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會穴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百會穴,人體穴位,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采艾編》云:「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

Bkfia.jpg

  

目錄

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於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後髮際正中點。)  

主治疾病

百會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為人體督脈經絡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醫學研究價值很高。 

日常保健

按摩

用手掌按摩頭頂中央的百會穴,每次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3次。堅持按摩,低血壓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

視頻:百會穴自助按摩

  

溫灸:

持扶陽罐溫灸該穴位,時間為三至五分鐘,讓罐體的溫熱、紅外線及磁場刺激該穴位,可預頭昏頭痛、失眠、陽氣不足、神經衰弱等疾病。堅持每天溫灸,有保健長壽的功效。  

生理特點

穴居顛頂,聯繫腦部:百會穴位居顛頂部,其深處即為腦之所在;且百會為督脈經穴,督脈又歸屬與腦。此外,根據「氣街」理論,「頭氣有街」、「氣在頭者,止之於腦」(《靈樞.衛氣》),即經氣到頭部的(手、足三陽)都聯繫於腦。根據「四海」理論,「腦為髓海」。楊上善注說「胃流津液滲入骨空,變而為髓,頭中最多,故為海也。是腎所生,其氣上輸腦蓋百會穴,下輸風府也」。可見,百會穴與腦密切聯繫,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百脈之會,貫達全身。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於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  

證治範圍

醒腦開竅:治屍厥、卒暴中風等證。現代常與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等穴相伍,治療高血壓、眩暈血管性頭痛等。

安神定志:治心悸、失眠、健忘等證。現代常與風池內關神門、三陰交等穴相伍,治療神經衰弱、心律失常等疾病。

昇陽舉陷:治脫肛泄瀉等證。現代常與長強等穴相伍治脫肛;與氣海關元等穴相伍治陰挺;與脾俞腎俞等穴相伍治久瀉;與印堂、三陰交等穴相伍治遺尿

通督定癇:治癲狂、癇症。現代多與大椎、人中、神庭、神門等穴相伍,治療精神分裂症癲癇等。  

現代研究

針刺百會透曲鬢、前神聰、懸厘等穴,能夠使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各項指標得到改善,使腦組織細胞有一定恢復。刺激百會、前頂四神聰等穴,對中風偏癱患者的大腦皮層中樞生物電活動有良好的調節作用。頭痛患者腦組織含氧及血流量明顯降低,針刺後改善了腦組織氧合血紅蛋白飽和度及血流量,從而起到通絡止痛的效果。  

穴性初探

古人云:「用藥如用兵」,只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同樣作為針灸臨床大夫,在明確診斷達到「知彼」的基礎上,只有對腧穴的特性了解清楚,並且熟練運用補瀉手法,達到「知己」,方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筆者在學習和臨床之餘,對百會穴運用較多,對其穴性略有體會,娩不揣冒昧,寫出以作引玉之磚。

百會穴的穴性,筆者認為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可升、可降、可靜、可動。  

1.可升

即對於因氣機上升不及甚至反而下降所導致的一些臨床疾患,選用百會穴具有昇陽、益氣、舉陷的作用。

百會又名三陽五會(《針灸甲乙經》),《會元針灸學》載:「百會者,五臟六腑奇經三陽百脈之所會,故名百會。」其屬督脈經腧穴,督脈為「陽脈之海」,該穴位於頭部,頭為諸陽之會,本穴處於人之頭頂,在人的最高處,又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故而針刺用補法時,本穴具有良好的昇陽舉陷、益氣固脫的作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日:「百會,治小兒脫肛久不差……」臨床中因為中氣下陷所導致的脫肛、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眩暈、頭痛等證,常常可以選用百會穴為主,配合其他穴位進行治療。例如:對於中氣下陷所致的脫肛,可以選用百會、長強、大腸俞、脾俞、氣海,均用補法;配合足三里、中脘建里、氣海,對於因中氣下陷所致的胃下垂具有較好的療效。  

