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夜啼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兒科學》 >> 心肝病證 >> 夜啼
中醫兒科學

中醫兒科學目錄

嬰兒白天能安靜入睡,入夜則啼哭不安,時哭時止,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稱為夜啼。多見於新生兒及6個月內的小嬰兒。

新生兒及嬰兒常以啼哭表達要求或痛苦,飢餓、驚恐、尿布潮濕、衣被過冷或過熱等均可引起啼哭。此時若喂以乳食、安撫親昵、更換潮濕尿布、調整衣被厚薄後,啼哭可很快停止,不屬病態。

本節主要討論小嬰兒夜間不明原因的反覆啼哭,由於傷乳、發熱或因其他疾病而引起的啼哭,則不屬本證範圍。

[病因病機

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熱、驚恐所致。

脾寒腹痛是導致夜啼的常見原因。常由孕母素體虛寒、恣食生冷,胎稟不足,脾寒內生。或因護理不當,腹部中寒,或用冷乳哺食,中陽不振,以致寒邪內侵,凝滯氣機,不通則痛,因痛而啼。由於夜間屬陰,脾為至陰,陰盛則脾寒愈甚,腹中有寒,故入夜腹中作痛而啼。

若孕母脾氣急躁,或平素恣食香燥炙烤之物,或過服溫熱藥物,蘊蓄之熱遺於胎兒。出生後將養過溫,受火熱之氣熏灼,心火上炎,積熱上擾,則心神不安而啼哭不止。由於心火過亢,陰不能潛陽,故夜間不寐而啼哭不寧。徹夜啼哭之後,陽氣耗損,無力抗爭,故白天入寐;正氣未復,入夜又啼。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心主驚而藏神,小兒神氣怯弱,智慧未充,.若見異常之物,或聞特異聲響,而致驚恐。驚則傷神,恐則傷志,致使心神不寧,神志不安,寐中驚惕,因驚而啼。

總之,寒則痛而啼,熱則煩而啼,驚則神不安而啼,是以寒、熱、驚為本病之主要病因病機。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嬰兒難以查明原因的入夜啼哭不安,時哭時止,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但白天如常。臨證必須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檢查體格,必要時輔以有關實驗室檢查,排除外感發熱、口瘡腸套疊寒疝等疾病引起的啼哭,以免貽誤患兒病情。

二、鑒別診斷

與不適、拗哭相鑒別。小兒夜間若喂哺不足或過食,尿布潮濕未及時更換,環境及衣被過冷或過熱,.襁褓中夾有縫衣針或其他異物等,均可引起嬰兒不適而啼哭,採取相應措施後則嬰兒啼哭即止。有些小嬰兒因不良習慣而致夜間拗哭,如夜間開燈而寐,搖籃中搖擺而寐,懷抱而寐,邊走邊拍而寐等,要注意加以糾正。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辨證重在辨別輕重緩急,寒熱虛實。嬰兒夜間啼哭而白天能正常入睡,首先考慮由於餵養不當所致,應給予相應的指導。要仔細觀察,尋找原因,確認夜啼無直接病因者,方可按脾寒、心熱、驚恐辨治。虛實寒熱的鑒別要以哭聲的強弱、持續時間、兼症的屬性來辨別。

二、治療原則

因脾寒氣滯者,治以溫脾行氣;因心經積熱者,治以清心導赤;因驚恐傷神者,治以鎮驚安神

三、分證論治

1.脾寒氣滯

證候:啼哭時哭聲低弱,時哭時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溫,吮乳無力,胃納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紅,舌苔薄白,指紋多淡紅。

分析:夜則陰盛陽衰,脾寒愈甚,寒邪凝滯,腹中作痛而夜啼不安。《保嬰撮要.夜啼》云:「夜屬陰,陰盛則脾臟之寒愈盛,脾為至陰,喜溫而惡寒,寒則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因痛而啼,痛解而寐,故時哭時止。脾臟虛寒,運化失司.故吮乳無力,胃納欠佳,大便溏薄。虛寒內盛,故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小便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紅,舌苔薄白,指紋淡紅均為脾寒所致。

