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頜骨骨髓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化膿性頜骨骨髓炎  

目錄

疾病概述

化膿性頜骨骨髓炎指各種致病因子入侵頜骨,引起整個骨組織包括骨膜骨皮質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經炎症,多由牙槽膿腫牙周炎第三磨牙冠周炎等牙源性感染而來,因而頜骨骨髓炎發病率最高。

其次因粉碎性骨折火器傷等開放性損傷引起骨創感染;由敗血症或膿毒血症經血循環感染,多發生於嬰幼兒的上頜骨;極少數由顏面皮膚口腔粘膜的感染直接波及頜骨。近年頜骨骨髓炎的發病率隨衛生保健的完善而明顯下降,而用放療治療口腔鼻咽癌後,並發骨髓炎常見。  

臨床症状

中央性頜骨骨髓炎:上頜骨較下頜骨多見,患牙劇烈疼痛,為持續性,並沿三叉神經分布區放射痛。患牙及鄰牙鬆動,有叩痛前庭溝豐滿,面頰腫脹。下頜骨的牙槽膿腫,膿液不易穿破而得不到引流,發展成急性彌散型骨髓炎。此時患者全身症状加重,高燒、寒戰白細胞增高、脫水及其他中毒表現。

邊緣性頜骨骨髓炎:局部症状較輕,有慢性炎症性腫脹及凹陷性水腫。常因嚼肌及翼內肌受累而有張口受限。病變多局限於骨皮質,亦可向深層發展累及骨髓,但少有大塊死骨形成。冠周炎感染如未被控制,常有反覆發作者,經多次抗炎藥物治療後,易造成病原菌的耐藥性,形成低毒性感染,無明顯的化膿及死骨形成過程而有明顯的骨皮質增生、硬化和骨膜增厚。骨皮質溶解破壞甚少,部分形成小膿腔及肉芽組織。下頜骨升支及下頜骨角部的皮質增生,可造成面部不對稱畸形,X線攝片可見明顯的骨膜下骨質增生。  

疾病分類

口腔科  

疾病描述

頜骨骨髓炎是指各種致病因子入侵頜骨,引起整個骨組織包括骨膜、骨皮質、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經的炎症,祖國醫學稱為「骨槽風」或「穿腮」。  

症状體征

根據牙源性化膿性頜骨骨髓炎的臨床病理特別,病變始發於頜骨中央的骨松質和骨髓,稱為中央性骨髓炎;病變始發於頜骨周圍的骨膜和骨皮質者,稱為邊緣性骨髓炎。按其病變的性質可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按驗證的範圍可分為局限型或彌散型。  

疾病病因

化膿性頜骨骨髓炎最多由牙槽膿腫、牙周炎、第三磨牙冠周炎等牙源性感染而來;其次因粉碎性骨折或火氣傷等開放性損傷引起骨創感染;由敗血症或膿毒血症經血循環感染,多發生於嬰幼兒的上頜骨;極少數有顏麵皮膚或口腔黏膜的感染直接波及頜骨。病原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鏈球菌,少數為其他化膿菌,陳見為混合性感染。  

病理生理

下頜骨骨髓炎較上頜骨骨髓炎更為常見,病情也比上頜骨骨髓嚴重,這是因為上頜骨骨質緻密,周圍有的筋膜和強大的肌,當下頜骨感染後,膿液不遺穿破引流;下頜骨血運較差,感染的血管栓塞後,易形成大塊死骨。  

診斷檢查

1、詳詢發病經過及治療情況,注意與牙齒的關係,查明病原牙。

2、有無積膿波動感,可疑時可作穿刺證實。

3、膿液作細菌培養抗生素敏感度測定。

4、有無瘺管,用探針等器械探查有無死骨及死骨分離

5、X線攝片,慢性期查明骨質破壞情況,有無死骨形成或在低毒性感染時見骨皮質增生型。  

治療方案

急性期以全身應用抗生素,局部切開引流或拔除鬆動牙為主,彌散型病員表現衰渴、全身中毒嚴重、貧血者,除一般支持療法外,還應小量多次輸血,增強其全身抵抗力。 慢性期應以死骨刮除及病灶牙拔除為主。  

疾病預防

無特殊  

安全提示

1、本疾病多發生於嬰幼兒的上頜骨。邊緣性頜骨骨髓炎:多見於青年人,急性期不易發現,常見慢性期。

2、及時治療冠周炎、尖周炎等牙源性感染,對預防發生頜骨骨髓炎有積極意義。如已形成骨髓炎,在急性期應予徹底治療以免轉為慢性。  

相關藥品

抗生素

關於「化膿性頜骨骨髓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