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螵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海螵蛸
Hǎi Piāo Shāo
海螵蛸
別名 烏賊骨、墨魚骨、烏鰂骨、烏賊魚骨、墨魚蓋
功效作用 除濕,制酸,止血斂瘡。治胃痛吞酸,吐、嘔血便血崩漏帶下血枯經閉腹痛症瘕虛瘧瀉痢陰蝕爛瘡。
英文名 ENDOCONCHA SEPIAE
始載於 本草綱目
毒性 有毒(一說無毒)
歸經 肝經腎經
藥性
藥味

本品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 或金烏賊Sepia esculenta Hoyle 的乾燥內殼。收集烏賊魚的骨狀內殼,洗淨,乾燥。

海螵蛸 (《綱目》)  

目錄

異名

烏鰂骨(《素問》),烏賊魚骨(《本經》),墨魚蓋(《中藥志》)。  

來源

為烏鰂科動物無針烏鰂或金烏鰂的內殼。  

動物形態

①無針烏鰂,又名:花拉子、麻烏鰂。

頭部短,長約29毫米,兩側各有1發達的眼;眼後有橢圓形的嗅覺陷窩。

前部中央有口,前方有腕4對和觸腕1對,腕呈放射狀排列於口的周圍,長度相近,內方有吸盤4行,其角質環外緣具尖錐形小齒;雄性左側第4腕莖化為生殖腕。

觸腕長度一般超過胴長;觸腕穗狹小,長約40毫米,其上有吸盤約20行。

頭部的腹面有1漏斗器。

海螵蛸

胸部卵圓形,長達157毫米(背面),寬約65毫米;兩側有肉鰭;胴後腹面有1腺孔。

生活時胴背有明顯的白花斑。

外套腔背面中央有1石灰質的長橢圓形內殼,後端無骨針。

肛門附近有墨囊。

棲于海底;遇敵時由墨囊放出墨液,以掩護自己。

肉食性。

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②金烏鰂頭部長約30毫米。

腕的長短相近,各腕吸盤大小相近,其角質環外緣具不規則鈍形小齒;雄性左側第4腕莖化為生殖腕。

觸腕稍超過胴長,觸腕穗呈半月形,上有吸盤約10行。

胴部呈卵圓形,長可達20厘米,約為寬度的1.5倍。

生活時體黃褐色,胴背有紫棕色細斑和白斑相間,雄性胴背有波狀條紋。

內殼後端具粗壯骨針

近漏斗管附近有貯黑水的墨囊。

分布黃海、渤海及東海一帶。

以上動物的纏卵腺(烏魚蛋)、內(烏賊魚肉)、墨囊中墨液(烏賊魚腹中墨)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

收集從烏鰂魚中剝下之內殼;或於4~8月間,撈取漂浮在海邊的烏鰂內殼,漂淨,晒乾。  

藥材

①無針烏鰂的內殼呈長橢圓形而扁平,邊緣薄,中間厚,長9~14厘米,寬約2.5~3.5厘米,中部厚約1.2~1.5厘米,腹面白色,有水波狀紋,自尾端至中央最厚處,佔全長的1/2或1/2強。

背面磁白色而略帶暗紅色,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起,中央有1條明顯的隆起,表面有一層硬脆皮膜,角質緣呈半透明狀。

