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疾病預測/病態平衡與潛病
醫學電子書 >> 《中醫疾病預測》 >> 總論 >> 病態平衡與潛病 |
中醫疾病預測 |
|
病態平衡狀態為一種非正常性平衡,包括負性平衡狀態及超正性平衡狀態兩類。其中,負性平衡狀態本質屬虛,超正性平衡狀態本質屬實或虛中挾實。由於人體有著驚人的適應力和代償能力,因此雖長期處於病態平衡狀態而未知,從而掩蓋了潛病的進展,許多潛病即乘機在「正常」平衡的掩蓋下長期隱匿著,待發覺時,已進入晚期……
目錄 |
第一節 負性平衡與潛病
負性平衡仍為一種病態平衡,本質屬虛。長期處於負性平衡的人,一旦身體處於緊急情況或非常時期,即易誘導因代償耗竭而出現生機崩潰。因此,掌握負性平衡的預兆規律,及早糾正,便能使疾病及早暴露……
所謂負性平衡,指人體處於低閾域的平衡,負性平衡屬於病態平衡。人體平衡失常主要指陰陽失卻平衡,包括陰陽偏亢或偏虧所導致的失衡。負性平衡由陰陽偏虧所引起,故本質屬虛。由於人體的耐受性和適應性較強,因此雖處於負性平衡而未知,掩蓋了潛病的進展,許多潛病,在負性平衡的掩蓋下長期隱匿著,待發覺時,疾病往往已進入晚期。如腎陽虛本質導致的腎負性平衡隱伏多年,人體皆處於適應狀態,而未能發覺,待發覺時,代償功能已瀕絕竭。由於負性平衡的掩蓋,使先兆證不容易察覺,因此探討負性平衡與潛病的規律,是揭開先兆證的重要環節。
負性平衡先兆以證的表現為主,尤以虛證為特點,因為負性平衡的本質為虛,乃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因此,探索負性平衡的奧秘,首先要抓住潛證,尤其要注意陽虛標準症,標準症状往往是潛證首先暴露的信號。如時隱時現的出現畏寒肢冷等先兆症,則應注意腎陽虛的潛證存在,從而追索命門火衰腎陽虛憊的疾患,警惕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阿狄森氏病)的潛在。
上述說明負性平衡為潛病的危險煙幕,要探索先兆症,暴露潛病,就必須識破隱蔽在負性平衡下的真面目。這就是負性平衡對潛病的預報意義。
第二節 負性平衡與潛病預兆
一、腎負性平衡與潛兆
腎內寓腎陰腎陽,由於陰陽之間存在著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關係,所以陰陽得以維持在一定的動態平衡之中。如因稟賦不足、久病失養,或攝生不慎、暴病失治,或過服寒涼等導致腎陽受損,因而產生腎陰陽盛衰的變化。腎負性平衡的實質是腎陽不足,腎陽受伐命火虛衰為根本原因。
腎負性平衡的表現特徵
腎負性平衡,一般情況並無畏寒、肢冷、乏力、腰酸、尿頻、脈沉、苔白等腎陽虛證出現。只有單一的一症或少數幾個症時隱時現,但精力卻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尤其在勞累、感染、寒冷、外傷、手術、過敏和精神打擊等情況下,則表現出應激力明顯低下或在上述情況下顯現腎陽虛症状。因此,如平時出現不明原因的畏寒、肢冷、腰酸、尿頻、乏力等陽虛證,雖為偶發或僅出現其中一二個症状都應注意可能為腎負性平衡的報標症。
