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
A+醫學百科 >> 疾病百科 >> 炎症 >> 小兒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 |
甲狀腺炎(thyroiditis)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甲狀腺炎性病變而導致的甲狀腺實質損傷,包括甲狀腺各種類型炎症和感染。近年來,由於發病機制研究及檢測方法的進展,檢出率日見增高。
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acute suppurative thyroiditis ,AST)在兒科較為少見,可能與甲狀腺有完整包膜、含碘量高和有豐富血供及淋巴,利於細菌侵入及生長有關。
目錄 |
小兒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大部分由頸部直接感染波及甲狀腺,或由敗血症血行侵犯到腺體所致,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或肺炎球菌,偶爾可見大腸埃希桿菌或產氣桿菌。
(二)發病機制
為急性炎症的特徵性改變,病變早期有典型多核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以後有纖維組織增生,或者組織發生壞死形成甲狀腺膿腫。
小兒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的症状
起病較急,全身症状可有發熱,一般在38~40℃,惡寒、喉痛、頸前甲狀腺可有腫塊、紅、腫、熱,可為一葉或兩葉,多侵犯左葉,有報導34例病人中19例為左葉受侵。當頭後仰或轉動,吞咽時均可疼痛加劇,可放射耳後、枕部,有時可影響呼吸,若為膿腫觸之有波動感。當甲狀腺處於壞死階段,大量甲狀腺素釋放入血可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症状,同時可伴有附近淋巴結腫大及觸痛。
首先應對此病提高警惕,當咽部痛、頸前腫物、或放射性疼,並有炎症表現時應考慮本病可能性。化驗可見:①白細胞增高,中性分葉增高,核左移及中毒顆粒;②血沉增快;③超聲波可協助診斷;④局部穿刺可為膿性,與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瘤的出血相區別,甲狀腺功能正常。
血清T4、T3水平接近正常或稍增高,T3U正常。24h吸碘率正常。
對急性起病、疼痛的頸部包塊,尤其發生於左側或有反覆發作的患兒,應疑為AST。可做甲狀腺超聲或放射性核素顯像,若提示甲狀腺實質損害,尤見左葉受累,AST診斷基本成立。經皮下穿刺活檢作塗片,細胞學病理及細菌培養檢查是AST確診手段。因此,有學者認為甲狀腺超聲波圖配合細針穿刺是早期診斷AST有價值的方法。此外,所有患兒應做食管吞鋇檢查。
甲狀腺功能測定對診斷似乎無意義,因絕大部分AST患兒起病前後甲狀腺功能是正常的。
小兒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的診斷
小兒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的檢查化驗
1.血液檢查 外周血象檢查有白細胞顯著增高,中性粒細胞分類增高,核左移及中毒顆粒;血沉增快。
3.病原及病理學檢查 經皮下穿刺活檢做塗片,局部穿刺可為膿性,可發現病原菌,做細胞學病理及細菌培養檢查。
1.甲狀腺B超和掃描檢查 顯示甲狀腺腫大,炎性改變特點。放射性核素顯像,若提示甲狀腺實質損害,尤見左葉受累。
2.食管吞鋇檢查 對所有患兒應做食管吞鋇檢查,仔細觀察有否LPSF存在。因急性期局部水腫,常不易發現該瘺管,建議起病8周後做該檢查為宜。
小兒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的鑒別診斷
與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瘤的出血相區別,AST急性期需與其他疼痛性甲狀腺疾病(亞急性肉芽腫性甲狀腺炎、甲狀腺結節、腫瘤出血)等鑒別;急性期後尚需與無痛性甲狀腺疾病及頸部腫塊(CLT、頸淋巴結炎、肋裂囊腫、甲狀舌骨囊腫等)相鑒別。
小兒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的併發症
有時因炎性腫大可影響呼吸;當甲狀腺壞死,甲狀腺素釋放,可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症状;同時可伴有附近淋巴結腫痛。
小兒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多為頸部感染直接波及,或敗血症細菌侵入腺體所致,如口腔或頸部的化膿性感染而引起,病原菌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和肺炎雙球菌。因此,應及時徹底治療口腔或頸部的感染,可預防本症的發生。
小兒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1.病因治療 選用有效抗生素,在沒有細菌培養和藥敏條件缺乏下,可先用青黴素,紅霉素,必要可選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急性期應予抗菌治療,因AST可有多種病原菌感染,宜採用包括抑制厭氧菌的廣譜抗生素。
2.局部處理 病初期局部可冷敷,後期可熱敷,同時可外敷中藥。
3.外科處理 若膿腫形成應切開引流。甲狀腺化膿採用手術切開引流術,一般2~4周可痊癒。病變侵犯一葉,可考慮手術治療。
急性期後,對證實有LPSF者,必須做瘺管根除術,以防止複發。手術應將瘺管、周圍粘連組織及部分受累甲狀腺一併切除。也有作者發現切除瘺管內無上皮組織,僅見纖維化或肉芽組織,加之有不少拒絕做瘺管切除的患兒,仍未見複發,提示某些患兒其瘺管有自然癒合可能。鑒於AST經合理治療不會導致嚴重後果,因此對瘺管非常細的患兒,可在內科治療下隨訪觀察而不作切除。
(二)預後
經積極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如反覆發生AST,反覆造成甲狀腺壞死,將影響甲狀腺功能。
參看
|
關於「小兒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