末端無骨針。

體輕,質鬆脆,易折斷,斷面有明顯的微向背面彎曲的平行層紋。

海螵蛸

背部硬膜外,其它部分可擦下細粉。

氣微腥,味微咸。

⑦金烏鰂的內殼呈長橢圓形而扁平,中間厚,邊緣薄,長13~20厘米,寬5~7厘米,中部厚0.7~1.5厘米。

腹面潔白,有水波狀紋,自尾端至最厚處約佔全長的5/6~4/5。

背面磁白色,微帶淡紅色,密布小疙瘩狀的突起,中央有1條較明顯的隆起。

末端有1骨針。

以上藥材均以身干、體大、色白、完整者為佳。

主產浙江、福建、廣東、山東、江蘇、遼寧沿海地區。  

化學成分

含碳酸鈣80~85%,殼角質6~7%,粘液質10~15%,並含少量氯化鈉磷酸鈣、鎂鹽等。  

藥理作用

烏賊骨中所含的碳酸鈣,可作制酸劑

新鮮烏賊中所含5-羥色胺及另一種物質,可能是一種多肽類(腦、腮、心含量較多)。

人食烏賊中毒可能即此物質引起腸運動的失調所致  

炮製

海螵蛸:刷洗乾淨,晒乾,砸成小塊。

炒海螵蛸:將海螵蛸塊,用文火炒至黃色為度。

煅海螵蛸:海螵蛸放般罐內,煅至焦黑色,取出放涼。  

性味

咸,微溫。

①《本經》:味咸,微溫。

海螵蛸

②《吳普本草》:冷。

③《別錄》:無毒。

④《藥性論》:有小毒。  

歸經

入肝、腎經。

①《綱目》:厥陰血分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腎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功用主治-海螵蛸的功效

除濕,制酸,止血斂瘡

胃痛吞酸,吐、衄、嘔血便血崩漏帶下,血枯經閉,腹痛症瘕,虛瘧瀉痢,陰蝕爛瘡。

①《本經》: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症瘕,無子。

②《別錄》:驚氣入腹,腹痛環臍,陰中寒腫(一作丈夫陰中腫痛》),又止瘡多膿汁不燥。

③《藥性論》:止婦人漏血,主耳聾

④《唐本草》:療人目中翳。

⑤《食療本草》:主小兒大人下痢,炙今黃,去皮細研成粉,粥中調服之。

⑥《本草拾遺》:主婦人血瘕,殺小蟲。

⑦《日華子本草》:療血崩

⑧《綱目》:主女子血枯病,傷肝,唾血下血,治瘧消癭

海螵蛸

研末敷小兒疳瘡,痘瘡臭爛,丈夫陰瘡,湯火傷,跌傷出血

燒存性,同雞子黃塗小兒重舌、鵝口,同蒲黃末敷舌腫血出如泉,同銀硃吹鼻治喉痹,同麝香吹耳治聤耳有膿及耳聾。

⑨《要藥分劑》:通經絡,去寒濕。

⑩《現代實用中藥》:為制酸藥,對胃酸過多胃潰瘍有效。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宜忌

①《本草經集注》:惡白斂、白及。

②《蜀本草》:惡附子

③《本草經巰》:血病鄉熱者勿用。  

選方

①治胃痛,吐酸:一海螵蛸五錢,貝母甘草各二錢,瓦楞子三錢。

共研細末。

每次服二錢。

二海螵蛸一兩(研末),阿膠三錢。

共炒,再研末。

每次服一錢,每日三次。

(《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胃出血:海螵蛸五錢,白芨六錢。

共研細末。

每次服一錢五分,日服三次。

(《山東中草藥手冊》) ③治吐血鼻衄不止:烏賊骨,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二錢。

(《聖惠方》) ④治鼻血不止:烏賊魚骨、槐花等分。

舉生半炒,為末吹鼻。

(《世醫得效方》) ⑤治積年腸風下血,面色萎黃,下部腫疼,或如鼠你,或如雞冠,常似蟲咬,痛癢不息:綠礬二兩(燒令赤),烏賊魚骨一兩(炙令微黃),釜底墨一兩。

搗羅為末,用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於食前,煎赤糙米湯下三十丸。

海螵蛸

(《聖惠方》) ⑥治小便血淋:海螵蛸末一錢。

生地黃汁調服。

(《經驗方》) ⑦治婦人漏下不止:烏賊骨、當歸各二兩,鹿茸、阿膠各三兩,蒲黃一兩。

五味治下篩。

空心酒服方寸匕。

日三,夜再服。

(《千金方》) ⑧治婦人久辦白帶下:烏賊骨一兩(燒灰),白礬三兩(燒汁盡),釜底墨二兩。

搗羅為末,用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聖惠方》) ⑨治跌破出血:烏賊魚骨末敷之。

(《仁齋直指方》) ⑩治各種外傷出血:骨粉、海螵蛸、蒲黃炭各等分。

研細末,過150目篩,混合即得。

撒於創面,稍加壓即可凝固止血。

(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⑾治外傷出血:海螵蛸、煅豬皮、人中白各一兩,石灰一兩半。

