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動電療法
A+醫學百科 >> 間動電療法 |
間動電療法(Diadynamic therapy)
間動電流是將50Hz正弦交流電流以後疊加在直流溻上而構成的一種脈衝電流,由法國Bernard氏首先發現並研究,故又稱貝爾鈉電流。將這種電流用於臨床治療,稱為間動電流療法。
目錄 |
物理特性
間動電流的脈衝部分系由頻率為50次/秒的交流電流整流後獲得,其波形基本屬於正弦波,它以半波、全波的形式,兩者交替的形式或繼續的形式出現,而組成以下六種常用的波組。
(一)密波(DF) 頻率為100Hz的正弦波,周期10ms,幅度恆定。
(二)疏波(MF) 頻率為50Hz的正弦波,間歇10ms。
(三)疏密波(CP) 疏波和密波交替出現,各持續1秒。
(四)間升波(LP) 又稱慢資替疏密波。其中疏波持續4秒,密波持續8秒,且密波中一組電壓保持穩定,另組電壓緩慢起伏。
(五)斷續波(RS) 疏波斷續出現,通電、斷電時間各為1秒。
(六)起伏波(MM) 疏波斷續出現,通、斷電時間各4秒,且疏波的出現和消失是緩慢的。
(七)弱波動直流電(CO) 系直流電基礎上加頻率為100Hz的低幅度波形電。
間動電流生理作用特性
(一)半波正弦電流和其他一些電流的比較 因為生理作用僅在感受閾與痛閾之間的作用區內的電流才能引起,從圖3.2.2可以看出,在波寬和峰值相近的情況下,半波正弦電流的作用區較感應電流和指數曲線型電流均大,苦要使後兩種電流的作用區與前者相近,則後者的峰值均將超出痛閾而引起痛感。
(二)直流電成份的意義 因在直流電的基礎上,可以加強正弦電流的作用,可使組織的興奮閾升高。如電流的生理作用區是3-4mA時,0.5mA的正弦電流不引起任何作用,但如附加在2.5-2.9mA的直流電上,即可引起震顫感覺及肌肉收縮。
(三)波形和幅度變換的意義 單調的刺激人體容易適應,從而失去激活組織細胞功能的「動力」作用。因此,在電路上加上調投機構,波形和幅度按人為的規律變化,可以防止或延遲適應的產生。
治療作用
(一)止痛作用 間動電流的止痛作用是明顯的。這可以從間動電發現的歷史說起,法國牙科醫生Bernard(貝爾鈉氏)在一次牙科電泳實驗研究過程中,發現在直流電作用下開始曾有痛感,但後來這種不適應感完全消失,並且牙齒感到舒適的震顫。究其原因,乃因機器與濾波電容器焊接不良,因此輸出的電流稍帶波狀,而這種電流有較好的止痛性能。之後經過一系列觀察研究,才誕生了間動電療法。並研究證明在正弦電流上加入直流成份可使組織興奮閾升高,止痛效果增強,兩者有協同作用。
其止痛作用原理與間動電作用的掩蓋效應及消除纖維間水腫壓迫有關。間動電流中直流電所引起的電興奮性改變和正弦電流所引起的肌肉微小震顫感,是一種適宜的刺激,它可阻斷或干擾痛衝動的傳導,起掩蓋作用而止痛。但這種止痛效應是短暫的。在間動電作用後幾小時,由於改善了血循環,使組織的營養障礙及神經纖維間水腫得以解除,從而獲得了較持久的止痛效果。間動電各波形中止痛作用最顯著為間升波,次為疏密波,再次為密波和疏波。
(二)改善血液循環 間動電流有明顯的促進周圍血循環的作用,這與它所引起的血管擴張有關。間動電治療後,常見局部皮膚充血發紅就是血管擴張的結果。有人用間動電治療動脈內膜炎後,發現供血量增加50%,治療動脈硬化時增加80%,與其它阻斷交感神經的治療方法效果相似。當作用在星狀神經節時,上肢供血量增加40%,說明間動電流擴張血管的作用與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有關。此外與治療時引起的軸索反射,組織胺釋放及肌肉的微細運動也有一定關係。
(三)對神經肌肉組織的作用 只有強度不斷變化的電流,才能引起神經興奮而引起肌肉收縮,最適宜的頻率是50-100Hz左右,因為頻率過高時,單個刺激持續時間過短;頻率過低時,組織又易於適應。間動電流是頻率50-100Hz的變型正弦電流,對興奮神經肌肉組織是適宜的。其中以斷續波、起伏波最顯著,次為疏波。
設備與治療方法
(一)設備 目前國內常用的儀器有JL-I型間動電療機和C65-3型間動電療機,後者電路結構簡練,機體小,易於攜帶。
(二)治療方法 間動電療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與直流電療法基本相似。
