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根型頸椎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引由於頸椎間盤、頸椎鉤椎關節關節突關節增生、肥大的骨刺向側方突出,刺激或壓迫相應水平的神經根,並出現一系列相應節段的神經根刺激或功能障礙臨床表現,其臨床症状以頸肩背部疼痛、上肢手指放射性疼痛、麻木、無力為主,被稱為神經根型頸椎病

目錄

概述

圖一

本型亦較為多見,在急性期,患者頸部因疼痛活動明顯受限。主要原因是受累關節突關節呈急性炎症關節滑膜關節囊炎腫脹,常合併關節積液,鄰近的神經根及竇椎神經支受到刺激,病人多有頸肩部肌緊張,部分病人頸肩部腫脹。

慢性發病病人,頸部向患側旋轉活動時,由於受累關節移位,故常呈不同程度活動受限,頸部後伸運動因單側或雙側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受壓所致,其表現為與脊神經根分布區相一致的感覺運動反射障礙,預後大多較好。  

病因

髓核的突出或脫出,後方小關節的骨質增生創傷關節炎,鉤椎關節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鄰的三個關節(椎體間關節、鉤椎關節及後方小關節)的鬆動與移位等均可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與壓迫。此外根管的狹窄、根袖處的粘連性蛛網膜炎和周鄰部位的炎症腫瘤等亦可引起與本病相類同的症状。  

發病機制

由於本型的發病因素較多,病理改變亦較複雜,因此視脊神經根受累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其症状及臨床體征各異如果以前根受壓為主則肌力改變(包括肌張力降低及肌萎縮等)較明顯;以後根受壓為主者則感覺障礙症状較重。但在臨床上兩者多為並存,此主要是由於在狹小的根管內,多種組織密集在一起,大家都難有退縮的餘地。因此,當脊神經根的前側受壓時在根管相對應的後方亦同時出現受壓現象。其發生機制,除了由於作用力的對沖作用外,也是由於在受壓情況下局部血管淤血充血所致,彼此均受影響。因此,感覺與運動功能障礙兩者同時出現者居多。但由於感覺神經纖維較為敏感,因而感覺異常的症状會更早地表現出來。

本型頸椎病引起各種臨床症状的機制有三:

一是各種致壓物直接對脊神經根造成壓迫牽拉以及局部繼發的反應性水腫等,此時表現為根性症状;

二是通過根袖處硬膜囊壁上的竇椎神經末梢支而表現出頸部症状;

三是在前兩者基礎上引起頸椎內外平衡失調,以致椎節局部的韌帶肌肉關節囊等組織遭受牽連產生症状(例如受累椎節局部及相互依附的頸長肌前斜角肌胸鎖乳突肌等均參與構成整個病理過程的一個環節)。  

臨床表現

1.頸部症状

視引起根性受壓的原因不同而可輕重不一。主要因髓核突出所致者,由於局部竇椎神經直接遭受刺激而多伴有明顯的頸部痛、椎旁肌肉壓痛及頸部立正式體位,頸椎棘突棘突間的直接壓痛叩痛多為陽性,且這些表現尤以急性期為明顯。如系單純性鉤椎關節退變及骨質增生所致者,則頸部症状較輕微,甚至可無特殊發現。

2.根性痛

圖二

最為多見,其範圍與受累椎節的脊神經根分布區域相一致(圖1)。此時必須將其與乾性痛(主要是橈神經干、尺神經干與正中神經干)和叢性痛(主要指頸叢臂叢和腋叢)相區別。與根性痛相伴隨的是該神經根分布區的其他感覺障礙,其中以手指麻木、指尖感覺過敏皮膚感覺減退等為多見。

3.根性肌力障礙

以前根先受壓者為明顯早期肌張力增高,但很快即減弱並出現肌萎縮。其受累範圍也僅局限於該脊神經根所支配的肌組。在手部以大、小魚際肌及骨間肌為明顯。亦需與乾性及叢性肌萎縮相區別並應與脊髓病變所引起的肌力改變相區別。必要時可行肌電圖皮質誘發電位等檢查以資鑒別。

4.腱反射改變

即受累脊神經根所參與的反射弧出現異常(圖2)早期呈現活躍,而中、後期則減退或消失,檢查時應與對側相比較。單純根性受累不應有病理反射,如伴有病理反射,則表示脊髓同時受累。

