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液性中耳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漿液性中耳炎

【簡單介紹】

分泌性中耳炎又名漿液性中耳炎,是由於急性中耳炎未徹底痊癒或咽鼓管阻塞的結果導致中耳內積有滲出液.

分泌性中耳炎常見於兒童.滲出液中可能無菌,但通常含有致病菌.咽鼓管阻塞可由鼻咽部炎症,變態反應,腺樣體肥大,良性或惡性腫瘤引起.

由於咽鼓管吞咽時開放,使中耳正常地換氣,每分鐘3~4次,氧氣可被中耳粘膜血管內的血液所吸收,如果咽鼓管開放功能受阻,中耳內將發生相對的負壓.

臨床表現

最初發生鼓膜的輕度內陷,伴光錐的移位和標誌明顯.繼之,自中耳粘膜內的血管產生滲出液,因鼓膜表面呈琥珀色或灰色且不活動而能識別.透過鼓膜可見到含氣的液平面或氣泡;有傳音性聾發生.在外耳道負壓的情況下,聲導抗測定呈最大聲順.

【治療原則】

由於致病菌對中耳的滲出可能具有作用,如前述急性中耳炎試用抗生素的治療常有益處,並應考慮為首選的治療.它對解除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咽鼓管阻塞和消滅中耳的細菌有效.

全身的擬交感胺類藥物如硫酸麻黃鹼,假麻黃鹼或去甲麻黃鹼30mg口服,每日3次(成人),可通過其血管收縮作用促使咽鼓管開放.服用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對成人及12歲的兒童)口服,可解除有變態反應患者的咽鼓管阻塞.為了吸出中耳滲出液和放置通氣小管,有必要作鼓膜切開術.不論原因如何,這有助於中耳的通氣引流和暫時改善咽鼓管阻塞.用Valsalva鼓氣法或中耳吹氣法可暫時恢復中耳的通氣.

糾正鼻咽部的任何基礎條件是必要的.兒童需作腺樣體切除術,除去聚集在咽鼓管圓枕,咽隱窩淋巴樣組織鼻咽頂部腺樣體塊,以根除持續性和複發性的分泌性中耳炎.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鼻炎,鼻竇炎鼻咽炎.有時有指征作免疫學檢查.要從患者周圍環境中除去任何已證明的致敏原,或可試用免疫療法.

關於「漿液性中耳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