治法:溫脾散寒,行氣止痛

方藥:烏藥散合勻氣散加減。常用藥:烏藥、高良姜炮姜溫中散寒砂仁陳皮木香香附行氣止痛;白芍甘草緩急止痛,桔梗載藥上行,調暢氣機。

大便溏薄加党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時有驚惕加蟬蛻鉤藤祛風鎮驚;哭聲微弱,胎稟怯弱,形體羸瘦可酌用附子理中湯治之,以溫中健脾,同時注意保暖。

2.心經積熱

證候:啼哭時哭聲較響,見燈尤甚,哭時面赤唇紅,煩躁不寧,身腹俱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尖紅,苔薄黃,指紋多紫。

分析:心主火,熱伏於內,擾動神明,故人夜心煩而啼。(保嬰撮要.夜啼)云:「心屬火,見燈則煩熱內生,兩陽相搏,故仰身而啼。」《幼科發揮.心所生病》云:「心屬火則煩,多夜啼。」此證為受熱所致,故哭聲響亮,面赤唇紅,身腹俱暖,大便秘結。苔黃,指紋紫均為熱象。小便短赤,舌尖紅為心經有熱之象。

治法:清心導赤,瀉火安神。

方藥:導赤散加減。常用藥:生地清熱涼血竹葉木通清心降火甘草梢瀉火清熱燈心引諸藥人心經。同時要注意避免衣被及室內過暖。

大便秘結而煩躁不安者,加生大黃以瀉火除煩;腹部脹滿而乳食不化者,加麥芽萊菔子焦山楂以消食導滯;熱盛煩鬧者加黃連梔子以瀉火除煩。

3.驚恐傷神

證候:夜間突然啼哭,似見異物狀,神情不安,時作驚惕,緊偎母懷,面色乍青乍白,哭聲時高時低,時急時緩,舌苔正常,指紋色紫,脈數

分析:小兒神氣怯弱,復因暴受驚恐,則心神受驚,故睡中驚悸而突然啼哭,神情不安,時作驚惕,緊偎母懷以求安全。《育嬰家秘.夜啼》云:「驚惕者,常在夢中哭而作驚。」暴受驚恐,神志不安,心虛膽怯,故面色乍青乍白,指紋色紫,脈數。

治法:定驚安神,補氣養心。,

方藥:遠志丸去硃砂。常用藥:遠志、石菖蒲茯神龍齒定驚安神,人蔘、茯苓補氣養心。

睡中時時驚惕者,加鉤藤、蟬蛻、菊花熄風鎮驚。也可用琥珀抱龍丸以安神化痰

[其他療法

一、外治療法

艾葉乾薑粉炒熱,用紗布包裹,熨小腹部,從上至下,反覆多次。或用丁香肉桂吳茱萸等量研細末,置於.普通膏藥上,貼於臍部。用於脾寒氣滯證

二、針灸療法

1.艾灸神闕艾條燃著後在神闕周圍溫灸,不觸到皮膚,以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連灸7日,用於脾寒氣滯證。

2.針刺 取穴中沖,不留針,淺刺出血。用於心經積熱證

三、推拿療法

1.分陰陽,運八卦平肝木,揉百會安眠翳風風池連線之中點)。驚恐者清肺金,揉印堂太沖內關;脾寒者補脾土,揉足三里三陰交關元;心熱者瀉小腸,揉小天心、內關、神門

2.按摩百會、四神聰、腦門、風池(雙),由輕到重,交替進行。-患兒驚哭停止後,繼續按摩2-3分鐘。用於驚恐傷神證。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要注意防寒保暖,但也勿衣被過暖。