5.特殊試驗

凡增加脊神經根張力的牽拉性試驗大多陽性(圖3)尤其是急性期及以後根受壓為主者。頸椎擠壓試驗陽性者多見於以髓核突出、髓核脫出及椎節不穩為主的病例;而因鉤椎增生所致者大多為弱陽性;因椎管內佔位性病變所引起者大多為陰性。  

檢查

在急性期,患者頸部因疼痛活動明顯受限。主要原因是受累關節突關節呈急性炎症,關節滑膜及關節囊炎性腫脹,常合併關節積液,鄰近的神經根及竇椎神經支受到刺激,病人多有頸肩部肌緊張,部分病人頸肩部腫脹。

慢性發病病人,頸部向患側旋轉活動時,由於受累關節移位,故常呈不同程度活動受限,頸部後伸運動也可受限。

(1)觸診

後頸部棘突及軟組織檢查所見,在對寰椎橫突及頸2~頸7棘突觸診檢查時,可發現患椎多有病理性移位。在寰椎,表現為患椎橫突向一側後方旋轉移位,壓痛;對側橫突移向前方,局部有空虛感。在頸2~頸7,患椎橫突向一側呈旋轉和側方移位,患側叉溝部骨片壓痛;移位側患部上一頸椎的下關節突隆起,關節囊腫脹、壓痛。患側頸肌緊張,移位對側下關節突關節有輕度壓痛。

寰、樞椎旋轉時,從其後弓穿出的枕大神經如受累,寰、樞椎後弓中線外側2橫指部有壓痛。一小部位病人並無頸椎關節突關節移位,引起臨床症状的主要病因為頸肩部軟組織的炎症性病變,手指觸診檢查可發現一些體征

1.附於頸椎棘突部周圍的腱膜剝離,壓痛。

2.一側或多側頸椎棘突旁迴旋肌有礫軋感,壓痛。

3.一側關節突關節囊部腫脹、壓痛。

(2)臂叢牽拉試驗

檢查者站於患者側方,一手扶患者頭頸,一手握患者手臂外展,同時兩手向相反方向牽拉,若患者感放射痛,或疼痛加重,即為陽性。

圖三

(3)壓頸試驗

患者坐位,檢查者站患者身後,將患者頭顱後伸或側偏,下壓頭顱出現頸肩痛或放射痛,即為陽性。

(4)上肢腱反射檢查

主要檢查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腱反射。支配肱二頭肌的主要神經為頸6神經,肱三頭肌為頸7神經。在早期病變,這些神經根如受到刺激可呈現腱反射活躍,損害性病變則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5)感覺檢查

痛覺改變及肌萎縮根性病變時病人淺部痛覺改變及肌萎縮體征局限於相應的皮節肌節。多數病人表現為頸肩部及上肢肌肉呈輕度肌力減弱和肌萎縮。 

影像學檢查

X線片:可發現病變椎間隙狹窄或增生,頸椎曲度改變。伸屈位片可見病變節段出現椎間不穩,斜位片可見骨刺造成椎間孔狹小; 

核磁共振:對脊髓和椎間盤可清楚顯示,可以顯示退變椎間盤或增生的骨刺對神經根的擠壓,但有時壓迫神經根的突出物較小,不易看清,必須仔細辨認。  

診斷依據

根據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依據有以下幾點:

年齡23-65歲;

頸、肩、臂疼痛或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

頸部活動時症状加重;

頸椎旁壓痛;

肩及上肢感覺障礙、肌力下降;

壓頸試驗或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影像學檢查異常。  

基本診斷方法

1.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状,包括麻木及疼痛等,且其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圖四

2.壓頸試驗與上肢牽拉試驗,多為陽性,痛點封閉無顯效,但診斷明確者勿需做此試驗。

3.上肢腱反射檢查,主要檢查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腱反射。支配肱二頭肌的主要神經為頸6神經,肱三頭肌為頸7神經。在早期病變,這些神經根如受到刺激可呈現腱反射活躍,損害性病變則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4.影像學檢查 ,X線平片可顯示頸椎曲度改變、椎節不穩及骨刺形成等異常所見,MRI檢查可清晰地顯示局部的病理解剖狀態,包括髓核的突出與脫出、脊神經根受累的部位與程度等。

5.一致性 ,臨床表現與影像學上的異常所見在節段上一致

6.除外診斷 ,應除外頸椎骨骼實質性病變(結核、腫瘤等),胸腔出口症候群腕管症候群,尺神經、橈神經和正中神經損傷肩關節周圍炎網球肘肱二頭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定位診斷

