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防治/頸椎病
醫學電子書 >> 《老年百病防治》 >> 外科疾病 >> 頸椎病 |
老年百病防治 |
|
頸椎病是頸椎退行性脊椎病的簡稱。本病多發生在中老年人,男性發病率略高於女性。40歲以上患者約佔80%。病變部位多在頸部第5~6椎體及第6~7椎間盤,常伴有骨贅增生。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脊椎內外平衡失調,刺激或壓迫頸部血管、神經、脊髓而產生一系列病症。其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重者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祖國醫學將本病歸類在「痹證」、「痿證」、「項間痛」中。
[發病原因]
頸椎病的病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外傷。頸椎是人體活動範圍最大的部位,受傷的機會較多,青少年時期的頸椎外傷,是導致中老年後發病的重要原因。根據醫學統計5%~15%的頸椎病人有急性外傷史。外傷後尤其是頸椎骨折,脫位後出血,水腫可波及椎間孔,或移位的骨碎片直接壓迫神經根或脊髓,均可引起神經根或脊髓的壓迫而產生症状。
2.頸部的慢性勞損。長期從事修理、刻寫、刺繡等低頭工作時,容易引起頸部的肌肉、韌帶與關節的勞損,或使用不適當的枕頭,頸部的不良姿式,使頸椎生理曲度改變,從而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3.頸椎的退行性變。4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頸椎間盤、椎體、椎間小關節的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頸椎間盤退變而變扁,並向周圍膨出,椎體周圍的韌帶及小關節部形成骨刺,均可使韌帶、關節囊充血,腫脹,纖維化等,共同形成混合性突出物,突出物壓迫椎動脈、脊髓,或使椎間孔變窄,由此形成椎動脈型、脊髓型、神經根型的頸椎病。
祖國醫學認為中老年以後肝腎虧損,筋骨衰退,「五八腎氣衰,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身體重,步行不正」。又因頸部組織勞損,遭受風寒濕邪外襲,使頸部組織發生退變,頸椎生理曲線改變而致病。
[臨床表現]
頸椎病按病變的部位,範圍以及受壓組織的不同,可出現不同的症状,一般可分為以下三型。其中以神經根型最常見。約佔頸椎病的60%左右。
1.神經根型。起病緩慢,主要表現為頸肩部的絞痛、鈍痛、灼痛,且向上肢放射,影響工作和睡眠。頸部後伸、咳嗽、噴嚏、用力大便時疼痛加劇。部分患者有頭暈、頭痛、耳鳴、上肢酸軟無力,握力減退或持物易墜落;手指前臂同時伴有麻木感。
2.脊髓型。本病表現為慢性四肢性癱瘓,早期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疼痛,僵硬發抖無力,行走困難。繼而雙上肢發麻,握力減弱,易失落物品。伴便秘、排尿困難與尿瀦溜或尿失禁症状。重者臥床不起,並發頭暈眼花吞咽困難等。
3.椎動脈型。本型發病年齡較高,多見50~60歲,症状隨年齡增高而加重。患者常有頭暈頭痛,頸後伸或側彎時眩暈加重,甚則猝倒。猝倒後因頸部位置改變而立即清醒。伴有耳鳴耳聾,視物不清,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
[預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體位。頸椎病的發生、發展與不良體位和習慣有一定的聯繫。頸椎過伸時,椎管內間隙容積過小,脊髓與脊神經根易受刺激和壓迫;過度屈曲時,關節或椎體緣的增生骨贅和突出的髓核也會壓迫同一水平的脊髓及脊髓中央動脈。所以,一般情況下,睡眠最好採用質地柔軟的元寶形枕頭,使頸部保持自然的屈伸位。單向轉項的工作人員如辦公員、譽寫員、手術醫生、打字員、編織員、架線工人等,應注意經常改變工作體位,並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做些頸項功鍛煉,以糾正長期不良的工作體位。
2.體育鍛煉。頭頸部運動,按其方法可分二種。一是與項爭力:運動時慢慢將頭低下還原,慢慢將頭抬起並後仰,還原,低頭時呼氣,仰頭時吸氣,舌抵上齶,一呼一吸為一次,如此連做八次,呼吸要自然而綿綿細長,逐漸加深,本運動主要是調節頸前後的神經和疏通頸部經絡氣血,增強頸部肌肉力量,可以預防頸部勞損,扭傷所致的頸椎病;二是山海觀真:運動時頭先向左轉,以正前方為界,頭向左轉時吸氣,轉到不能再轉時將氣吸足,將頭逐漸轉回,隨轉頭隨呼氣,將頭轉到正前方時將氣呼完,頭向右轉時方法同左轉一樣,本運動主要調整頸項兩側的氣血運行,改善和預防頸部旋轉功能障礙。
