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斂
A+醫學百科 >> 白斂 |
[藥 名]: 白斂
[拉丁名稱]: Ampelopsis japondca (Thunb.)Makino.
[別 名]: 九牛力。
[案說文雲]:薟,白薟也,或作蘞。毛詩云:蘞蔓於野。陸璣疏云:蘞似栝樓,葉盛而細,其子正黑,如燕薁,不可食也,幽人謂之烏服,其莖葉鬻以哺牛,除熱。爾雅云:萰,菟菄。郭璞云:未詳。據玉篇云:菄,白蘞也。經云:一名菟核,核與荄聲相近,即此矣。
[產 地]: 常生荒山草叢中,亦見於疏林下,頗耐脊旱。廣布華北,華東和中南各省區。日本也有。
[特 性]:
白斂為草質或基部稍木質的攀援藤本;塊根粗厚,紡錘狀或圓柱狀;小枝常帶紫色,無毛。葉互生,為掌狀3~5出複葉,長6~10厘米,寬7~12厘米,葉柄較葉片短;小葉一部份為羽狀分裂,一部份為羽狀缺刻,裂片卵形或披針形,中間裂片最大,兩側的很小,常不分裂,小葉軸有潤翅,裂片和軸間以關節相聯。花夏季開放,黃綠色,很小,排成與葉對生的聚傘花序;總花梗纖細,長3~8厘米,旋卷纏繞於它物上;花萼5淺裂;花瓣5片;雄蕊5枚。漿果球形或略呈腎形,長約6毫米,成熟時藍色或白色,有針孔狀凹點。
[採收加工]:(名醫曰:一名白根,一名崑崙,生衡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
春、秋二季採收。挖取塊根,除去泥沙及細根,縱切成瓣或切成斜片,晒乾。
[藥材性狀]:
本品呈長圓形或近紡錘形,長4~10厘米,直徑1~2厘米,周邊常向內捲曲,中部有一凸起的稜線;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橫皺紋和橫生皮孔,易脫落,脫落後露出淡紅棕色內皮。斜切片呈卵圓形,長2.5~5厘米,寬2~3厘米,切開麵粉白色或淡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皮部較厚,微翅起或略彎曲。體輕,易折斷,折斷時散出粉塵。氣微,味甘。以塊大、斷面色粉白、粉質足者為佳。
[性味功用]: 苦,微寒。歸心、肝、脾經.主癰腫疽創,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用於癰腫瘡瘍, 淋巴結核。用量2.5~4.5克;外用適量,研末塗致患處。
性味:苦辛甘寒
功能:苦能泄,辛能散,甘能緩,寒能除熱,殺火毒,散結氣,生肌止痛。
主治:治癰疽腫瘡,面上瘡,金瘡撲損,斂瘡方多用之,搽凍耳。
性狀:蔓赤,枝有五葉,根如卵而長,三五枚同窠,皮烏肉白,一種赤斂,功用皆同。
備註:(1)「金瘡撲損」:箭鏃不出者,同丹皮或半夏為末酒服。
(3)「搽凍耳」:同黃柏末油調。
(4)「赤斂功用皆同」:鄭奠一曰:能治溫瘧血痢.腸風痔漏.赤白帶下。
關於「白斂」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