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性頜骨骨髓炎
A+醫學百科 >> 疾病百科 >> 炎症 >> 邊緣性頜骨骨髓炎 |
邊緣性頜骨骨髓炎
目錄 |
疾病概述
由微生物、物理或化學因素引起頜骨的化膿性感染,稱為頜骨骨髓炎,包括骨膜、骨皮質和骨髓整個骨的炎症。臨床上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期為發熱,多個牙鬆動,疼痛和牙周溢膿;慢性期一般在急性期2周後,局部腫脹,婁孔排膿,死骨形成。本病青壯年人發病率高,男性多於女性,農民發生率高,化膿性頜骨骨髓炎約佔各類型頜骨骨髓炎的90%以上,其中下頜骨發生率高,以牙源性感染最多見,本病目前有抗生素和外科治療,治癒率較高。
疾病分類
疾病描述
多見於青年人。
症状體征
急性期不易發現,常被頜周間隙感染症状所掩蓋,因此常見為慢性期。臨床病理特點主要是間隙感染,如咬肌間隙和翼下頜間隙膿腫,膿腫未能及時排出,則會溶解骨膜,使骨皮質的營養中斷,發生脫鈣、疏鬆、軟化,形成表淺的小塊死骨;或因炎症與機體抵抗力處於僵持階段而出現炎性增生,X線片可見頜骨表面蔥皮樣鈣化影。臨床可在下頜角區域腮腺咬肌區出現炎性侵潤硬塊、壓痛、凹陷性水腫,並有張口受限。膿腫自行穿破處或切開引流區,可見長期溢膿的瘺管,有時膿液內混雜有死骨碎屑。循瘺管探查,可觸及粗澀骨面,當瘺管阻塞時,炎症又可急性發作。炎症發展深入到骨髓腔時,感染可在骨髓腔內擴散,則可並發中央性骨髓炎,而有大塊死骨形成。
疾病病因
好發於下頜支外側,由下頜第三磨牙冠周炎引起核周間隙感染而來。
診斷檢查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局部檢查,配合X線片即可確定診斷。邊緣性骨髓炎X線片早期變化不明顯,晚期下頜支後前位片可見骨皮質不光滑,有小片死骨形成,或骨質增生。
治療方案
急性期以全身應用抗生素,局部切開引流或拔除鬆動牙為主,彌散型患者表現衰竭、全身中毒嚴重、貧血者,除一般支持療法外,還應小量多次輸血,增強其全身抵抗力。慢性期應以死骨刮除術及病灶牙拔除為主。邊緣性骨髓炎可在極性炎症後2-4周手術,手術時應充分暴露下頜支,徹底清除散在小塊片狀死骨,產出增生的病理性固執骨質。
安全提示
邊緣性骨髓炎多發生在下頜骨,多由於下頜智齒冠周炎波及咬肌間隙而繼發。
急性期的臨床特點與咬肌間隙、翼下頜間隙感染的表現相似,局部紅腫熱痛,張口困難,可伴全身發熱。 相關藥品 抗生素
|
關於「邊緣性頜骨骨髓炎」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