[治療方法]
1.物理療法。一是直流電離子導入法治療頸椎病:廣泛採用直流電導入各種中西藥,常用的藥物有奴佛卡因、陳醋、威靈仙、草烏等,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30分鐘,每療程15~20次;二是中藥電熨療法:在中藥熱敷的基礎上,再疊加上直流電或低頻脈衝電,常用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中藥如赤芍、紅花、大活血、草烏、威靈仙、羌活、川芎,透骨草、地龍等,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30分鐘,一療程15~20次,此法有較好消腫、止痛、改善血循環、減輕神經刺激等效果;三是間動電療法:以圓形電極或矩形電極置於頸—肩-臀部疼痛處,使用間升波或疏密波,兩個部位通電3~5分鐘,每日2次,一療程10次,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後即可止痛;四是高頻電療法:常用的有超短波、短波、微波等,可改善脊髓、神經根、椎動脈等組織的營養血供,對脊髓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療效較好,此法每日或隔日一次,一療程15~20次。
2.椎體牽引法。本法臨床應用較為廣泛,治療效果已被肯定。本法應用後能使椎間孔及椎間隙增大,減輕對神經根及椎動、靜脈的壓迫和刺激,能緩衝椎間盤組織和骨贅向周緣外突所產生的壓迫,有利於外突組織的還納,還可對抗頸肌痙攣,並使之緩解,患者可進行間歇性牽引,每天牽引1~3次,每次~30分鐘,牽引重量可自3~4公斤開始,漸漸增加至體重的1/10~1/5,一般療程2~3周。必要時在間歇1~3周後,可重複牽引治療。
3.頸椎制動療法。對症状嚴重,尤其是脊髓型頸椎病者,為防止對脊髓的壓迫和減輕症状,應適當固定頸部,限制頸部活動,有利於患者局部病情的穩定與恢復,一般選用石膏圍領,較重者用頜胸石膏,頸部制動時間視病情變化而定,一般不少於3周,重者6~8周。
4.推拿按摩療法。一種是使用舒筋活絡手法,有點穴、拿捏、指揉、分筋等頸椎病較常用的治療手法,具有舒筋活血、通絡止痛的效果,操作時宜柔和,輕而不滯,每次治療20~30分鐘;另一種是頸項搬旋法,本法中提項法和端法的發展,術者立於患者背後,手托住患者下頜,另一手托住後枕部,囑患者放鬆患部肌肉,術者兩手徐徐用力向上端提牽引,然後使頭頸向一側旋轉,當旋轉至接近限度時,術者用適當力量使頭頸繼續向該側旋轉5~10度,此時多數能聽到小關節彈響聲。
5.針灸療法。針灸治療對頸椎病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調節機體功能的作用,可取風池、夾脊、曲池、合谷、手三里等穴位,椎動脈型加用百會穴,脊髓加大椎穴,神經根型加肩髎,肩髃穴,每日一次,每次留針10~15分鐘,還可用耳針治療,穴位可取皮質下、腎上腺、交感、神門等。
6.中醫藥治療。依據臨床分型辨證施治。椎動脈型患者常有頭暈頭痛,甚則猝倒,視物不清,肢體麻木,證屬痰濕中阻,治用溫膽湯加減(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生薑3片、鉤藤12克、瓜蔞10克、地龍10克)以化痰利濕,舒筋通絡;氣血二虛者,方選歸脾湯加減(當歸12克、党參12克、黃芪20克、白朮10克、酸棗仁10克、木香10克、遠志10克、炙甘草10克、茯苓10克)以益氣養血,舒筋活絡;證屬血虛氣滯,寒凝經脈者,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黃芪20克、桂枝10克、芍藥10克、大棗6枚、五加皮10克、生薑3片、地龍10克、紅花10克、全蠍3克)以養血活血,行氣溫經散寒,若疼痛甚,方中加用薑黃10克,制乳香沒藥各6克。脊髓型患者見早期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疼痛,僵硬發抖無力,行走困難,繼而雙上肢發麻,握力減退,重則臥床不起,證屬肝腎陰虛,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30克、赤芍10克、當歸10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以滋補肝腎,強壯筋骨。以上藥物每日劑,煎煮二次,分二次服用。中成藥可選用骨刺丸,健步虎潛丸,健身全鹿丸。
參看
肩關節周圍炎 | 腰部勞損 |
關於「老年病防治/頸椎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