根據上述幾點,一般即可作出初步診斷。但由於診斷和治療特別是手術治療的需要,要求作出定位診斷。具體的定位診斷如下:

頸3神經根 

由於頸3神經根後根神經節靠近硬膜囊,易受增生肥大的頸3鉤突上關節突壓迫,而頸2~3椎間盤突出則不易對神經根形成壓迫。疼痛劇烈、表淺,由頸部向耳廓、眼及顳部放射,患側頭部、耳及下頜可有燒灼、麻木感。體檢有時可發現頸後、耳周及下頜部感覺障礙。無明顯肌力減退。

頸4神經根 

常見,以疼痛症状為主,疼痛由頸後向肩胛區及胸前區放射,頸椎後伸可使疼痛加劇。體檢時可見上提肩胛力量減弱。

頸5神經根 

感覺障礙區位於肩部及上臂外側,相當於肩章所在部位。主訴多為肩部疼痛、麻木、上肢上舉困難,難以完成穿衣、吃飯、梳頭等動作。體檢時可發現三角肌肌力減退,其他肌肉如岡下肌岡上肌及部分屈肘肌也可受累,但體檢時難以發現。肱二頭肌反射也可減弱。

頸6神經根 

常見,僅次於頸7神經根受累。疼痛由頸部沿肱二頭肌放射至前臂外側、手背側(拇指食指之間)及指尖。早期即可出現肱二頭肌肌力減退及肱二頭肌反射減弱,其他肌肉如岡上肌、岡下肌、前鋸肌旋後肌、拇伸肌及橈側腕伸肌等也可受累。感覺障礙區位於前臂外側及手背「虎口區」。

頸7神經根 

最為常見。患者主訴疼痛由頸部沿肩後、肱三頭肌放射至前臂後外側及中指,肱三頭肌肌力在早期即可減弱,但常不被注意,偶爾在用力伸肘時方可察覺。有時胸大肌受累並發生萎縮,其他可能受累的肌肉有旋前肌、腕伸肌、指伸肌背闊肌等。感覺障礙區位於中指末節。

頸8神經根 

感覺障礙主要發生於環指小指尺側,患者主訴該區麻木感,但很少超過腕部以下部位。疼痛症状常不明顯,體檢時可發現手內在肌肌力減退。  

治療

頸椎牽引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應該首選保守治療。而保守治療方法裡邊分為緩解症状的方法與療程治癒兩大類,頸椎牽引是頸椎病非手術治療的有效緩解症状措施之一,其作用機制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圖五

(1)增寬椎間隙、恢復頸推的穩定性及其正常生理功能。

(2)緩解肌肉痙攣,剝離、松解粘連組織,消除炎症、水腫。

(3)牽開嵌頓的關節囊,以促進椎體滑脫和鉤椎關節錯位的整復。

(4)增大推間孔、椎間隙,牽開有皺褶或骨化的韌帶,使受壓的神經根、脊髓得以緩解,改善其血液供應,有助於神經組織功能的恢復。

(5)牽引後每個椎間隙可增寬2.5-5毫米,有利於突出椎間盤(髓核及其纖維環組織)複位。

(6)牽開迂曲的椎動脈,恢復頸椎與椎動脈長度的比例關係,保持推動脈通暢,維持正常腦血液供應,恢復正常腦組織功能。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應用天然或人工製造的聲、光、電、熱、磁等物理因子作用於人體,達到防治疾病的方法,稱為物理療法,簡稱理療。用超聲波、紅外線、電療、熱 療等,可產生促進炎症消退,吸收水腫的作用,緩解症状。  

外用止痛藥

就是將中藥運用於頸椎病患處的一種治療方法,我們經常說的頸椎病貼膏藥治療就是頸椎病中藥外治法其中之一。頸椎病外治方法使用簡單方便,對於緩解頸椎病症狀效果確切,但是也存在一些副作用皮膚過敏、皮膚損傷等問題,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為宜。用於頸椎病外治的中藥按照藥物的劑型可分為:敷貼藥、搽擦藥、濕敷藥與熱熨藥幾種。  

預後

1.因單純性頸椎髓核突出所致者,預後大多良好,治癒後少有複發者。

2.髓核脫出已形成粘連者則易殘留症状。

3.因鉤椎關節增生引起者,早期及時治療預後多較滿意如病程較長,根管處已形成蛛網膜下隙粘連時,則易因症状遷延而使療效欠滿意。

4.因骨質廣泛增生所致的根性痛者不僅治療複雜,且預後較差。

健康問答網關於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相關提問

關於「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