共研細粉。

消毒,撒於創面處,包紮即可。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⑿治血枯:四烏鰂骨、一蔖茹。

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

(《素問》) ⒀治哮喘:海螵蛸,焙乾研成細末。

每日三次。

每次錢五分,溫開水送服。

(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⒁治諸疳瘡:海螵蛸三分,白及三分,輕粉一分。

為末。

先用漿水洗,拭乾貼。

(《小兒藥證直訣》白粉散) ⒂治癧瘍:三年醋磨烏賊骨,先布摩肉赤,敷之。

(《千金方》) ⒃治小兒臍瘡出膿及血:海螵蛸、胭脂,為末,油調搽之。

(《聖惠方》) ⒄治頭上生瘡:海螵蛸、白膠香各二錢,輕粉五分。

為末。

先以油潤淨乃搽末。

(《衛生易簡方》) ⒅治耳底出膿:海螵蛸半錢,麝香一字。

為末。

以綿杖繳淨,吹入耳中

(《澹寮方》) ⒆治陰囊濕癢:烏賊骨、蒲黃、撲之。

(《醫宗三法》) ⒇治目中一切浮翳:烏賊魚骨,細研和蜜點。

(《食療本草》) (21)治疳眼:烏賊魚骨、牡蠣等分。

為末,糊丸如皂子大。

每服用豬子肝一具,藥一丸,清米泔內煮,肝熟為度,和肝食,用煮肝泔水下三兩服。

(《經驗方》) (22)治下肢潰瘍:海螵蛸六兩,制甘石一兩,赤石脂二兩,熟石膏三兩。

研細末,瓶貯備用,如瘡口局部肌肉烏紫者,取上藥百分,加入肉桂粉百分。

將藥末撒於瘡口以不見肉為度,每早、晚各換藥一次,外貼適當軟膏。

海螵蛸

第二次換藥時,創口不宜用水洗滌,用消毒棉球揩去陳藥,或用油料將陳藥塗濕後擦去。

(《浙江中醫》(11):5,1965)  

臨床應用

①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以烏賊骨為主,配合其他藥物內服,對潰瘍病及其引起的出血、穿孔,均有較好療效。

一烏賊骨粉85%,浙貝母粉15%,混合。

每服2~5克,每日3次飯前服。

或於上述散劑中再加入大黃10%,以糾正烏賊骨易引起便秘副作用

亦可用烏賊骨30克炒黃,配伍半夏3克研末混合。

用法同上。

用於潰瘍病有制酸、止血、止痛等作用。

一般服藥後3~5日即開始生效,食慾轉佳,吞酸及上腹部疼痛減輕或消失,大便恢復為黃色。

多數患者經1~3個月治療後症状體征均消失或顯著改善,X線複查壁龕消失或有進步。

二烏賊骨粉與白芨粉等量混合,每日~4次,每次~5克,溫開水調服。

用於潰瘍病出血,據數十例觀察,一般在3~7日內,即收到止血效果:嘔血停止,便色恢復正常,大便潛血試驗陰轉。

曾試用於門靜脈高壓合併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食道憩室合併出血、傷寒腸出血等個別病例,亦均取得一定效果。

三烏賊骨、白芨粉各1錢5分、氫氧化鋁凝膠25毫升。

混合攪拌後用冷開水1次送服,每日~4次。

同時配合胃腸減壓抗菌消炎、禁食等措施,用以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31例,結果治癒29例,好轉1例(原有大量腹水合併穿孔),死亡1例(女性,年老,飽食後穿孔,入院遲,觀察期間發生休克,又作修補術,術後死亡)。

經上述治療,除個別用針灸止痛外,一般不需用麻醉止痛劑

疼痛多在治療後3~5小時明顯減輕,24~48小時消失,平均住院日數6~7天。

治癒病例未發生膈下及腹腔殘餘膿腫以及其它併發症1輕度腸粘連者僅1例;無複發穿孔者。

上列三藥混合後有很高的粘稠性,在胃內形成膠狀膜,能幫助閉孔和保護胃粘膜,使胃內酸性液體得到中和,停止外溢,為大網膜等覆蓋穿孔創造有利條件;即使胃內容外溢,化學性刺激引起的劇痛也可減輕。