2.孕婦及孚L母不可過食寒涼及辛辣熱性食物,勿受驚嚇。

3.不可將嬰兒抱在懷中睡眠,不通宵開啟燈具,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二、護理

1.注意保持周圍環境安靜祥和,檢查衣服被褥有無異物刺傷皮膚。

2.嬰兒無故啼哭不止,要注意尋找原因,如飢餓、過飽、悶熱、寒冷、蟲咬、尿布浸漬、衣被刺激等,除去引起啼哭的原因。

[文獻摘要]

《儲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夜啼候》:「小兒夜啼者,藏冷故也。夜陰氣盛,與冷相搏則冷動,冷動與臟氣相併,或煩或痛,故令小兒夜啼也。」

《保嬰撮要.夜啼》:「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熱。夜屬陰,陰勝則脾臟之寒愈盛。脾為至陰,喜溫而惡寒,寒則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其候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是也。亦曰胎寒,用鉤藤散。若見燈愈啼者,心熱也。心屬火,見燈則煩熱內生,兩陽相搏,故仰身而啼。其候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氣熱是也,用導赤散。若面色白,黑睛少,屬腎氣不足,至夜陰虛而啼也,宜用六味丸。若兼瀉不乳,脾胃虛弱也,用六神散。若兼吐瀉少食,脾胃虛寒也,用六君炮木香。大便不化,食少腹脹,脾氣虛弱也,用異功散心血不足者,秘旨安神丸。木火相搏者』,柴胡梔子散。肝血不足者,地黃丸。大抵此證,或因吐瀉,內亡津液;或稟賦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木;或乳母急恚,肝火侮金,當用六君子湯補脾土以生肺金,地黃丸壯腎水以滋肝木。若乳母鬱悶而致者,用加味歸脾湯;乳母暴怒者,加味小柴胡湯;乳母心肝熱搏者,柴胡梔子散,仍宜參客忤、驚啼覽之。」

《幼幼集成.夜啼證治》:「小Jl夜啼有數證:有臟寒、有心熱、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熱不同,切宜詳辨。臟寒者,陰盛於夜,至夜則陰極發躁,寒甚腹痛,以手按其腹則啼止,起手又啼,外證面青手冷,口不吮乳,夜啼不歇,加減當歸散。心熱煩啼者,面紅舌赤,或舌苔白澀,無燈則啼稍息,見燈則啼愈甚,宜導赤散加麥冬、燈心,甚則加川連龍膽草。神不安而啼者,睡中驚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蓋神虛驚悸,宜安神丸定其心志。有吐瀉後及大病後夜啼,宜由心血不足,治同上。」

[現代研究]

馬仁智、馬志華.蟬燈飲治療嬰兒夜啼症25例.江蘇中醫1995;16(11):18

方取蟬蛻、燈心草各3g,每日劑,水煎分-4次口服,連服2-3劑。服3劑不愈者視為無效。治療25例,23例治癒。本方尤宜於嬰兒病後體弱,餘熱未盡;虛煩不寐,驚哭夜啼之症。

曹春芬、洪波。鉤蟬芍苓湯治療小兒夜啼症33例.中醫研究1992;(1):33

本方用鉤藤6-8g,蟬蛻1—3g,酒白芍、茯苓各6-10g。舌紅苔黃,指紋青紫者加麥冬3-6g;煩躁不安,指紋青紫者加百合6-log,生地3-log,1日劑,口服。共治療33例。結果近期治癒30例,無效3例,遠期治癒30例,3例複發。療程最短3天,最長10天。

黃炳初.烏藥蟬衣散敷臍治療小兒夜啼.四川中醫1994;(5):39

本方用烏藥、僵蠶各10s,蟬蛻15g,琥珀3g,青木香6g,雄黃5g,研細末備用。用時取藥10g,用熱米酒將藥末調成糊狀,塗在敷料上,敷臍。每晚換1次,7天為1療程。一般1療程治癒。

參看

32 心肝病證 | 汗證 32
關於「中醫兒科/夜啼」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