1.電極 多用小圓極(直徑2-3cm)或小方極(50-100cm2)有些儀器附有特殊的電極和把手。
2.電流種類 根據治療需要,每次可選1-3種。通電時先給直流電後脈衝電流。
3.按常見症状選擇電流種類
(1)止痛 短期止痛用DF;較長期止痛用CP或LP。
(2)改善周圍血循環 用負極DF作用於相應交感神經節,CP作用於局部。
(3)促進滲出物吸收 用CP。
(4)鍛煉肌肉 用RS或MM。
4.電流強度 原則是根據患者的感覺來調節,一般常用量,直流電為0.5-3mA,脈衝以引起較明顯的震顫感為宜,但不應有刺痛感。
5.治療時間 一般主張短時間,每次5分鐘左右,慢性病可延長到12-15分鐘,一般每日一次,急性期每日二次。
6.療程 6-10-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為1-2周。
(三)常用治療方法
1.痛點治療 以小圓極直徑2-3cm置痛點聯陰極,陽極等大置痛點附近或對置。當痛點多時可採用「追趕」痛點法,逐點作用各5分、4分、2分鐘不等。治療時均以陰極置痛點,因陰極作用部位的感覺閾及皮溫升高均較陽極明顯。
2.沿血管或神經干治療 陰極置患部,陽極置血管或神經干走行方向,電極大小依病變範圍選擇。
3.交感神經節與神經根部位治療 小圓極或小片狀置神經節或神經根部位聯陰極,陽極等大或稍大置神經相應部位。
4.離子導入 方法同直流電導入。
有人用密波導入麻醉藥(加有腎上腺素的奴夫卡因液:0.25%、5%、0.5%),則較用直流電導入同樣藥物能獲得更長的局麻效果(如前者麻醉時間最長達210分,後者最長僅130分)。
也有實驗證明,採用間動電流將藥物導入機體具有一定的特點和量的規律,以導入藥物量來說,直流電超過所有各型間動電流,但就透入的深度來說,某些間動電流則更為優越。
主要適應證和禁忌證
(一)適應證
1.神經系疾患 由於間動電具有止痛,消除神經纖維周圍的微水腫,調整神經功能等作用,因此已廣泛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枕大神經痛、舌咽神經痛、脅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神經根炎、交感神經症候群等。其中驛表淺的、較局限的病症療效顯著,如:枕大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而對病變較深的如神經根炎療效欠佳。
2.創傷性疾患 間動電治療肌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急性挫傷、扭傷療效顯著。對慢性勞損創傷或手術後關節功能障礙亦有一定療效。
3.運動支撐系疾患 對肩關節周圍炎、變形性關節炎、顳頜關節功能紊亂、肱二頭肌腱鞘炎、上髁炎、狹窄性腱鞘炎等有一定效果。
4.某些血管疾患 可用於治療動脈內膜炎、雷諾氏病,肢端紫紺症,中心性視網膜炎,高血壓等。
(二)禁忌證 急性化膿性炎症,出血傾向,嚴重心臟病,高熱患者等。
附:處方舉例
1.間動電 ××關節,小圓極(-)置痛點,(+)置對側或附近,Df 1-2分鐘,CP 5-6分鐘,Ⅰ直5-1mA,Ⅰ脈漸升至「耐受限」,每日一次,共5次。
適應證:關節扭傷、挫傷、網球肘。
2.間動電 ××神經出口處小圓極(-),(+)置神經走動處,Df 2分鐘、CP 4分鐘、LP 4分鐘,Ⅰ直0.5-1mA,Ⅰ脈漸升至「耐受限」,每日一次,共5次。
適應證:三叉神經痛、枕大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等。
3.間動電 右頸上交感神經節小圓極(-),(+)置其下方,Df 6-8分鐘,I直0.5-1mA,I脈漸升「震顫感」至右眼角,每日一次,共10次。
適應證:右中心性視網膜炎。
4.間動電 5%奴夫卡因導入(+),××痛區小圓或大方極(+),(-)極置近旁或對置,Df 2分鐘、CP 8分鐘,Ⅰ直0.5-3mA,Ⅰ脈漸升至「耐受限」,每日一次,共5次。
適應證:網球肘、腰痛。
關於「間動電療法」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