腎負性平衡的背後可能隱匿著腎陽不足型虛勞、宮冷不孕、陽痿不育、隱性水腫(僅表現為晨起目胞下微浮)、寒厥證(「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以手足冷為特徵)等潛病。尤須提及的是腎負性平衡的背後可能隱匿著內分泌系統的低下,尤以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阿狄森氏病)、垂體前葉功能減退(席漢氏病、西蒙氏病)、甲狀腺功能減退(克汀病或呆小病)、性腺功能減退等疾患。
此外,長期腦力下降,頭昏,記憶力減退,亦為腎負性平衡的表現。
總之,腎負性平衡應掌握虛的本質,其潛證主要為腎陽虛潛證,應注意其中偶發的一二個潛兆。
二、心負性平衡與潛兆
心,同樣寓心陰、心陽。心陽的作用多以心氣為體現,正常心陰心陽維持著相對的平衡統一。如因某種因素,如久病傷陽,汗下失度,暴病耗氣或七情暗傷等皆可使心氣受損,日久陽虛而導致心負性平衡。
心負性平衡的實質為心氣虛弱,心陽不足,其特徵為素往無典型的形寒自汗,心悸氣短、乏力面白、胸悶脈弱等心氣虛,心陽不足證候。但長期表現為勞累即感心悸氣短,尤其在暴病、感染、精神打擊、飢餓和手術等情況下,不能承受。並易誘致心悸、氣短、乏力、面白、脈弱等心氣不足證明顯暴露,其報標症為勞累即感心悸、氣短。
心負性平衡的背後可能隱匿著心悸、怔忡、痰飲、隱性水腫(以晨起下肢微腫多見)、胸痹等病。如面白、自汗、勞即心悸者應考慮先天性心臟病的潛在,顴赤、動即氣粗、天氣變化即有反映的應考慮風心病的潛在,遇勞及情志刺激即感左胸隱隱作痛或至通氣欠佳的環境則覺胸悶不適者,應警惕冠心病隱匿存在的可能。
三、脾負性平衡與潛兆
脾同樣也包含脾陰及脾陽。正常情況下,脾胃陰陽和調,剛柔相濟。如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疾病損傷,導致脾陰陽失衡,則無論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皆可導致脾的負性平衡。脾的負性平衡以脾氣虛,脾陽不振為主要病理機制。
脾負性平衡的實質為脾氣虛,脾陽不足。但平時並無腹脹食少,脘腹疼痛,四肢清冷,苔白脈濡等脾陽虛證候,只偶見食少氣短或食後脘脹,四肢欠溫等報標症。但在傷食、腸胃疾患、過食寒涼等情況下則脾陽虛中氣不足證候被激化而使上述證候顯露。因此,平素如出現飽食後頭眩,多食即腹脹、稍餓即明顯乏力,應警惕脾氣虛、脾陽不足的潛在。
脾負性平衡的背後可能隱匿著慢性消化不良(包括吸收障礙)、隱性水腫、痰飲、女子腹冷帶下等病。尤以脾腎虛型隱性糖尿病的潛在危險最大,該病日久可損及脾腎處於負性平衡的狀態,雖然可以維持一般的脾腎功能,但稍餓即可出現明顯虛軟乏力等潛兆。極為常見的胃十二指腸潰瘍,也常處於脾負性平衡狀態下,表現為消瘦,遇飲食不節及情緒變化即隱隱作痛,尤為不能承受飢餓及精神刺激。總之,脾胃的運化力呈現著相對偏低狀況。
四、肺負性平衡與潛兆
肺也同樣包括肺陰及肺陽,肺陰陽同樣共存於一個統一體中,維持著動態平衡。如久病傷元、久咳傷肺,或勞傷太過耗損肺氣,日久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皆可導致肺陰陽的負性平衡。肺的負性平衡以肺氣虛、肺陽不足為主要病理機制。
肺負性平衡病理,一般情況下並無怯寒怕冷、咳而乏力,氣短形怯等肺氣虛、肺陽不足證候,唯見動則氣短,咳而乏力等報標症。但衛御屏障功能明顯低下,易感冒傷風是其潛兆,並常於受寒、過勞、外感、出汗及手術等情況下出現明顯不能適應的情況,致使肺虛、陽不足潛證顯露。
肺負性平衡有隱匿著虛勞、勞瘵之可能,隱潛性勞瘵多為陰損及陽型,具體為乾瘦、自汗,面浮畏風,勞即氣短,時作嗆咳等。至於陽損及陰型的負性平衡則為肺氣虛型虛勞,其潛證為稍感勞累即短氣自汗,平時易於感冒、痰咳清稀,多為老年性氣管炎後期所潛在。
