常為血源性。其局部表現為眶下部明顯紅腫,並常延至眼周致眼睜不開。後期可在內眥、鼻腔及口腔穿破溢膿。

2、慢性頜骨骨髓炎

急性頜骨骨髓炎如未能徹底治療,可轉為慢性。常見的原因是單純採用藥物保守治療,膿液自行穿破,引流不暢。慢性頜骨骨髓炎期間,急性症状大部消退,全身症状已不明顯,疼痛顯著減輕。局部纖維組織增生、腫脹、發硬。瘺管,經常溢膿,甚至排出小塊死骨。病變區多個牙鬆動,齦隙溢膿。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或引流不暢時,可急性發作。如拖延日久,可致消瘦貧血、身體衰弱。  

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  

症状體征

積膿波動感。  

疾病病理

頜骨骨髓炎的感染來源主要有三種途徑,即牙源性、損傷性及血源性。血源性頜骨骨髓炎較少見,主要發生於小兒。牙源性頜骨骨髓炎最多見,約佔全部頜骨骨髓炎的90%。我國由於醫藥條件的改善,發病率已大為下降。牙源性頜骨骨髓炎多見,這與下頜骨皮層骨骨質緻密、周圍有肥厚肌肉及緻密筋膜附著,髓腔膿液積聚不易穿破引流等因素有關。  

化膿性頜骨骨髓炎的臨床表現

化膿性頜骨骨髓炎分為中央性頜骨骨髓炎和邊緣性頜骨骨髓炎

中央性頜骨骨髓炎先累及髓腔,再向外擴展,累及密質骨骨膜,多在急性化膿性根尖周炎的基礎上發生,多發生於下頜。急性期可出現體溫升高、食慾減退便秘等全身症状,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病員自覺病變區疼痛劇烈,並放散到頭面部。患處牙齦紅腫、壓痛,病源牙及鄰近牙出現鬆動,並有膿液溢出。隨炎症發展,可波及相鄰的組織間隙,如上頜者至眶下、眶周及頰部,下頜者至咬肌間隙翼下頜間隙等。發生於下頜骨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常出現下唇麻木。上頜骨中央性骨髓炎罕見,很少形成廣泛的骨質破壞。當炎症波及整個上頜骨體時,常伴有化膿性上頜竇炎,鼻腔與口腔齦袋可有膿液溢出。頜骨骨髓炎常在發病2周後轉入慢性期,體溫漸至正常,疼痛減輕、消失。口腔內及頜面部皮膚形成多數瘺孔,長期排膿,有時可排出小死骨片。瘺孔有大量炎性肉芽組織增生,觸之易出血。當有大塊死骨或多數死骨形成時,下頜骨可發生病理性骨折,出現咬牙合錯亂與面部畸形。從口腔粘膜瘺孔排出的膿液,不斷進入消化道,可引起明顯的胃腸道症状。骨髓炎慢性期如不及時有效地治療,可遷延很久而不愈,致使機體出現慢性消耗與中毒症状。

邊緣性骨髓炎多發生在下頜骨,多由於下頜智齒冠周炎波及咬肌間隙而繼發。急性期的臨床特點與咬肌間隙、翼下頜間隙感染的表現相似,局部紅腫熱痛,張口困難,可伴全身發熱。炎症初期如得到正確而積極的治療,能使間隙感染與急性邊緣性骨髓炎同時治癒。當炎症轉入慢性期,腮腺咬肌區皮膚可呈瀰漫性腫脹,微壓痛,局部組織堅硬,無波動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全身症状一般不嚴重,病程可延續較長而不緩解,或緩解後再反覆急性發作  

診斷檢查

1、詳詢發病經過及治療情況,注意與牙齒的關係,查明病原牙。

2、有無積膿波動感,可疑時可作穿刺證實。

3、膿液作細菌培養抗生素敏感度測定。

4、有無瘺管,用探針等器械探查有無死骨及死骨分離

5、X線攝片,慢性期查明骨質破壞情況,有無死骨形成或在低毒性感染時見骨皮質增生型。  

治療方案

1、急性期 ①給予抗菌藥物;②注意營養;③劇烈疼痛者,應給鎮痛劑;④保持口腔清潔;⑤如有骨膜下積膿應及時切開引流;⑥拔除病原牙(嬰幼兒骨髓炎急性期,更應注意早期口腔內引流)。