但本療法有其一定適應症,不能完全代替潰瘍穿孔的早期手術治療(參見白及條)。

凡遇有下列情況之一均應及早考慮手術:潰瘍穿孔診斷不夠肯定者;用本療法後病情有惡化傾向者;術前鋇餐診斷為胃癌、潰瘍惡性變或疑有性穿孔者;穿孔前有暴飲暴食,穿孔後腹脹、腹膜炎嚴重,腹腔有大量積液,估計穿孔大而難以閉孔者;入院時有嚴重休克,經抗休克治療無效者。

②治療瘧疾用烏賊骨粉1錢,白酒或黃酒10毫升,混合後1次服完。

一般只須1次,至多3次即能奏效。

初步觀察45例,治療後症状消失者39例;血檢23人,鏡檢陰性者20人。

經7~10個月複查,複發率為9.09%。

③治療哮喘用烏賊骨1斤焙乾研粉,砂糖2斤,混合。

成人每次~8錢,兒童酌減,日服三次。

一般用藥2周見效。

治療8例慢性哮喘患者,病史3~27年不等,均曾經中西藥多次治療而無效。

服此藥後7例得到控制,經多次氣候變化均未複發;1例好轉,症状減輕。

④治療下肢潰瘍潰瘍面經用高錳酸鉀溶液洗淨後,撒上烏賊骨粉,紗布覆蓋固定。

每隔2~3日換藥一次。

12例用藥後創面滲出液減少,肉芽生長,最後結痂而愈。

⑤用於拔牙及鼻部手術止血以烏賊骨粉與澱粉製成膠性海綿,用於拔牙後止血,分別經50例和233例的觀察,一般在1~3分鐘即可止血。

較之澱粉海綿及明膠海綿止血的效果快、可靠,再次出血機會少,且對組織無異體刺激,易被組織溶解吸收。

對創口癒合亦無影響,在24~48小時後,創口內的海綿全被吸收,未見其它不良反應

對創口較大和急性期拔牙的止血效果亦佳,且再次出血機會少,有促進炎症迅速吸收和加快傷口癒合的作用。

烏賊骨止血海綿用於鼻部手術止血,效果亦佳。

據100例(包括鼻下甲部分切除術息肉刮除術上頜竇根治術篩竇開放術、鼻衄)觀察,除5例術後滲血、1例擤鼻後繼發出血外,均稱滿意。

海綿填塞後聽其自溶,不宜取出或沖洗。

術後傷口粘膜光滑,多無夾膜生成,炎症反應亦輕微。  

名家論述

①《綱目》:烏鰂骨,厥陰血分藥也,其味咸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經閉、崩帶、下痢、疳疾,厥陰本病也;寒熱瘧疾、聾、癭、少腹痛、陰痛,厥陰經病也;目翳、流淚,厥陰竅病也;厥陰屬肝,肝主血,故諸血病皆治之。

按《素問》云: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討時前後血,病名曰血枯,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或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治之以四烏鰂骨一蔖茹,……所以利腸中及肝傷也。

觀此,則其入厥陰血分無疑矣。

②《本草經疏》:烏賊魚骨,味咸,氣微溫無毒,入足厥陰、少陰經。

厥陰為藏血之臟,女人以血為主,虛則漏下赤白,或經汁血閉,寒熱症瘕;少陰為藏精之臟,主隱曲之地,虛而有濕,則陰蝕腫痛,虛而寒客之則陰中寒腫;男子腎虛,則精竭無子,女子肝傷,則血枯無孕;咸溫入肝腎,通血脈而祛寒濕,則諸證除,精血足,令人有子也。

其主驚氣入腹,腹痛環臍者,蓋肝屬木主驚,驚人肝膽,則營氣不和,故腹痛環臍也。

入肝膽,舒營氣,故亦主之。

溫而燥濕,故又主瘡多膿汁也。

關於「海螵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