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婦科/崩漏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婦科學》 >> 月經病 >> 崩漏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目錄

婦女不在行經期間陰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斷者,稱為「崩漏」,前者稱為「崩中」,後者稱為「漏下」。若經期延長達2周以上者,應屆崩漏範疇,稱為「經崩」或「經漏」。

一般突然出血,來勢急,血量多的叫崩;淋漓下血,來勢緩,血量少的叫漏。崩與漏的出血情況雖不相同,但其發病機理是一致的,而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常相互轉化,如血崩日久,氣血耗傷,可變成漏,久漏不止,病勢日進,也能成崩,所以臨床上常常崩漏並稱。正如《濟生方》說:「崩漏之病,本乎一證,輕者謂之漏下,甚者謂之崩中。」本病屬常見病,常因崩與漏交替,因果相干,致使病變纏綿難愈,成為婦科的疑難重症。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無排卵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生殖器炎症和某些生殖器腫瘤引起的不規則陰道出血亦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病因病機

主要病機是沖任損傷,不能制約經血。引起沖任不固的常見原因有腎虛、脾虛血熱血瘀

一、腎虛

先天腎氣不足,少女腎氣稚弱,更年期腎氣漸衰,或早婚多產,房事不節,損傷腎氣,若耗傷精血,則腎陰虛損,陰虛內熱,熱伏沖任,迫血妄行,以致經血非時而下;或命門火衰腎陽虛損,封藏失職,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亦致經血非時而下,遂成崩漏。

二、脾虛

憂思過度,飲食勞倦,損傷脾氣中氣下陷,沖任不固,血失統攝,非時而下,遂致崩漏。

三、血熱

素體陽盛,或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感受熱邪,或過食辛辣助陽之品,火熱內盛,熱傷沖任,迫血妄行,非時而下,遂致崩漏。

四、血瘀

七情內傷,氣滯血瘀,或感受寒、熱之邪,寒凝或熱灼致瘀,瘀阻沖任,血不循經,非時而下,發為崩漏。

辨證論治

崩漏以無周期性陰道出血為辨證要點,臨證時結合出血的量、色、質變化和全身證候辨明寒、熱、虛、實。治療應根據病情的緩急輕重、出血的久暫,採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靈活運用塞流、澄源、復舊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崩漏以失血為主,止血乃是治療本病的當務之急。具體運用止血方法時,還要注意崩與漏的不同點。治崩宜固攝升提,不宜辛溫行血,以免失血過多導致陰竭陽脫;治漏宜養血行氣,不可偏於固澀,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藥可酌用十灰散雲南白藥紫地寧血散等。

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崩漏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針對引起崩漏的具體原因,採用補腎、健脾清熱理氣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療。塞流、澄源兩法常常是同步進行的。

復舊即是調理善後。崩漏在血止之後,應理脾益腎以善其後。歷代諸家都認為崩漏之後應調理脾胃化生氣血,使之康復。近代研究指出,補益腎氣,重建月經周期,才能使崩漏得到徹底的治療。「經水出諸腎」,腎氣盛,月事才能以時下,對青春期、育齡期的虛證患者,補腎調經則更為重要。當然復舊也需兼顧澄源。

總之,塞流、澄源、復舊有分別,又有內在聯繫,必須結合具體病情靈活運用。

一、腎虛型

(一)腎陰虛證

主要證候:經血非時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斷,血色鮮紅,質稠,頭暈耳鳴,腰酸膝軟,手足心熱,顴赤唇紅,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腎陰不足,虛火內熾,熱伏沖任,迫血妄行,故經血非時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斷;陰虛內熱,故血色鮮紅,質稠;腎陰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榮空竅,故頭暈耳鳴;精虧血少,不能濡養外府,故腰腿酸軟;陰虛內熱,則手足心熱;虛熱上浮,則顴赤唇紅。舌紅,苔少,脈細數,也為腎陰虛之徵。

治療法則:滋腎益陰,固沖止血。

方藥舉例:左歸丸(《景岳全書》)去川牛膝,加早蓮草、炒地榆

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茱萸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川牛膝

方中熟地、枸杞子、山茱萸滋腎陰而填精血;山藥、菟絲子補腎陽而益精氣,寓陽生陰長之意;龜板膠、旱蓮草、炒地榆育陰涼血止血。全方共奏滋腎益陰,固沖止血之效。

若陰虛有熱者,酌加生地麥冬地骨皮

本型也可用育陰湯(《百靈婦科》)。

熟地、山藥、續斷桑寄生、山茱萸、海螵蛸龜板牡蠣白芍阿膠、炒地榆

熟地、山茱萸、續斷、桑寄生補腎益精;龜板、牡蠣、海螵蛸育腎陰、固沖任,澀精止血;山藥補脾陰,白芍斂肝陰,阿膠養血滋陰也能止血,地榆涼血止血。全方既滋腎益陰,又固沖止血。

