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學/末梢神經炎
醫學電子書 >> 《神經病學》 >> 周圍神經病 >> 末梢神經炎 |
神經病學 |
|
本病系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多發性末梢神經損害的總稱,表現為肢體遠端對稱性感覺、運動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故亦稱多發性神經炎或多發性周圍神經炎。
【病因】
常見有以下幾種:
一、中毒:
如鉛、砷、汞、磷等重金屬,呋喃西林類、異煙肼、鏈黴素、苯妥英鈉、卡馬西平、長春新鹼等藥物以及有機磷農藥等有機化合物。
二、營養代謝障礙:
三、感染:
常伴發或繼發於各種急性和慢性感染,如痢疾、結核、傳染性肝炎、傷寒、腮腺炎等,少數可因病原體直接侵犯周圍神經所致,如麻風神經炎等。
五、其它:
如結締組織疾病,遺傳性疾病如腓骨肌萎縮症、遺傳性共濟失調性周圍神經炎(Refsum病)、遺傳性感覺性神經根神經病等。此外,軀體各種癌症也可引起多發性神經炎,且可在原發病灶出現臨床症状之前數月發生,應引起警惕。
【病理】
除少數病因(如麻風)所致者周圍神經有炎性改變外,病理改變主要是周圍神經的節段性脫髓鞘改變和軸突變性,或兩者兼有。少數病例可伴有神經肌肉連接點的改變。
【臨床表現】
本病由於病因不同,起病可急可緩。主要臨床表現為以肢體遠端為著的對稱性感覺、運動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且常以下肢較重。
一、感覺障礙:
初期常以指(或趾)端燒灼、疼痛、發麻等感覺異常或感覺過敏等刺激症状為著,逐漸出現感覺減退乃至消失。感覺障礙的分布呈手套或襪套式。少數病人可有深感覺障礙。腓腸肌等處常有壓痛。
二、運動障礙:
表現為肌力減退、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個別病因(如呋喃西林)所致者反射可活躍。久病後可有肌萎縮。
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肢端皮膚發涼、蒼白、潮紅或輕度發紺,少汗或多汗,皮肝變薄變嫩或粗糙,指(趾)甲失去正常光澤、角化增強等。
由於病因不同上述三組症状表現可有差異。如由呋喃西林類中毒、砷中毒等引起者,疼痛常較劇烈;糖尿病引起者有時肌萎縮較顯。臨床表現的輕重程度也不一致,輕者可僅有肢端疼痛、麻木而無感覺缺失或運動障礙,重者也可有肢體癱瘓。預後一般較好。恢復多從肢體遠端開始。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對稱性肢體遠端為著的運動、感覺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特點,本病診斷不難。有時需作肌電圖及神經傳導速度測定或神經、肌肉活檢幫助診斷。病因診斷需根據病史、臨床症状特點和有關的化驗檢查結果等確定。部分病人可能找不到明確的病因。
鑒別診斷方面應注意排除下列疾病。
一、紅斑性肢痛症:
由於血管舒縮機能障礙致肢端小血管陣發性擴張引起的疾病。以雙下肢多見,表現為肢端劇痛,局部皮溫增高、發紅、多汗或輕度凹陷性水腫。發作時將患肢浸於冷水中疼痛可減輕或緩解,受熱後血管擴張可使症状加重。
二、雷諾病:
本病由於肢端小血管間歇性收縮或痙攣致局部缺血引起。以雙上肢多見表現為雙側手指蒼白、發涼、麻木、燒灼感,也可因繼發性毛細血管擴張而呈青紫色。晚期可發紺、潰爛。寒冷時因血管收縮可使症状加重。
常由精神因素髮病,肢體麻木程度、持續時間長短不一,且有其它癔病症狀。腱反射多活躍,套式感覺障礙範圍常超過肘、膝關節,或邊界變化不定。
【防治】
應以預防為主,如加強勞動保護,預防金屬和農藥中毒,盡量少用呋喃類藥物(如需要服用時,可同時加服維生素B族藥物)等。如發現有神經症状和體征時,應儘快解除病因,改善神經營養功能,並增強體質。如重金屬所致者,可使用解毒劑,如二巰基丁二酸鈉(0.5~1.0g加入注射用水20ml靜注1/日),5~10次為一療程;營養代謝障礙所致者,應尋找營養障礙原因並予以相應處理;由糖尿病引起者應同時治療糖尿病。藥物治療可使用神經營養代謝藥和血管擴張藥以促進神經傳導功能的恢復。可參閱上節面神經炎。
參看
面神經炎 |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 |
|
關於「神經病學/末梢神經炎」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