五、肝負性平衡與潛兆
肝負性平衡為外邪侵襲,情志鬱結或瘀血痰濕所致,乃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的發展結果,病理機制多為肝氣虛、肝陽不足。
肝負性平衡一般情況下,並無肝虛的典型證候,但患者可表現出生機不振、易疲勞(「肝為罷極之本」)累即肝區隱隱不適等潛兆,逢精神刺激、勞累則明顯不能承受而致痿靡、乏力、抑鬱及肝區作痛等肝虛潛證顯露。
肝負性平衡有隱性肝炎的可能,隱性肝炎的特點為疾病呈隱匿進展,平時雖無典型症状出現,但由於肝臟被潛性破壞而處於負性平衡的狀態,因此難以應激疲勞、感染、中毒,否則潛證即可轉化為顯證。
第三節 超正性平衡與潛病
所謂超正性平衡,指人體處於高閾域的平衡,同樣屬於病態平衡的範疇。本質可為實證或虛中挾實,病機以陽亢或陰虛陽亢為主。在人體強大的適應代償能力掩蓋下,真正的潛病在隱匿地發展著。長期處於超正性平衡的人,似有超人之體,然則內虛隱伏其中,故極易因長期超負荷、超代償而突然出現衰竭,因此必須及早識別超正性平衡的真面目,從而發現隱藏在後面的疾病本質……
超正性平衡,往往以實證或本虛標實為特點,由於人體高度的耐受性和代償能力,而使疾病長期處於超正性平衡狀態。如肝腎陰虛陽亢導致的肝腎超正性平衡狀況,可較長期維持著,由於人體已經習之以常而未進一步追究,一旦隱病暴露,代償能力已盡竭絕,因此探索超正性平衡與內在疾病的聯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超正性平衡先兆潛證往往以陽亢證或陰虛陽亢證為表現形式,超正性平衡先兆潛證較負性平衡先兆潛證顯露,即不但在一般情況下陽亢徵兆時有出現,而且在特殊情況下呈明顯暴露,故事實上超正性平衡先兆並不難發現,只不過人們已經習慣了而已。在超正性平衡的背後,往往隱匿著一些潛病,因此掌握超正性平衡病象的規律,並揭示其隱匿的病源,對辨病求本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節 超正性平衡與潛病預兆
一、腎超正性平衡與潛病
腎陽不足可導致腎負性平衡,而腎陰虛陽亢或相火亢盛,則是腎超正性平衡的病源。如因久病耗傷腎陰,或感受外邪,或過服溫燥,或房勞、心勞過甚,皆可導致腎陰受損。由於腎水虧虛,相火失潛必然妄動,因而產生陰虛陽亢現象,從而呈現超正性平衡狀態,因此腎陰虛耗,相火妄動,是其根本病因。
腎超正性平衡的特徵為出現較為明顯的體胖汗多,五心煩熱,咽干夜熱,心煩多夢,陽強易舉等症,尤以體胖、性慾旺盛為報標症。
腎超正性平衡雖有超人之體,然卻有虛象伏中,背後隱匿著許多潛病。如相火亢盛、遺精、陽強、熱厥證(「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以手足熱為特徵)等疾病,尤其腎超正性平衡與現代醫學的一些內分泌亢進疾病有密切關係。如與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柯興氏症候群),垂體功能亢進(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和性腺功能亢進等密切相關。因此,揭示腎超正性平衡的內幕,對發現潛病具有重要的臨床實踐意義。
二、心超正性平衡與潛病