(二)腎陽虛證

主要證候:經血非時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盡,色淡質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脈沉弱。

證候分析:腎陽虛衰,沖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經亂無期,經血量多,淋漓不斷;腎陽不足,經血失於溫煦,故色淡質稀;腎陽虛衰,外府失榮,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於溫化,故小便清長;腎陽虛不能上溫脾土,則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脈沉弱,也為腎陽不足之徵。

治療法則:溫腎助陽,固沖止血。

方藥舉例:大補元煎。酌加補骨脂、鹿角膠、艾葉炭

二、脾虛型

主要證候:經血非時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斷,色淡質稀,神疲體倦,氣短懶言,不思飲食,四肢不溫,或面浮肢腫,面色淡黃,舌淡胖,苔薄白,脈緩弱。

證候分析:脾氣虛陷,沖任不固,血失統攝,故經血非時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斷;脾虛氣血化源不足,故經色淡而質稀;脾虛中氣不足,故神疲體倦,氣短懶言;脾主四肢,脾虛則四肢失於溫養,故四肢不溫;脾虛中陽不振,運化失職,則不思飲食;脾失運化,水濕內停,水濕泛溢肌膚,故面浮肢腫。面色淡黃,舌淡胖,苔薄白,脈緩弱,也為脾虛之象。

治療法則:健脾益氣,固沖止血。

方藥舉例:固沖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白朮黃芪煅龍骨煅牡蠣、山茱萸、白芍、海螵蛸、茜草根、棕炭、五倍子

方中黃芪、白朮健脾益氣以攝血;龍骨、牡蠣、海螵蛸固攝沖任;山茱萸、白芍益腎養血,酸收止血;五倍子、棕炭澀血止血;茜草根活血止血,血止而不留瘀。全方共奏健脾益氣,固沖止血之效。

若出血量多者,酌加人蔘升麻;久漏不止者,酌加藕節炒蒲黃

若陰道大量出血,兼肢冷汗出,昏仆不知人,脈微細欲絕者,為氣隨血脫危候,急宜補氣固脫,方用獨參湯(《景岳全書》)。

人蔘25g,水煎取濃汁,頓服,余藥再煎頓服。

或用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救治,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以固脫。

人蔘、麥冬、五味子

若症見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又為亡陽之候,治宜回陽固脫,方用參附湯(《校注婦人良方》)。

人蔘、附子生薑大棗

三、血熱型

主要證候:經血非時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斷,血色深紅,質稠,心煩少寐,渴喜冷飲,頭暈面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候分析:熱傷沖任,迫血妄行,故經血非時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斷;血為熱灼,故血色深紅,質稠;邪熱內熾,津液耗損,故口渴喜飲;熱擾心神,故心煩少寐;邪熱上擾,故頭暈面赤。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血熱之象。

治療法則:清熱涼血,固沖止血。

方藥舉例:清熱固經湯(《簡明中醫婦科學》)。

生地、地骨皮、炙龜板、牡蠣粉、阿膠、黃芩、藕節、陳棕炭、甘草焦梔子、地榆

方中黃芩、地骨皮、生地、阿膠清熱涼血益陰;龜板、牡蠣育陰潛陽,固攝沖任;焦梔子、地榆清熱涼血止血;藕節、棕炭澀血止血;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涼血,固沖止血之效。

若肝鬱化火者,兼見胸脅乳房脹痛,心煩易怒,時欲嘆息,脈弦數等症,宜平肝清熱止血,方用丹梔逍遙散加醋炒香附蒲黃炭血餘炭調氣理血止血。

四、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血非時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淨,血色紫黯有塊,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澀或弦澀有力。

證候分析:瘀滯沖任,血不循經,故經血非時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斷;沖任阻滯,經血運行不暢,故血色紫黯有塊,「不通則痛」,故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澀或弦澀有力,也為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活血祛瘀,固沖止血。

方藥舉例:逐瘀止崩湯(《安徽中醫驗方選集》)。

當歸川芎三七、沒藥、五靈脂丹皮炭、炒丹參、炒艾葉、阿膠(蒲黃炒)、龍骨、牡蠣、烏賊骨

方中沒藥、五靈脂活血祛瘀止痛;三七、丹皮炭、炒丹參活血化瘀止血;當歸、川芎養血活血;阿膠、炒艾葉養血止血;烏賊骨、龍骨、牡蠣固澀止血。

參看

32 經間期出血 | 閉經 32
關於「中醫婦科/崩漏」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