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防治/閉塞性動脈硬化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老年百病防治》 >> 外科疾病 >> 閉塞性動脈硬化症
老年百病防治

老年百病防治目錄

閉塞性動脈硬化症,又稱老年性壞疽,多發生在下肢的大中型動脈。本病發病年齡大多在50~70歲間,男性病人佔90%,女性佔10%,屬祖國醫學「脫疽」範疇。

[發病原因]

本病的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閉塞性動脈硬化症是一種具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高蛋白血症。這是本病發生的直接原因,患者因血膽固醇甘油三脂等偏高,使動脈內膜形成粥樣硬化性斑塊,中層變性和繼發血栓形成而逐漸使管腔狹窄或閉塞,以致肢體的供血發生障礙,逐漸形成閉塞性動脈硬化

2.糖尿病。糖尿病是本病發生的間接原因之一,因糖尿病引起血中膽固醇、甘油三脂等濃度增高,導致動脈硬化而引起本病的發生。

3.其它原因。長期吸煙,高血壓及緊張的腦力勞動,都容易引起或伴有血管運動神經活動障礙,誘發本病;過度食入富含膽固醇和動物性脂肪的食物,加之缺少體力勞動,肥胖等常可使膽固醇、甘油三脂增高,繼而導致本病的發生。

中醫認為老年之體,先天腎氣已衰,後天脾胃亦弱,再加膏粱厚味,損傷脾胃,以致胃氣不降,脾氣不升,濕滯中焦,若久而不復,痰濁由此而生。痰濁阻於血絡,引起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血脈瘀塞。「血主濡之」,足受血而能步,久瘀化熱,「熱甚則肉腐」,故致本病。

臨床表現

本病早期,患者感下肢怕冷,輕度麻木,活動後易感疲勞乏力,或出現間歇性跛行,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肢的足趾、足背及小腿出現靜息痛,尤以夜間為甚,患者常抱膝而坐,徹夜難眠。此時檢查足部可發現患肢皮色蒼白,皮膚發涼,汗毛稀少,趾甲增厚變形,骨質疏鬆,患肢動脈減弱或消失。終致足背及趾部皮膚出現青紫斑片,並起水皰或血皰,繼則潰瘍壞疽發生。若合併糖尿病。易演變成濕性壞疽繼發感染,同時出現高熱等中毒症状。

[預防措施]

1.低脂飲食。老年人應避免經常食用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及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腎等內臟魚子、蛋黃、奶油及其製品,提倡飲食清淡、多食富含維生素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等,多食富含谷固醇食物如豆類及其製品,儘可能以豆油、菜油、麻油茶油等為食用油。

2.適當參加體力勞動及體育活動。參加一定的體力勞動及體育活動,對預防肥胖、鍛煉循環系統調節功能,調整血脂代謝均有裨益。

3.相關疾病的治療。有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應及時予以治療,以防繼發本病。

4.其它。長期過度吸煙患者應努力戒煙,保持心情舒暢,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避免腦力勞動過於緊張,保證充分的睡眠。

[治療方法]

1.降血脂藥物。血脂過高患者經飲食調理後仍不降低者,可用降血脂藥物治療。常用藥為煙醇肌醇酯,每次~0.4克,每日3次,或每次100毫克肌注,每日~2次;煙酸,每次~1.5克,每日3次;谷固醇,口服每日~20克;脈通,每次~2片,每日3次;心脈樂,每次~4粒,每日3次;安妥明,每次~0.5克,每日3次。

2.血管擴張藥。妥拉蘇林,每次25毫克,每日3次;鹽酸罌粟鹼,每次~60毫克,每日3次。

3.中成藥丹參注射液,肌注,每次~2毫升,每日~2次;復方丹參片,每次片,每日3次;毛冬青,每次1.8克,每日3次;另外亦可服用脈安沖劑,每次包,每日2次;玉楂沖劑,每次包,每日2次。

4.中醫辨證施治。患病早期,患肢發涼,麻木,間歇跛行,證屬痰濁瘀阻者,治以化痰散結,活血化瘀,藥選全瓜蔞10克、陳皮10克、海藻10克、全當歸15克、山楂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丹參15克、紅花6克、莪術10克;伴糖尿病者,加生黃芪20克、山藥20克、天花粉15克;伴高血壓者,加夏枯草15克、黃岑10克,臭梧桐10克;患肢劇痛,入夜更甚,徹夜不眠,患肢乾枯焦黑、破潰腐爛,辨證為熱甚傷陰者,治法宜養陰清熱活血通絡,藥用大生地15克、玄參10克、麥冬10克、生黃芪20克、銀花15克、天花粉20克、全當歸1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丹參20克、雞血藤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劇痛不止,加制乳沒各6克,伴高熱潰爛甚者,加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15克,失眠者加夜交藤10克、柏子仁10克。

5.手術治療。患者在藥物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採用人造血管,或自體大隱靜脈旁路移植等手術治療。

參看

32 跟痛症 | 脫肛 32
關於「老年病防治/閉塞性動脈硬化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