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頜竇根治術
A+醫學百科 >> 上頜竇根治術 |
英文:Caldwell-Luc
別名:柯-陸手術
本手術最早於1893年由WeorgeGalterCaldwell和1893年HenryPaulLuc所完成,故名Caldwell-Luc手術(柯-陸手術)。
適應術
(1)慢性化膿性上頜竇炎,經連續穿刺沖洗一個月,或竇內注藥治療半個月,仍有膿性分泌物者。
(4)上頜竇內異物。
(6)經上頜竇施行其他手術,如後鼻孔探查,蝶竇、蝶鞍探查,翼管神經切斷,頜內動脈結扎,眶減壓,眶擊出性骨折複位,腮腺移植治療萎縮性鼻炎,上頜竇癌放療前引流,翼齶窩異物取出,鼻腔側壁內移及篩竇開放術等。
手術操作
(1)麻醉:局部浸潤麻醉合併鼻腔、竇腔粘膜麻醉。局部主要麻醉眶下神經、齒槽神經及蝶齶神經節。
(2)切口:於上唇和唇齦粘膜交界處自尖牙嵴向外達第二尖牙做橫切口,深達骨壁,剝離骨膜,露出尖牙窩骨面。
(3)鑿開前壁用圓鑿或電鑽頭鑿開尖牙窩內側部分,即上頜竇前壁,然後用咬骨鉗擴大成1~1.5cm直徑的骨孔,若發生出血可用骨蠟止血,或於出血處兩旁用骨鑿各鑿一次施行壓迫止血。
(4)取出病變組織:古典的柯-陸手術是將竇內粘膜完全剝除,以期徹底根治。但事實上術後竇腔常被新生的纖維組織所充滿,仍易感染而發炎,療效不夠滿意。隨著對粘膜生理學和病理學的進一步認識,人們對粘膜的處理採用了保留的方法,例如對牙源性上頜竇炎只清除下壁接近牙根的粘膜,而對其他處粘膜則予以保留。近年來有人主張只去除感染破壞嚴重、不可逆轉的粘膜,而對可逆轉粘膜盡量予以保留。至於識別可逆性與不可逆性病變,用肉眼觀察比較困難,必須於術前經上頜竇內竇鏡下取粘膜行病理檢查方能確定。不可逆病變有粘膜壞死、膿腫、肉芽、囊腫及息肉等。
(5)鑿開對孔通入下鼻道在上頜竇內側壁前下部,用圓鑿將骨壁鑿成對孔,用咬骨鉗向前下方擴大,使其前後徑不小於1.5cm,上下徑不小於1.0cm,並使對孔下緣與鼻腔底部處於同一平面。用尖刀沿對邊緣向竇內下鼻道粘膜行上、前、後切開,做面粘膜瓣,並使轉向竇內底部,以便再生粘膜覆蓋竇腔。如果下鼻甲前端肥大,妨礙此項操作,或阻塞對孔的通暢,則可切除下鼻甲前端。
(6)填塞與縫合:檢查鼻腔及上頜竇是否達到手術要求,如無滲血可不用填塞,如有滲血則需用碘仿紗條填塞竇腔,將其另一端自對孔引至下鼻道,以便次日取出。唇齦溝粘膜切口可用絲線縫合,面頰部加壓包紮,以減輕腫脹和瘀血。
手術改進
上頜竇根治術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長期保持對孔通暢。據國內資料,能達到此目的約佔60%,其他40%皆因對孔封閉引起再感染而告失敗。所以手術改進主要是防止對孔再封閉和促進竇內粘膜再生。具體方法如下:
(1)對孔置環術在手術填塞竇腔以前,將塑料環卡在對孔處,以防止癒合過程中發生狹窄或封閉。為防止塑料環滑脫,可將其邊緣製成兩溝狀,既可長期使用,又不影響手術後沖洗。
(2)上頜竇鼻腔吻合術1964年由張曦易所創用,其方法是在手術中取去竇內粘膜時,保留內側壁粘膜,將下鼻道對孔鼻腔粘膜分成上、下、後三方分別翻入竇內,與竇內粘膜縫合,吻合口縱橫徑如能保持1cm以上,就能達到長期保持對孔通暢目的。
(3)口銜式自拉露鉤1953年由作者製成。此器械之目的是代替專司拉鉤的助手,在繁忙工作中起到節約人力的作用。另外還可避免拉力過大和預防術後面頰部腫脹。咬肌的力量為45kg,而拉鉤所需力量不足4.5kg,故用口銜式自拉露鉤患者不會疲勞。此器械適用於下頜關節功能障礙、下列牙齒脫落或鬆動的患者。
(4)擴大自然口的上頜竇根治術1993年蕭壁君等在行上頜竇根治術時,採取擴大該竇自然孔的方法,以促進竇內引流,獲得了較傳統手術更好的效果。
關於「上頜竇根治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