2.可降

即對於因氣機下降不及甚至不降反升所導致的臨床疾患,選用百會穴具有降逆平沖的作用。百會又名巔上(《針灸聚英》)、五會。《靈樞.經脈》云:「肝足厥陰之脈……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故而「五會」為手足三陽、督脈與足厥陰肝經之會。肝為剛臟,其氣易逆易亢,人體的火熱之邪或者陰寒之氣多易順肝經上逆入腦,直犯巔頂,從而出現眩暈、噁心巔頂頭痛、中風以及神智昏迷症状,此時取穴百會並且用瀉法具有良好的平肝潛陽鎮肝熄風的功效。《玉龍歌》云:「中風不語最難醫,髮際頂門穴要知,更向百會明補瀉,即使蘇醒免災危。」所以臨床中對於因肝陽上亢肝火上炎肝風內動或者厥陰寒氣上逆所致的眩暈、噁心、巔頂頭痛、中風、昏迷等症,常選用百會穴用瀉法,配合其他穴位來進行治療。例如:配合太沖、頭維、太陽、風池治療肝陽頭痛;配合谷、太沖、十宣或者十二井穴放血治療中風、神智昏迷抽搐等。  

3.可動

即對於各種原因所導致的以「靜」、衰退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疾患,選用百會穴具有使「靜者可動」之功效。

百會又名天滿(《針灸資生經》)。天,天部;滿,充盛也。天滿意指穴內精氣為充盛之狀。由於本穴位於腦部巔頂處,內應於腦。腦為「髓海」,又為「元神之府」,主持著人體日常的各種活動以及五臟六腑的協調工作,所以對於臨床中由於元神不足,髓海的異常所導致的疾患如:癲證、屍厥、嗜睡、健忘、中風脫證半身不遂休克、頭部空痛綿綿不休、耳聾、小兒腦癱、大腦發育不全、五遲、五軟等,可以選用百會穴,或針或灸,配以其它腧穴,常可獲得較好療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囟門未閉的小兒應該禁針。再如,對於中風脫證,可以選用百會、關元、氣海,採用艾炷隔姜灸;對於年高體衰,或者體質虛弱所致的健忘證,可以選用百會穴為主,配合四神聰、絕骨、足三里、三陰交等穴,配合心理疏導,也有較好的療效。  

4.可靜

即對於各種原因導致的以「動」、亢進為主的病變,選用百會穴具有使「動者可靜」之功效。根據陰陽理論,人體是由陰陽二氣組成。陽主動,陰主靜;陽主升,陰主降。陰陽二氣的不斷升降協調轉化,才有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百會穴位於人體最高處,又為手足三陽經與「陽脈之海」———督脈的交會之處,所以此穴為人體陽氣盛極之處。根據「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以及相反相成的原理,百會穴當具有良好的鎮靜安神、熄風定驚的功效。臨床中對於因為陽氣過於亢盛所導致的疾患,例如:狂證、失眠、驚悸臟躁急驚風破傷風角弓反張心煩耳鳴等病證,可以選用百會穴用瀉法,配合其他腧穴進行治療。例如:對於失眠,可以選用百會配以神門、內關、三陰交、申脈照海;臨床觀察發現,單用百會穴,用一指禪推法進行操作,有良好的鎮靜安神、催眠的功效;臟躁可以選用百會配合四神聰、太溪、照海、太沖、風池;角弓反張可以選用百會配和太沖、合谷、十宣等。

百會穴屬於臨床中的常用穴,應用範圍極廣,筆者在此僅根據一己之見,難免掛一漏萬,不周之處,還請同道不吝賜教。

視頻:遼寧中醫藥大學陳以國教授講百會穴

人體穴位專題

腧穴相關電子書

人體穴位圖

人體穴位圖主頁(包含找穴方法視頻教程等內容)

互動版人體穴位圖 穴位功能說明圖 十四經脈穴位圖 人體穴位圖黑白大圖
互動版人體穴位圖足部.jpg
X tui.png
Jx-5-dan.jpg
Toubuxue.jpg

參看

關於「百會穴」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