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下頜間隙感染
A+醫學百科 >> 翼下頜間隙感染 |
翼下頜間隙感染是指翼下頜間隙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主要臨床表現是張口受限、嚼咀吞咽疼痛。
目錄 |
疾病分類
症状體征
臨床表現,若由牙源性感染所致,則發病急,全身反映首先表現為張口受限,吞咽不,疼痛逐漸加劇,棉布無腫脹,張口時下頜偏向患側;口內檢查可見翼下頜皺襞腫脹、壓痛,口外可見下頜支後緣及下頜角內側豐滿有壓痛。醫源性所致感染,發病緩慢,進行性張口受限,伴微痛,病情發展則與牙源性表現相同。合併多間隙感染者,全身和局部症状更為嚴重。
臨床表現
常是先有牙痛史,繼之出現張口受限、嚼咀食物、吞咽疼痛;口腔檢查可見翼下頜皺襞處粘膜水腫,下頜支後緣梢內側可有輕度腫脹、深壓痛。由於翼下頜間隙的位置深在,即使膿腫已形成,亦難由臨床直接觸及波動,常需穿刺方可確定,因而常易延誤診斷,致使炎症向鄰近間隙擴散、可形成顳下、咽旁、頜下、頜後等多間隙感染,導致病情複雜化。
病因病理
翼下頜間隙(pterygomandihular space)位於下頜支內側骨壁與翼內肌外側面之間。前界為顳肌及頰肌;後為腮腺鞘;上為翼外肌的下緣;下為翼內肌附著於下頜支處;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此間隙中有從顱底卵圓孔出顱之下頜神經分支及下牙槽動、靜脈穿過,借蜂窩組織與相鄰的顳下、顳、頰、頜下、舌下、咽旁、咬肌諸間隙相通;經顱底血管、神經還可通入顱內。
常見為下頜智齒冠周炎及下頜磨牙尖周炎症擴散所致;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時消毒不嚴也可引起翼下頜間隙感染;此外,相鄰間隙,如顳下間隙、咽旁間隙炎症也可波及。
疾病病因
感染來源常見為下頜第三磨牙根尖感染或冠周炎等,少數為醫源性感染(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的併發症),還有從鄰近間隙感染擴散而來。
病理生理
翼下頜間隙位於翼內與下頜支內側骨板之間,位置較深。其周界上、下、前、後、內、外分別為翼外肌下緣、翼內肌在下頜角內側的附著、顳肌和下頜支前緣、下頜支後緣和腮、翼內肌、下頜支內側骨板。此間隙被附著於下頜小舌的蝶下頜韌帶分為上、下兩份。翼下頜間隙內有下牙槽神經、血管和舌神經通過,有蜂窩組織與頰脂體相連,感染可順著這些組織向上擴散至顳間隙和顳下劍俠,向前擴散頰間隙,向前下擴散至下頜下和舌下間隙,向內可擴散咽旁間隙。
疾病診斷
1.病史 有急性下頜智齒冠周炎史,或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注射史。
2.臨床表現 翼下頜韌帶區紅腫壓痛十分明顯;下頜角內側、頜後下頜支內側腫大壓明顯;顴弓下部腫脹。病人發燒、白細胞增高。
穿刺經翼頜韌帶外側刺入後沿下頜支內側進入該間隙,或從頜後刺入到該間隙抽膿可明確診斷。
治療方案
當穿刺抽出膿液後,多從口外作切開引流,與咬肌間隙濃重切開相同,暴露角下緣後,在內側切斷左翼內肌的部分附著與骨膜,緊貼下頜支內側骨面向上剝離,達翼下頜間隙引流出膿液,置半管或凡士林紗條引流。炎症消散後,拔出病灶牙或行死骨刮治術。亦可從口內翼皺襞外側,作長2cm縱行切口,鈍性分離穿過頰肌,沿下頜支內側進入翼下頜間隙即可引流。對範圍較廣的膿腫還可行口內外引流,將上述2個切口貫通以達到充分引流。感染控制後,分泌物明顯減少,待口內傷先閉合,繼續口外引流,直至痊癒。
治療措施
翼下頜間隙膿腫的切開引流,可從口內或口外進行。口內切開因受張口度的限制,較少採用;口外途徑,具有易於暴露間隙及姿勢引流的優點。
口內切口在下頜支前緣稍內側,即翼下頜皺臂稍外側,縱行切開2~3cm,血管鉗鈍性分離開頰肌後,即可沿下頜支內側進入翼下頜間隙。
口外切口與咬肌間隙切口相類似,在分離暴露下頜角下緣時,在其內側切開部分翼內肌附著及骨膜,用骨膜分離器剝開翼內肌後,進入間隙放出膿液,用鹽水或1%~3%雙氧水沖洗膿腔以鹽水紗條堵塞,次日交換敷料以橡皮管或橡皮條引流。
安全提示
注意加強全身營養。注意局部安靜,避免不良刺激,盡量減少咀嚼、說話等局部活動。
健康問答網關於翼下頜間隙感染的相關提問
關於「翼下頜間隙感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