2、慢性期 ①引流口必須通暢,引流條不可填塞過緊,必要時應擴大引流口。②急性發作時應給予抗菌藥物。③死骨分離後,須及時取出死骨。骨皮質增生型骨髓炎可徹底刮除增生的骨質。  

治療方法

及時治療冠周炎、尖周炎等牙源性感染,對預防發生頜骨骨髓炎有積極意義。如已形成骨髓炎,在急性期應予徹底治療以免轉為慢性。

急性頜骨骨髓炎的全身治療與頜周蜂窩織炎相同,主要為增強機體抵抗力、藥物控制感染(滅滴靈螺旋黴素)。局部治療重點在於及時切開引流,拔除病源牙。

慢性頜骨骨髓炎時應努力改善病員機體狀況,保持引流通暢,及時拔除病源牙,徹底清除病灶、刮治或摘除死骨。  

保健貼士

1、為預防放射性頜骨壞死及骨髓炎的發生,要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2、放療前要消除口腔內外的一切感染灶。進行全口潔治;拔除無法治癒的病牙;治療仍能保留的齲齒牙周炎等病牙;拆除口腔內原有的金屬假牙;活動假牙須在放療終止後一段時期再行配戴,以防造成粘膜損傷。

3、放射治療中,對非照射區應用屏障物予以隔離;口腔內發生潰瘍時,局部塗抗生素軟膏,以防感染。在放射治療中應加強對非放射野組織的防護,減少放射性對組織尤其是牙、頷的損傷。

4、放射治療後,一旦發生牙源性炎症,必須進行手術或拔牙時,應盡量減少手術損傷;手術前、後均應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繼發感染。在放射治療後,注意口腔清潔,定期檢查,及時充填齲齒,盡量避免在放射治療後3年內拔牙,以免引起放射性頷骨骨髓炎。如必須拔除患牙的,則應儘力減少手術損傷,使用適量的抗菌素,控制繼發感染。

急性化膿性頜骨骨髓炎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是由一般化膿細菌引起,常見於青、壯年,男性比女性多見,約2:1。骨髓炎中以化膿性占多數,且下頜骨遠較上頜骨多見,約5~10:1。且下頜骨病情也比上頜骨嚴重。這是由於下頜骨比上頜骨緻密;周圍肌肉及筋膜較厚,因此膿液不易引流;下頜骨血運比上頜骨差。一旦引起感染易使血管發生栓塞,形成大塊死骨。

一、發病原因和病理過程

發病原因多見牙源性感染,多由於下頜第三磨牙冠周炎、牙齒感染的牙槽膿腫牙周感染及間隙感染所致。也可由各種外傷引起的外傷性頜骨骨髓炎,或血源懷感染引起。

病理過程為最初骨髓表面充血滲出。然後化膿。炎症如穿出骨皮質,流出體外,不向周圍骨質擴散,炎症就局限,為局限性骨髓炎。如果炎症在骨內擴散,引起骨髓腔的壓力增加,可以由於血管的栓塞感染,導致骨的營養障礙,發生骨壞死

二、臨床表現

急性期起病急聚,可出現高燒、白細胞增高,可出現核左移。全身有明顯中毒現象,且伴全身不適、頭疼、食慾下降等症状。患者可出現牙疼,並可很快波及鄰牙,且疼痛沿三叉神經分布區放射。短期內可出現多個牙鬆動,牙周袋流膿,下齒槽神經受到炎症的損害可出現下唇麻木。由於炎症向周圍擴散因而可出現頜面腫脹,如感染波及咀嚼肌又可出現牙關緊閉。如感染不及時控制可迅速向眶下、顳下、翼齶凹及經下頜孔引起翼頜間隙感染。全身併發症如敗血症顱內感染等也可能發生。

三、治療方法

化膿性頜骨骨髓炎的病程經過,一般可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兩個階段。由發病到死骨開始形成以前可統稱為急性期,一般約3~4周。如感染未能在急性期得到徹底控制,則進入慢性期。為了能在急性期控制感染,必須採用足量及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選用藥物多用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的抗生素,另可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選擇有效抗生素。在感染初期,亦可配合理療治療。

當感染進入化膿期,應及早行切開引流。待病情稍為緩解,張口度稍有改善後,應及早拔牙,使膿液從牙槽窩得到引流,防止感染在骨內擴散。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來勢急、病情重,可引起血行及顱腦併發症,因此要密切觀察病情,早用相應急診處理。

化膿性頜骨骨髓炎臨床表現

參看

健康問答網關於頜骨骨髓炎的相關提問

關於「頜骨骨髓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