心除常呈心氣、心陽不足的負性平衡狀態之外,也常表現出心陰虛、心陽偏亢或心火亢盛的超正性平衡狀態。如因七情內郁、鬱火傷陰或勞思太過暗耗心神,或因感受外邪或過食熱物等,皆可引起心陰虧損,導致君火偏亢。由於心主神明,火熱內擾必然出現神明不寧症状。心超正性平衡的性質大多為本虛(心陰不足)標實(君火亢盛)證。
心超正性平衡的特徵為心神躁擾,呈現興奮激動,話多出汗,咽干面赤,少眠夢多,好動等超心力狀態。以易激動、汗出為報標症。但因內虛為本。故稍累即出現心悸氣短,尤其在感染、精神打擊、疾病等情況下,很易從亢奮走向衰竭。
心超正性平衡可能為許多潛病的掩體,背後常潛匿著多種疾病。如驚悸、不寐、多夢、狂證、癲證等,尤其與神明受擾疾病有密切關係。如現代醫學的某些精神病、神經官能症等,則往往以心超正性平衡為前奏。此外還與一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有一定聯繫。總之,心超正平衡只是一種假性心氣旺盛現象,內部隱匿著的潛病和隨之而來的衰竭是其最大隱患。
三、脾超正性平衡與潛病
脾除存在脾陽不足的負性平衡之外,還可呈現脾陰虛陽亢或脾火過旺的超正性平衡。如飲食不當,平素喜食肥甘高粱、化熱灼陰,或七情不遂、氣鬱化火,或因病損傷脾陰,皆可導致脾陰虛、脾火內熾,呈現脾超正性平衡狀況。諸如口乾舌紅,多食善飢,肌膚熱熾,便干尿數等症時有發生,口渴消谷為其報標症。
脾超正性平衡貌似實證,實則內虛已伏,最終必呈現衰竭,內里可能隱匿著消渴,狐惑病、便秘等疾病,尤其與現代醫學的某些代謝性疾病密切相關。如與糖尿病、肥胖病、高脂血症、白塞氏病(口—眼—肛症候群)等病甚為關聯,上述疾病常以脾超正性平衡為前奏,因此只有揭開脾超正性平衡的假象,才會露出潛病的真本質。
四、肝超正性平衡與潛病
肝同樣除具有肝陽虛的負性平衡狀態之外,還可呈現肝超正性平衡。所謂肝超正性平衡,即肝陰虛導致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而呈現的代償適應狀況,如因過食酒熱香燥積熱於內,或五志化火擾動魂宅,或患溫病、肝病等,皆可耗傷肝陰。由於肝陰虛、陰不制陽,致肝陽偏亢或肝家實火上越,日久則呈現肝超正性平衡,其徵兆為面紅目赤,體態偏胖,脈弦勁,興奮激動,易怒等。以目赤、精神亢奮為報標症。
肝超正性平衡實質為虛中挾實,故雖貌似實證,而虛兆已隱約時現,其背後可能隱匿著中風、眩暈、顫證等疾病,尤與現代醫學的高血壓、高脂血症、動脈硬化及一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和某些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病有關,因此不能被超正性平衡的假象所迷惑。
五、肺超正性平衡與潛病
肺超正性平衡為肺陰虛、虛陽上亢所致,性質為本虛標實。如久咳傷陰或感受秋金燥令,或罹患溫熱性疾病,皆可損傷肺陰。肺陰虛、虛氣上逆,致肺失清肅,從而呈現肺陰虛、虛陽上亢的狀況。見證為胸廓增寬,聲洪氣粗,咳聲重濁,脈數而勁。報標症為胸廓漸粗、氣促。由於本虛,故氣短潛症時有出現,雖然表象為實,但畢竟病機為虛,故很容易導致心肺代償衰竭。
本病雖為超正性平衡,但必竟是病態平衡,其後隱進著的一些肺系疾病,如咳嗽、肺脹、喘脹等疾患,與現代醫學的支氣管擴張、肺氣腫、哮喘等病密切相關。因此肺超正性平衡應引起高度注意才能及早發現原發潛病。
同源與潛病 | 心理先兆 |
關於「中醫疾病預測/病態平衡與潛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